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自信:文化基因、价值追求与实现进路
2019-09-25张铨洲
张铨洲
(天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了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特殊地位。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重申:“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23坚定文化自信,探析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文化基因、价值追求和实现进路,找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发展逻辑,对于我们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立足深厚根基: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文化基因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是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毛泽东曾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气魄引领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则明确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2]文化自信并不是“文化”和“自信”两个词语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底气的自觉认知和坚定信心,反映着一个民族对其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进入新时代,随着中国实力的提升和优势的彰显,我们更加有理由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新时代的精神支柱,它有着优良的文化基因,在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具有深厚的根基。
(一)新时代文化自信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时代文化自信源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积淀,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累积,历经千年凝聚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新时代文化建设要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发,为实现文化自信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古老又现代,既深厚又变通,既独特又包容,具有内生性、沉淀性、传承性等特点。就其内生性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儿女社会实践的结晶,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就其沉淀性而言,中华优秀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中国的四大文明就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马克思曾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就其传承性而言,中华文化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一个文字没有间断的文化,在数次与世界文化碰撞、交流和交融的过程中,中华文化不断开放包容,以中国人文精神同化并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最终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3]161讲仁爱、重民本、尚和合、崇正义、求大同,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今仍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和平发展的美好愿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与“源”,继承和发展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能丢掉“根”与“源”去发展。
毛泽东曾指出,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文化的基础和源泉,新时代文化自信必须立足于底蕴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不能脱离历史空谈发展。我们要倡导文化自信,就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增强亿万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二)新时代文化自信熔铸于革命文化
对中国革命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有助于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提升,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发展必须熔铸于中国革命文化、为自身铸就魂魄。中国革命文化与新时代文化自信,二者一脉相承,缺一不可。
毛泽东指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4]可见,革命文化的传承对新时代文化自信有着特殊的意义。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根本。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文化主要包括: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涌现出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遵义会议精神、长征精神等革命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涌现出的抗战精神、延安精神、太行山精神、沂蒙精神等革命精神;在解放战争时期,涌现出的四铁精神、解放战争精神等革命精神。这一系列的革命精神构成了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伟大的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5]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近代以来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两大历史任务中形成的文化,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精神信仰。
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深入挖掘革命文化的本质与精髓,高度重视革命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将革命文化中内含的精神因子与理想信念置于新时代的建设中,以在新时代涌现的诸如“黄大年精神”“大国工匠精神”“港珠澳大桥精神”等革命精神来鼓舞和激励亿万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三)新时代文化自信发展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新时代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密切相关,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不断演进、发展、繁荣的。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精髓,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更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主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精神力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它的指导思想、发展方向、核心价值是科学的,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时代特点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大众性和开放性,它与人民群众有着密切的联系,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这些特性,反映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指引着新时代文化走向世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和历史进步的要求,在多元的社会思潮中居于主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强化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觉认知与深切认同,坚持以科学性与革命性、时代性与前瞻性、大众性与开放性的立场和方法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发展,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实现新时代文化自信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与“源”,革命文化为文化自信提供精神信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引文化自信的发展方向。新时代文化自信并不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简单叠加,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条主线的引导下,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融会贯通。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新时代文化自信作为思想上的引领、精神上的引导应时而生,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着“领航标”的作用。
二、把握核心取向: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是新时代文化自信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它是新时代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6]新时代文化自信必须把握核心取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涵养、构建新时代文化自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时代文化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对新时代文化自信具有特殊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同自身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当下的奋斗目标相结合、同自身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引领的作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在文化建设中倡导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引领了文化自信的方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推动全社会形成和谐共生的社会氛围,实现亿万人民对社会主流价值的深切认同和自觉选择,指引文化自信凝聚力量;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从个体的角度为亿万人民确立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促使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文化自信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的信念支柱,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具体体现,为中华儿女指明前进方向,引领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凝聚人民的力量,更好构筑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新时代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1]4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其践行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新时代文化自信,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促使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行动,在潜移默化中将其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最终成为全体人民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新时代文化自信,必须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赋予文化自信新的时代意义;必须重视革命文化的汲取与升华,为文化自信提供不懈奋斗的精神信仰;必须重视先进文化的推进与创新,为文化自信指明新时代的发展方向。党和国家把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共识凝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使其内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信念,外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并促进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发展。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新时代文化自信
新时代文化的发展必须立足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3]16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注重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融入,必须通过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制度保障、舆论宣传、习惯养成等方式,以此为基础构建新时代文化自信。在教育引导上,要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民的指引,增强人民对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信心;在文化熏陶上,要在全社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新时代文化深入人心;在制度建设上,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促使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发展有制度保障;在舆论宣传上,要加大舆论宣传的力度,促进人民对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理解;在习惯养成上,要指引亿万人民在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价值观深入人心。只有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并将其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才能从根本上坚定新时代文化自信,更好地构建新时代文化自信。
三、根植现实需求: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实现进路
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实现进路需要解决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发展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1]44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必须植根现实需求,以党对文化的领导为准绳、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抓手、以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基点、以增强全民文化主体意识为目标,通过准绳、抓手、基点、目标的有机结合推动文化的创造转化和创新发展。恩格斯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8]新时代文化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焕发出自信之光。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证文化自信的正确方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20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与人民的选择,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国家才能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才能有明确的行动纲领,才能确保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先进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从广度上看,党的领导是宏观全面的,党的坚强领导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保证,贯穿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整个过程。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海量化、思想多元化的背景下,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新时代文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新时代文化的发展要与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的一致,要紧密围绕在党中央周围,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新时代文化。从深度上看,党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始终起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文化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定位。我国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转变,标志着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心必须放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上,意味着党和国家亟需加大力度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决定性力量,始终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引领着新时代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中国共产党自从成立之日起,其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全党同志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推动新时代文化自信、促使亿万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二)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奠定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
新时代文化的繁荣发展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对新时代文化而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新时代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文化事业主要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由政府相关部门利用财政拨款在文化领域进行研究和服务;文化产业主要是以盈利为目的,在文化领域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并涉及文化服务等经营性行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1]44这表明在新时代要逐步建立体制完善的文化体系,加快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新时代文化自信需要依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行各业,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例如,演出事业单位、艺术创作事业单位、广播电视事业单位等文化事业单位,在演出、创作和传播的过程中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使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确价值观的影响;文化产业相关单位经营的影视、音乐、美术等文化产品也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如电影《战狼2》《红海行动》等蕴含爱国主义情怀的影视作品,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促使正确的价值观深入人心,新时代文化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才能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中国才能以自信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夯实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
文化自信是人民的自信,人民对于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发展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2]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华文化绵延不断的根基所在,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1]43新时代文化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血肉在人民,要想保持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其发展必须始终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首先,文化创作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人民群众的需要是文艺工作者创作的出发点和直接动力,要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也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者。文化作品的创作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主动深入人民生活、了解人民生活,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其次,党和政府要不断推进文化民生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促使亿万人民得到精神财富的满足和物质文化的享受;加快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博物馆等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参与文化创作的便捷途径,从而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新时代文化自信必须立足人民的社会实践,促使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文化、使用文化、传播文化,进而夯实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
(四)增强全民文化主体意识,以文化自觉培育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自信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愈发起着关键作用。新时代文化自信要不断增强全民文化主体意识,汇聚全民合力推进文化进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培育高度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一词由费孝通先生首次提出,是为了应对未来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而提出的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方法。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文化圈子中的人对自身文化有着自知之明,并且对自身文化的发展过往和未来趋势有着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认知、自我判断、自我创建。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目的和方向,正是基于高度的文化自觉,我们才有了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以文化自觉培育文化自信,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文化自觉应建立在对“根”与“源”的找寻与继承之上。中国人民通过自身的历史实践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大人民群众是自身文化的创造主体。因此推进文化自觉,必须增强全民的文化主体意识,汇聚全民力量培育文化自信。其次,文化自觉应建立在求“真”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造不仅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精华,还要吸收国外有益于新时代文化发展的优秀文化思想,在求“真”中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促使新时代文化紧跟时代脉搏,创造出崭新的内容,在增强新时代文化吸引力中实现文化自信。最后,文化自觉应建立在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把握上。进行文化创造要遵循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确保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在发展中与时俱进,不断增强文化的吸引力与凝聚力,以高度的文化自觉造就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四、结 语
文化自信对于我国的发展日益重要,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要发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突出作用,必须深刻把握文化自信的文化基因、价值基础、践行方略,培养全民高度的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断推动新时代文化的繁荣,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只有这样,新时代文化才能够在古今中外的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够在未来的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绽放出自信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