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本体的议课文化转型研究
2019-09-25孙静
孙静
日本东京大学的教授佐藤学在其《静悄悄的革命》一书里提到一个观点:关起教室门来上课的教师不能称之为公共教育的老师。因为他们只是把教室、学生当作私有财产,把教师这一职业私有化而已。……只有教师间彼此敞开教室的大门,每个教师都作为教育专家而共同构建一种互相促进学习的“合作性同事”(collegiality)关系,学校的改变才有可能。
是的,观课议课是一种最常见的教研形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通过观课议课,教师可以从他人的教学实践中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同时,观课议课也是一种有效的合作研究方式,它为教师的专业合作提供了有效的机会和平台。教师借助于共同体,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探究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具体问题,促使合作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一、热闹背后的隐忧:只爱“听”,不爱“论”
观察一:被动参与,态度晦暗
很多时候我們都会遇到这样尴尬的场面:某大型活动,听课时还是济济一堂,随后评课的人却寥寥无几;当主持者邀请大家共同参与互动讨论时,老师们都低下了头,生怕点到自己的名字。要么就是论资排辈轮流说几句,要么就是主持人无奈点名,被点到者三言两语敷衍了事,使得意见交流观点碰撞不充分。
有的教研组活动,参加评课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与被动性。据调查显示,在 18 人中有2 人表示自己会主动参加评课,占总数的11.1%;有12人态度不明确,表示自己有时会、有时不会主动参加评课,占总数的 66.7%,占了大多数。
观察二:客体异化,论“人”为上
人情评价充斥而使评课活动松散低效。由于受我们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考试评价制度的影响,以及理性地对待评价理论的短暂历史,在评价活动中被评价者往往通过外在的评价来获得认可和发展,而不是靠自身内在的品质来获得应有的一切,因此在评课活动中大量充斥着人情评价,缺乏对影响评课结果的“人为因素”的有效控制。出现诸如“说漂亮话”“一边倒”等现象,就是因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有着某种情感及利益的关系,尤其是评价者与评价结果有着高利害关系时,要评价者做出完全公平公正的评价是不可能的。
观察三:片面评议,各唱各调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参与评议的教师关注点各有差异:有的关注教学语言的特色,有的关注训练的有效性,有的关注朗读指导的多样化,有的关注课程资源的有效引入。于是,在评课活动中,评价语没有主次、没有重点、泛泛而谈、不得要领。片面评议使评课活动缺乏整体意识。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课堂教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不能分解为各项指标之和。由于评课活动缺乏最基本的规范,常出现评课目标不明、标准不清、话语不一的现象;评议时常常把表扬和意见做一分为二的分析,表扬未能给意见的提出创设心理基础和激励氛围,未能有意识地去发挥二者的整体性功能,造成二者之间功能上的相互抵消现象。
观察四:无法重建,缺失策略
虽然有些听课者能指出执教者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但是依然没有依据课堂的缺失开出“药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依然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也有的听课者只侃侃而谈大而空的理念,罗列种种原则,评课异化为传授理论知识的讲座。还有的只关注课堂教学活动中细枝末节的东西,不能系统地进行归纳、总结,缺乏说服力,更不要说如果重建该课将采取哪些策略。
观察五:只凭经验,时效弱化
当我们的课堂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时,课堂观察、课堂评议的策略和手段却仍然只停留在“原始”阶段。评课并没有成熟的技术路线, 也没有科学的技术评价程序与模式。许多教师在课后研讨时只能凭印象、凭点滴、凭经验,对课堂教学的判断大多是主观的感受。由于缺乏多种有效方法的综合运用,缺乏对课堂教学客观、准确、精细的描述,导致评课活动沦落为一种无结构的教学观察与评价,削弱了其实效性。
二、更新策略:基于教学本体,实施研讨文化转型
其实,佐藤学在书中的论述可谓一针见血:“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以达到教研的目的。因此,互相谈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研讨才是每位教师所期待的。”可见,研讨评课须聚焦于教学本体——不是教师“教”也不是学生“学”,而是“教学”本身。即要把师生的教学活动当作有机整体,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相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联系目前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经过大量的走访调查、课堂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变革,以突破评课范式,达到基于教学本体、促进教学为最终目的的研讨文化的转型。
1.由评到议,促进对话反思
“评课”这个词本身就容易给人一种潜在的影响:你是来评我的,我是来接受你的,评课者的地位明显高于被评者。因此将评课改为议课,是有必要的。
议课是听课教师与执教教师要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积极平等地交流并彼此接纳;听课教师要围绕观课所收集到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并发表意见;双方之间的对话是促进反思的过程;要以改进和发展教学为主;双方要集中话题,超越表面现象,深入课堂事实,议出更多的教学可能性。
在议课过程中,不仅要深入探讨教师为什么这么上课,更要议出执教教师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追求。因为教研最重要的指向,一是课程本身的研究,包括课程内容以及课程执行方式,二是教师促进学生认知特征的研究。在这样的平等反思交流碰撞中,所有的参与者其实就是一个专业合作体,这个合作体当中的主要行为是对话分享,而不是强加和权力性质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