APP下载

以实战需求为导向的反恐怖专业人才培养探索性研究

2019-09-25李丽华曾庆华魏琳

法制与社会 2019年26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李丽华 曾庆华 魏琳

摘 要 近年来,恐怖活动呈现出全球化多点蔓延、连续性、策划性、本土化、新型攻击手段频发等新形势,恐怖主义成为制约全球安全与稳定的最为严重的威胁之一。反恐怖方向是国家安全一级学科下的重要研究領域。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引下,培养符合信息化时代需求,适应反恐维稳新形势的公安实战人才迫在眉睫。针对当前反恐怖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专业归属不清、课程体系不健全、教学人才储备不足等实际问题,公安院校可通过改革培养目标、更新培养方式、优化课程设置、提升“双师型”教学团队水平等方式,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反恐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探索培养政治信念坚定、战略思维全面、分析研判精准、业务能力精湛的复合型、实战型人才的路径。

关键词 公安实战需求 反恐怖专业 人才培养 路径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C0822800),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0822806, 2018YFC1602701-02),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16JDGLB037),2018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基本科研业务重点项目(2018JKF218)。

作者简介:李丽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国家安全与反恐怖学院副教授,工学博士; 曾庆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国家安全与反恐怖学院讲师;魏琳,四川警察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216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2018年国家反恐怖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暨全国反恐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也指出:努力把新时代反恐怖斗争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因此,要充分把握暴力恐怖活动的基本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应对反恐维稳新形势所需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公安院校作为培养反恐、防恐工作业务骨干的重要渠道,应该积极应对当前反恐怖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现实问题,探索构建反恐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路径。

一、我国暴力恐怖活动的现状和对反恐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一)我国暴力恐怖活动的基本现状和趋势

1.恐怖主义意识形态宗教化,恐怖组织发展对象低龄化、高知化

相比传统恐怖主义人与人直接接触式的思想传播,当前恐怖主义把互联网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依托宗教极端思想进行包装、内嵌,以达到增强隐蔽性、扩大传播范围、增强影响力的目的。国际恐怖组织有针对性地对特定人群进行引诱传播,甚至包括物质利益诱惑、极端宗教思想控制等多种手段,积极向低龄化发展,进而对“接班人”更大程度地控制,操纵指使其参与实施性质更为恶劣的暴力恐怖活动。从现有资料看,当前参与暴力恐怖活动的主体呈现出年轻化、高知识化趋势,该主体的人员能力与素质的提高对社会造成的潜在危险程度更大。

2.恐怖组织结构呈现“独狼式”碎片化与“家族式”团伙化并存

近年来,从国际恐怖活动看,“独狼式”碎片化恐怖袭击和“家族式”团伙化恐怖袭击并存。从国内暴力恐怖活动看,在境外“东突”分裂势力的直接或间接操纵下,国内暴力恐怖活动主要呈现出以下两种形式:

“独狼式”恐怖袭击。恐怖袭击人员通常为单个个体,其实施地点多选择在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目的是“既要更多的人死,也要更多的人看”,从而引发社会恐慌。此类袭击不易提前察觉、发生突然、后果严重。“独狼式”袭击者多为受极端宗教思想浸染的狂热分子,通过利用宗教挑拨民族情绪,在不同种族之间制造隔阂进而达成恶化社会关系的目的。此类袭击由于隐蔽性、易于复制性,对潜在的恐怖分子具有一定的示范激励效应,社会危害极大。

“家族式”团伙袭击。由于家族成员的亲密性,导致成员之间心理防范意识较弱。受感染的恐怖分子正是利用这一点,通过“台比力克”等非法讲经形式,不断将宗教极端思想甚至暴恐思想在家族间扩散、传播,最终形成“家族式”恐怖团伙。通过近些年国内破获的暴恐团伙看,“家族式”团伙占暴恐团伙的比例较大,甚至家族中的女性成员往往成为暴力恐怖犯罪的中坚力量或是直接实施暴力恐怖活动的主要成员。

3.暴力恐怖袭击手段多样化,袭击目标开始从硬目标向软目标转移

从恐怖袭击手段上看,呈现出由单一化、传统化向多样化、现代化转变的趋势。在爆炸、暗杀、绑架人质、劫持运输工具、武装袭击以及破坏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等传统方式继续延用的基础上,出现了刀斧砍杀、纵火投毒、驾车冲撞甚至核生化袭击等原始与现代相结合的袭击方式。在武器选择上,由原来轻易获得的刀斧等冷兵器逐渐向热兵器(如:军用制式炸药、自制爆炸装置、无人机悬挂炸药等)发展。

从恐怖袭击目标上看,呈现出由象征价值最大化向恐怖气氛最大化转变的趋势。恐怖袭击开始对缺乏保护且人员、财产密集的商业目标、平民目标和城市重要基础设施等“软目标”的袭击几率明显加大。虽然对政府机构等“硬目标”的袭击仍将会长期存在,但已并非主要目标。因此,需要对“软目标”的反恐怖预警和防范能力逐渐加强。

当前,我国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家安全全面加强。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非传统安全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影响。在众多非传统安全威胁中,暴力恐怖活动是全球公认的最危险也是危害最大的因素。从国际范围看,在国际社会和相关国家的持续打击下,盘踞在中东、南亚、非洲地区的恐怖组织被打散、压缩,逐渐向世界各地扩散,甚至向恐怖分子原籍地“回流”。这些“外溢”倾向都将导致我国面临着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的反恐怖压力,同时国内暴力恐怖活动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变化。

4.暴力恐怖活动的范围呈现出由新疆等边疆省份逐渐向内地渗透蔓延的趋势

自2013年以来,内地如北京、昆明、广州等地相继发生了暴力恐怖事件,表明随着新疆等邊疆省份打击暴力恐怖活动的力度不断加强,恐怖组织在这些地区“坐窝下蛋”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暴力恐怖组织开始不断“外溢”,从传统的暴力恐怖活动重灾区,如从新疆南疆向新疆北疆、从新疆向内地扩散。在新疆地区,恐怖活动从集中发生的喀什、和田等南疆地区外溢,在乌鲁木齐、哈等北疆、东疆地区扩展。新疆以外则向中东部地区的主要城市不断渗透漫延,这种态势进一步加剧了中东部地区主要城市的反恐怖压力。

(二)反恐新形势对反恐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培养目标是“全部教育工作的核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结果的依据”。在当前反恐怖新形势下,公安院校对反恐怖专业人才的培养要符合新标准、新要求,主动适应信息化时代需要并且贴合公安实战新要求。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由于信息传播速度快、区域广、影响大,需要大批政治信念坚定、知识储备丰富、业务能力精湛的专业人才。因此,反恐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向公安实战单位持续输送具有坚定政治信念、战略思维和分析能力、精湛业务技能的实战人才。

1.培养具有坚定政治信念的中坚人才

具有坚定政治信念是成为反恐怖中坚力量的强有力政治保障和首要目标。反恐怖工作涉及国家机密、政府决策,需要坚守政治信仰,对可能存在的思想腐蚀和精神渗透坚决做到防微杜渐。由于反恐怖工作政策性强,需要严格按照中央要求、国家政策、相关法律进行处置,要求反恐怖专业人才必须具有坚定政治信念、高度思想敏锐、良好职业操守。因此,公安院校在制定反恐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必须把培养坚定政治信念的人才置于首要位置。

2.培养具有战略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恐怖分子组成复杂,恐怖信息传播隐蔽,恐怖活动形式多样,这些客观事实表明反恐怖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专业性很强的业务工作。不仅要熟悉暴力恐怖活动的当前特点和发展趋势,还要对国家反恐怖政策、路线有一个清晰认识、界定。这些都要求,反恐怖专业人才需要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丰富的知识储备,涉猎诸如政治、历史、社会、宗教、法学、心理学、军事学、公共卫生学等多学科知识,以满足公安实战工作复杂化、多样化的现实需要。因此,公安院校反恐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要丰富本专业人才知识储备,培养具有准确研判国内外反恐怖形势的战略思维和全面分析恐怖活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3.培养具有精湛业务技能的实战型人才

反恐怖工作是一项实战技能要求较高,“环环相扣、要求全面”的系统性工作。反恐怖情报,要求反恐怖工作人员对反恐怖情报具有收集、整理、分析、评估和研判的能力;反恐怖侦查,要求反恐怖工作人员具有对恐怖分子和恐怖组织侦查、缉捕的能力;反恐怖应急防范,要求反恐怖工作人员对可能发生的恐怖活动进行预判,并提出防范措施和方法;反恐怖战术,要求反恐怖工作人员具有清晰的思维、准确的判断、果断的行动以及防暴排爆能力。因此,这些实战技能都要求公安院校需要兼顾理论、实战,才能培养出具有精湛业务能力的实战型人才。

二、公安院校反恐怖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

以笔者所在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为例,学校2014年设立了反恐怖专业,是我国最早进行反恐怖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院校。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充分研判国内反恐怖任务,立足实战需求,结合自身特色,制定了《反恐怖专业(方向)本科培养方案》,方案明确反恐怖专业人才培养要突出预防与分析能力,能够根据已掌握的情报分析研判可能存在的暴恐风险,进而对可能发生的恐怖活动提前预测预警预防,进行有效防范。但从人才培养方面看,仍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

(一)反恐怖专业归属不清晰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在情报专业的反恐怖方向下设立反恐怖专业。虽然在反恐怖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中,情报分析能力十分重要和必要,但总的来说,反恐怖专业是一项综合性、应用型较强的专业。反恐怖专业人才应具有集预防、处置、救援、恢复于一身的综合性能力,需要体系配套的不同专业课程进行培养。由于目前反恐怖专业归属不清晰,导致课程体系定位困难,影响了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

(二) 反恐怖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不足

在课程结构方面,缺乏整体把控,其中社科类课程较多、理工类课程较少,导致学生“理论功底强、实际操作弱”;在课程内容方面,反恐怖专业课程没有权威性系列教材,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内容体系,基本上是围绕教学团队的思路设置。从实战角度看,反恐怖专业实践性要求强,需要教学与实践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但由于讲授理论内容较多,实训教学不接地气,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课程结构设置、内容安排方面的不足导致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不足。

(三)反恐怖专业课程教学人才储备不足

建立反恐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是有一支经过系统训练,符合信息化时代要求的反恐怖教学人才队伍。但从当前担负反恐怖教学任务的一线教师看,多数是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反恐怖教学,没有反恐怖一线实战经验,直接导致授课内容与实战要求相差甚远。同时,实训课程教学能力也相对薄弱,降低了反恐怖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平。因此,反恐怖专业课程教学人才储备不足影响了反恐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进度。

三、公安院校建立反恐怖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按照“一切从实战需求出发,一切以教学服务实战”的要求,针对反恐怖专业人才培养建设中存在的困难与不足,公安院校应以培养目标为基础,构建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路径,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在多个主体间构建培养共同体。着力从以下四个方面解决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定位、建设以及教学人才储备等问题。

(一)围绕“四位一体”反恐怖机制,构建反恐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反恐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依据需求制定。需求决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决定培养人才类型。因此,確定我国现阶段反恐维稳新形势下对反恐怖专业人才的需求十分重要。

当前,我国反恐怖工作基本思路是“四位一体”的反恐怖机制,即紧紧围绕情报、防范、打击、应急四个方面。因此,反恐怖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就应该围绕这四个方面展开。首先,具备调查、收集、分析以及总结情报的能力;其次,根据所掌握的情报,能够从中得出可能存在的暴恐风险,进而对潜在风险进行防范;再次,针对现实存在的暴力恐怖活动,通过调配专业力量、发动人民群众对暴恐分子进行坚决打击;最后,做好应急工作,平时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在发生暴力恐怖活动时,按照相应预案和措施做好应对处置,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构建反恐怖专业人才培养共同体

反恐怖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全方位的,不能仅靠一个单位完成,因此,需要公安院校、基层公安机关和相关各部门要通力合作,形成人才培养共同体。人才培养共同体的形成,将有助于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实现途径主要有两个:

一是组建“校局合作共同体”,打造反恐怖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基地。该实践基地可为学生提供业务技能培训和反恐怖模拟培训,可作为反恐怖研究与服务平台,也可作为“双师”型教师培养平台,具体运行结构如图1所示。

二是搭建校所合作平台,公安院校与相关研究机构合作,构建合作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推动反恐怖专业人才的培养。运行框架如图2所示。

(三)构建反恐怖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优化反恐怖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课程体系是反恐怖专业人才培养的保障,是优化人才培养路径的基础。设计上应科学合理,功能上满足实战需求,同时兼顾个人发展。完善的教学体系应包括:具有全方位知识构架的课程结构、紧跟反恐怖新形势的教学模式、符合实战要求的课程内容等方面。

在课程结构和内容方面,课程结构应包括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战课程和拓展课程四大模块。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为例,通识课程模块,除优化现有基础课程外,还应增加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语言等课程,以培养反恐怖专业所需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专业课程模块,围绕打击宗教极端主义、暴力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等内容设置课程;实战课程模块,突出反恐怖技战术训练,加强枪支、警械训练,提高规范化实战化操作技能,提升临战指挥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大模拟对抗演练,提升学生综合实战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增设选修课程,开阔学生理论视野,对民族、宗教、国际关系、反恐怖预案等内容有宽广的认知理解。

在课程教学模式方面,根据反恐怖实战要求,充分利用学校反恐怖模拟基地,运用情景模拟、实战演练等形式,搭建反恐怖场景,以学员为中心开展实战对抗演练。课程要紧贴实战要求,紧跟恐怖主义新形势,不仅包括理论基础知识,还结合真实案例进行细致分析,做到“理论实践不分家”,课堂既是理论学习教室也是增长实战经验的训练场。

(四)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当前反恐维稳新形势,对反恐怖教学团队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加强公安院校师资力量建设,有效保证教育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着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打造反恐怖教学团队,是公安院校的重要任务。首先,可根据教师特点,制定不同发展策略,加大反恐怖一线锻炼力度,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其次,可聘请具有较强理论功底、丰富实战经验的实践专家或业务骨干开展专题讲座和专业指导;最后,树立优秀标杆,打造一支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精通公安业务的教学人才队伍作为学习标杆,进而为后来者锚定方向。

四、结语

反恐怖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反恐怖专业人才的培养亦是如此。在充分认识我国反恐怖现状和趋势的前提下,准确把握和制定符合信息化时代反恐怖新形势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公安院校直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锐意进取、大胆改革,积极探索出一条以公安实战需求为导向的反恐怖专业人才培养新路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倪春乐,柯泰先.公安政法院校反恐人才培养的实然矛盾与应然建构[J].铁道警察学院学报,2018(4):120-125.

[3]张璟.“独狼”式恐怖袭击的特点及处置对策[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5(9):65-69.

[4]彭波,仲慧.公安院校反恐怖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5(1):151-156.

[5]郭旺佳.当代恐怖袭击的特点及中国应对措施[D].上海: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2017.

[6]李永涛,曹雪飞.公安院校反恐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创新[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7(1):110-116.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