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脉苏州·一柄团扇中的大乾坤

2019-09-25李超德

关键词:云楼缂丝团扇

李超德

(福州大学 厦门工艺美术学院 ,福建 厦门,361024)

中国扇文化博物馆于2017年10月在杭州隆重举办了“明月入怀—中国团扇文化印象展”。这是一个通过团扇讲述中国传统工艺寻常物件的原创展,它连接的是过去,展示的是今天,畅想的是未来。展览承载了含蓄内敛的传统文化精神,透露了高雅精致的传统审美趣味,彰显了深沉隽永的传统文化品格。

一开始扇子并不用来扇风取凉,而是作为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据传说扇子最早出现在商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障扇”。西汉以后,扇子开始用来取凉。三国时诸葛亮轻摇鹅毛扇,羽扇出风缓软不入腠理,成了运筹帷幄的象征。东汉大都改羽扇为丝、绢、绫罗之类织品,以便点缀绣画。一轮明月形的扇子称之为“纨扇”或“团扇”,又叫“合欢扇”。当时扇子有长圆、葵花、梅花、六角、匾圆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还有扇坠、流苏、玉器之饰。所以,“团扇”的制作与使用自西汉就有记载,最早的团扇形象大概在画像砖、壁画、帛画里面会有,而常见的则是唐、宋绘本里许多手执团扇的人和物的图景。宋以前称扇子,都指团扇。王昌龄《长信秋词》诗:“奉帚平明秋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清代《杖扇新录》载:近世通用素绢,两面绷之,或泥金、瓷青、湖色,有月圆、腰圆、六角诸式,皆倩名人书画,柄用梅烙、湘妃、棕竹,亦有洋漆、象牙之类。名为“团扇”。圆形或近似圆形扇面,扇柄不长。

团扇最早到底出现在何时?暂时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在唐宋时团扇已经非常流行。从《簪花仕女图》到《韩熙载夜宴图》等古代绘本中的一柄柄精美团扇,再到宋徽宗、王公大臣,包括南宋杨皇后在团扇上进行绘画或者书法创作,明代以前,团扇就是宫中与民间经常能够见到的寻常物件。宋以后折扇开始进入了大家的视野,明代中期由于折扇大量地流行,团扇似乎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清代嘉庆元年有个大文豪叫阮元,他到杭州去做浙江学政,得到了一柄宋代的团扇。据说当时正好有个考试(乡试),他就以团扇为考题叫士子们写文章。考得好的学生就送一把仿制的宋代团扇留作纪念。当时有一个学生叫陈文述得了第一名,他就得到了一柄仿制的宋代团扇。这个团扇也就是我们能够见到的清代很多团扇的原型。拿到了这柄团扇以后,陈文述醉心于团扇,甚至有了一个外号叫陈团扇。

图1 怡园画社第三雅集团扇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扇子专题博物馆,“明月入怀”以一个传统生活物件为切入点,用“显微镜式”的视角,聚焦中国工艺智慧,传承传统工匠精神,讲述中国故事,对话现代生活。展览以团扇的历史、制作技艺、团扇与书画艺术、古代女性文化、文人传统到现代存续为主题,以层层递进的结构,多维度的解读,拓展性的诠释,贴近广大受众。“明月入怀”围绕团扇,用文化的视角与“人”构建起展览的故事线,以“物”及“技”,由“技”到“人”,以“人”解“物”,进而引发观众的文化共鸣。该展览整合7家国内著名博物馆及民间社会藏品资源,以文物、技艺、艺术、文化价值并重,让冷门藏品“活”起来,与社会力量“动”起来。该展览秉承了原创的理念,让观众感受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原创一:仪式感,从一层入口艺术场景伸而上的序厅,营造出仪式感,让观众获得逐步“进入”主题的感受。主空间中设置了2个对称悬空的艺术装置,打破展厅格局的单一,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简约与精致”的审美特质,呼应展览主题。原创二:文学性,典雅的色彩序列,简约的构图造型,轻薄的材料质感,柔和的光影效果,悠远的听觉感受,与展品内涵之间形成一种通感的、多层次呼应。有起伏层次的陈列带,消除观展疲劳,形成别致意趣。展览文字简约与诗意并重,穿插几何化的传统纹样,与观众的现代审美相符。原创三:环保观,秉持小成本与大制作原则,在离文物最近、观众最直接的地方集中投入。原创开发的装配式金属烤漆展架系统,与展品保持“随形”“随色”,并实现可再次使用的环保性与灵活性。在故事线中巧妙融入新技术、新媒体,让观展实现情景化、可视化和个人终端化。展览呈现出视觉、触觉、体验、传播的延伸广度。据说接待参观人员35万人次;获中国文物报、中国新闻社等直接报道230次;实现互联网全媒体推广,传播转发16.5万次。真正做到了“明月入怀,见微知著”,既连接历史与生活,又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的综合效果。

这个展览规模虽然不大,但是由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以及萧山博物馆等专业博物馆联合打造的,确实是一个高品格的展览。展览陈列有15件国家一级文物,宋徽宗的《枇杷山雀图》,夏圭、马远的山水团扇面得以呈现,以及明清时期一批名家团扇作品在这个展览上面都有展出。我和蔡念群有幸成为这个展览的积极推动者、支持者和参与者,经过近两年时间的筹办,并贡献了自己的大量收藏办起了这个展览。特别是蔡念群制作和修复的团扇,作为苏州传统工艺团扇技艺的现代传承,是这个展览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说得确切一点,蔡念群用20年时间收集团扇以及修复团扇、制作团扇的工作,通过这个展览将其“江湖地位”固化了下来,并得到官方、学术界的肯定与认可。这个展览在国内学术界、工艺界、博物馆界引起比较大的反响,后来通过激烈竞争获得了2017年度的全国文博系统十大精品陈列展的殊荣。

今天,我要讲的是这个展览中重点展陈的一柄非常特殊的文人雅集团扇。一柄小团扇中有着大乾坤,关键这是一柄“过云楼”怡园画社第三次雅集的团扇,其中凝聚了七位姑苏晚清大名士艺术才华的团扇,也是讲述苏州深厚历史文脉的团扇。以前很多人认为团扇是女性专用的,纨扇美人图,似乎这就是女性专用的。而且也看到有专家写文章肯定地认为团扇一直以来是女性专用的,武断地下此结论只能说明有些专家的孤陋寡闻。其实小小的团扇上面,承载着很多的文化信息和含义,在晚清遗留下来的大量照片中,你能清晰地发现作为男性的许多官员、名士人手一柄团扇。团扇也叫宫扇,清朝宫里有缂丝面的团扇,还有刺绣的团扇,所有这些宫廷团扇可以讲都是费工巨万、用料考究、精美无比。清宫有造办处,朝廷要做什么东西,都是到全国各地找最好的工匠来做,而且不惜工本。

苏州是江南文化的中心,文脉绵长、渊源流淌。苏州地处江南腹地,2500多年来虽有吴王起事、泰伯奔吴的历史,但真正开发和发展起来是宋以后的事情。唐代大型类书《艺文类聚》里面写得很清楚,苏州是“水乡泽国,蛮夷之地”。这个地方的人“断发纹身”,是蛮子。但是,北宋“靖康之难”以后,黄河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彻底南移,到了明代的中晚期,苏州已经发展成为富甲一方的大都市。我们都听过“洪武赶散”的历史故事,元末张士城在这里抵抗明军,明军攻占了苏州以后,要把这些不听话的苏州人赶走,客观上也要对苏北地区进行开发,就有很多人在阊门这个地方上船到苏北去,这就是著名的“洪武赶散”。“洪武赶散”的历史原因很复杂,今天的苏北乡下很多人都说自己是苏州人,他们代代相传记忆中阊门已经成为心灵深处的乡愁。根据有关民俗学家研究,苏北有些地方说睡觉就叫梦苏州,一觉要梦到苏州去,充满着对故土的怀念和悲凉。苏州真正的繁荣是明中到晚明,再到清三代,这里经济非常富足,是朝廷历来的税负重地。江南既是个地理概念,更是文化的概念,晚明的苏州已经是全国的文化中心,也是时尚中心,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非常之广。相关典籍上记载,“机梭之声通宵达旦”“丝绸牙行千百家”“崇祯帝后皆习苏样”,崇祯皇帝的皇后都要穿苏州样子。由经济、贸易大发展带来了文化的发展和艺术的繁荣,冯梦龙的市井小说《三言二拍》里面曾经写到画贩子在苏州的作坊里面买了吴门四家的扇面仿品贩到北京去卖,说明苏州当时的绘画艺术是引领潮流的。由此可见沈周、文徵明、唐伯虎、仇英的画和祝枝山等人的字是可以拿到北京卖的。譬如在苏州收来的扇面两个钱,到北京就卖五个钱,许多扇面是当时明朝的纸、墨、笔、气息,流传到了今天几乎全部变真的了。每年苏州虎丘就有曲会,全国文艺界人才聚集在这里,500年前这个曲会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文艺大调演。富裕的生活,滋长了一种奢靡的风气。有人说苏州的中晚明和欧洲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遥相呼应,色情小说、春宫画多了起来。但是,我也见到许多春宫画里面没有情色,有的仅仅是两个人手拉着手。但画的桌子上和案几上那些物品、家具、陈设的摆件非常文气和精美。江南经济的高速成长,吴门烟水滋养出了一种生活的风雅。跟北方完全不一样。北方是雄浑和豪迈,江南是灵秀与文气。乾隆时期宫廷画家徐扬的《滋生繁华图》画的是苏州的大场景、大繁荣,有点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有人说《清明上河图》是不是清明节上河?当然不是,这个清明是指政治清明的意思。

自明代中期以来,苏州就集聚着大量的文化精英、退隐官僚、科举失意士子,他们在生活中营造出一种士大夫精英文化和独有的生活方式。老苏州人通常比较内敛,一方面深藏不露、谦虚有礼,另一方面又比较自负,家里即使很有钱、有好东西也不轻易露出来。三四十年前,当你走在随处可见状元府、进士第、祠堂会馆的800年历史的平江路上,还有不少“遗老遗少”健在,迎面走来的老太太说不定她家祖上是状元,她的爷爷可能是进士,她的公公可能曾经出任过巡抚。所以他们在家里是看过好东西的,内心是比较自负的,是看不上粗陋文化的。当然,苏州人嘴巴也很刁,吃东西居然他能品出千分之几的味道。陆文夫上世纪80年代就写过一篇中篇小说《美食家》,塑造了一个典型人物叫朱自冶。朱自冶整天就想着玩和吃,早晨喝喝茶,叫皮包水,下午泡泡澡堂,叫水包皮,晚上再到哪去觅点好吃的,是典型的“白相人”。正是这方水土养育了苏州,苏州人成为了精致文化的倡导者、实践者、享用者,形成了苏州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方式。我始终认为“苏州人骨子里有逍遥主义和温情主义的理想”,苏州充满着艺术的温情。讲苏州文脉,离开了吴侬软语、私家花园,就缺失苏州的雅致和意趣,今天讲这柄团扇的场域关系就跟一处苏州园子—怡园相关联。苏州历来风调雨顺、物产丰富,苏州工艺出过无数的好东西,团扇只是尖尖荷角,苏州人对一般的老东西、老物件是不入法眼的。苏州哪个官员调到京城去工作,他念念想想是要回来。到南京去做官,夫人也是不带走的,他最终还是要回来,因为苏州的惬意生活吸引着他。今天,围绕一柄团扇和大家一起来畅谈文脉苏州、精英文化与江南生活方式,就有了特定的含义。虽然有些酸腐的老旧气味,但在苏州讲传统审美文化和生活方式,肯定不能剑走偏锋讲走在大街上的短衣汉子,也不能简单地讲粗陋的乡间民艺,要讲就要讲苏州的精致文化、讲吴门风雅。

这柄出自苏州“过云楼”的团扇,初次看到它的时候尽管已经残破不堪,但上面有明确的纪年款“乙未”,这是1895年甲午战争过去后的一年。

这柄寓意深刻的团扇,落款写明了谁画石、谁画山、谁点染、谁题跋,整柄团扇涉及到晚清苏州城里七位大名士、大画家,而且还注明是怡园画社第三次雅集。团扇正面一幅小青绿山水,上款人是一个叫金心兰的人。金心兰(1841-1909),名湅,字心兰,号冷香,又号瞎牛,一号瞎牛庵主,自署冷香馆主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金心兰工山水,早年私淑“小四王”之一的王宸,并喜绘花卉,尤其擅长画白梅。晚年得病后失视却又复明,其墨法精湛,卒年六十有九,著有《金瞎牛诗集》。这个人是我们苏州晚清时期的姑苏名士,家里非常富有,他在地方上结交很多的权贵和士大夫。该团扇正面的小青绿山水是有明确纪年款“(光绪)乙未(1895)怡园画社第三雅集”的作品,这幅扇面由姑苏画坛名家顾若波画山,顾鹤逸画树,陆廉夫点染成幅,章钰署款和题跋。合作者全是名重一时的晚清著名画家。当然,这柄团扇的中心人物是顾鹤逸, 顾鹤逸(1865-1930)名麟士,字鹤逸,自号西津渔父,别署西津、鹤庐、筠邻,元和(今苏州)人,顾文彬的孙子,是怡园和过云楼的主人,也是怡园画社的实际掌门人。水木清华,庭院深深,顾鹤逸常与契友听曲、鉴赏、绘画其中。顾鹤逸在画界的地位近几年有很大提高,据说他一生不收学生,但却有许多受到他的指点和培养的年轻人。其中就有吴子深和王季迁等人,以及美术教育家颜文樑。顾鹤逸提倡师古、追随传统。但他不让学生临摹他自己的作品,认为师古者生,学己者死。顾文彬则是清末著名书画收藏家,号艮龠,道光二十一年进士,他的父亲顾廷烈亦精鉴赏、好玺印,曾集拓新收旧藏自编《画余龠印存》。顾文彬是大官僚,曾经在京城刑部、武昌做过官,后来又做浙江宁绍道台,顾文彬做道台也没有心思做,几乎三天两头写信给他儿子顾承,催促赶快把怡园修好。苏州人民路上的怡园就是顾文彬的私家宅院,他要紧接着告老回来到园子里面逍遥。怡园、过云楼是连成一体的私家园林,尤其是过云楼已经不仅仅是一幢藏书楼,可以说是集造园、版本、收藏、绘画、琴曲于一体的文化载体,是中国传统士大夫文化、精英文化的典范和最后一个高峰。顾鹤逸秉承家学,擅画山水,尤长临古,初学“四王”,后追宗元明诸大家。他的作品既有吴门画派的健笔与柔情,又有设色清丽雅逸、点苔沉着老健的风格。晚年喜用枯笔皴擦,涵濡功深,笔多逸气,有云林清秘遗风,可与麓台、石谷相颉颃,声望极高,因而自成高格。 顾鹤逸精鉴别,秉承先志,广事搜求,经过四代经营使“过云楼”所藏书画更为丰富,著有《过云楼书画记》。近几年又有其日记出版,为我们研究过云楼提供了更为详尽的第一手资料。

扇面为一幅小青绿山水。画山者为顾沄(1835—1896),字若波,号云壶、壶翁,吴县人。顾沄是晚清吴门画坛一流山水名家,间作花卉和人物。有评价其水墨丹青汲古功深、气格醇穆、观之怡然,有山林之思,清丽疏古、气韵秀出,所作无论小帧还是巨幅,古意盎然,皆得清四家遗意,可见评价极高。顾沄光绪十四年(1888)曾游日本,后长期鬻画海上。点染者为又一吴中名家陆廉夫(1851—1920),吴江人。陆廉夫原名友恢,又名恢、友奎,字廉夫,号狷庵,别署破佛庵主人。陆廉夫早年从刘德六习画,又随吴江名宿任釐瓒习字,山水、人物、花鸟、果品无一不能,笔墨俊秀、气韵清逸。书法汉隶、旁宗魏晋,极具金石气。因为有人举报其父曾参加太平军的相关工作,所以科举功名之路永绝。后来和晚清大官僚吴大澂相遇、相知,拜观了吴大澂极其丰富的家藏,遍览唐、宋、元、明名迹,其绘事大进。同时受吴大澂赏识客入吴幕,遍游三湘大地并随其从军出关,饱览名山大川和辽东名胜。中年归隐苏州、居沪上,鬻画卖字、考订金石文字30余年,故其作画笔意通达、苍劲遒丽、古拙幽深。陆廉夫后来成为海派重要画家。扇面题跋者章钰(1864—1934),字式之,号茗簃,长洲(苏州)人。章钰生不逢时,少孤力学,10余岁时即佣书养母,又节衣缩食用以购书。光绪二十九年(1903)章钰才考上进士取得功名,赴京为官,官至外务部主事。辛亥革命以后久寓京、津,在京师图书馆做过编修,1914年任清史馆纂修。章钰一生以收藏、校书、著述为业,晚年移居苏州。家有藏书处为“四当斋”,藏书过万册,“四当斋”取宋尤延之以书籍“饥当肉、寒当裘、孤寂当友朋、幽忧当金石琴瑟”之语而得名。著有《四当斋集》《钱遵王读书敏求记校正》《胡刻通鉴正文校字记》,终成近代著名的藏书家、校勘学家。从扇上的题款可见,光绪乙未(1895)怡园画社第三次雅集之时,章钰不过30来岁,虽还未取得进士功名,但已经跻身名士之列。

这柄团扇除了正面绘画的著名画家,反面两位名人书法也值得细说。一位是过云楼主顾文彬的女婿、同治乙丑进士、奉天学政朱以增。奉天就是今天的辽宁一带 ,也将今天的沈阳称为奉天。学政一职相当于一省的教育厅长,但是也不能算简单理解为教育厅长,实际上是一个省主管教育等事务的副省级干部,比今天教育厅长的级别要高。古代没有今天那么多事情要管,但教育却是国家与地方的民生大事,学政都是由皇上直接颁发任命,所以学政的职位非常高。朱以增,字砚生、研生,江苏新阳人。同治四年(1865)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历任御史、会试同考官、奉天学政。印有《听鹂轩印稿》。朱以增是顾文彬的乘龙快婿,翁婿俩均为耿介之人,同时任职京城,秉公执法,刚正不阿,在晚清历史上留下美名。另一个写字的人是常熟翰林陆懋宗,翰林院的翰林当然是进士,擅长写赵字。陆懋宗,字德生,号云孙,江苏常熟人。咸丰十年庚申二甲十二名进士,散馆授编修,屡任顺天会试考官。历史上有个传说,陆懋宗据说也一个常常逛戏园子的主,自己贪色,臣子却与咸丰皇帝争风吃醋,竟冒死谏劝皇上别贪女色,要想国家社稷,有太监耳语皇上说此人外有相好,嫉妒你皇上,于是皇帝在奏折上批了14个字:“如狗啃骨,被人夺去,岂不恨哉。钦此。”尽管传说中的陆懋宗色胆包天,敢与皇帝争风吃醋,但咸丰帝批了这几句话后,并没给他治罪,陆懋宗还是照样当他的御史。朱以增和陆懋宗,一个刚正不阿,一个风流不羁,两种人的书法集于一扇,别有一番风味。

这柄扇子集七位姑苏大名家于一体,又写着怡园画社第三次雅集,难能可贵。怡园画社是苏州近代第一个美术家团体,社长就是苏州走出去的大官僚吴大澂。吴大澂这个人历官无数,做过巡抚、钦差大臣,学界有比较好的口碑,是我们熟知的20世纪最著名的画家之一吴湖帆的爷爷。但是,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战争爆发,吴大澂时任湖南巡抚,奏请从军抗倭。8月15日、17日连电朝廷“奏请统率湘军赴朝督战”。不久,获清廷允准,被任为帮办东征军务,进而“带勇北上”。然而,终究是文人,虽然满腹经纶,却兵败辽东,有记载湘军尽覆,吴大澂羞愧、悲愤难忍欲拔剑自裁,被帐下部属拦阻。吴大澂叹曰:“余实不能军,当请严议。”清廷以吴大澂“徒托空言,疏于调度”,下令撤去其帮办军务职交部议处,“革职留任、寻命开缺”。光绪二十四年(1898)复降旨革职,永不叙用,回苏闲居。据说他领兵出关打仗,居然带着吴昌硕等一批幕僚整天琢磨哪里有拓片、石碑,纸上谈兵、疏于防务打败仗也就在所难免了。归隐苏州后,吴大澂也乐得陶醉于金石、丹青之事,终成金石考据一大家。怡园可谓是传统文化的“集锦园”,以琴棋书画会友,从意象到具象都有体现,怡园琴会、怡园画社更是汇聚了许多文化名家,培育了众多文化新人,在苏州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前几年曾经有一台湾硕士研究生向我问道,她研究怡园的厅堂,我教她一重要的思想,即苏州园林的厅堂不能拘泥于仅有的物理空间,还要体悟厅堂的虚拟空间和精神空间。清光绪十五年(1889)由吴大澂、顾鹤逸发起成立“怡园画社”,吴大澂被推为社长,确立了其姑苏文坛盟主地位,顾鹤逸则类似于担任秘书长之职,主持实际事务。参加画社的画家及书法家有吴大澂、吴俊卿、顾鹤逸、王同愈、顾沄、费念慈、翁绶琪、陆恢、倪田、吴谷祥、杨岘、沙山春、郑文焯、蒲华、黄山寿、任预等。怡园画社的宗旨为“研讨六法,切磋艺事”,怡园内常常高朋满座,以金石、琴曲、书画、鉴赏自娱。到了民国初年至上世纪20年代,常到过云楼活动的还有吴子深、颜元、王季迁等人,日后他们均成大家。颜元之子颜文樑后来创办苏州美专,成为著名美术教育家、油画家。“怡园画社”一时名流云集、文采风流。团扇中提到的怡园画社第三次雅集,我曾经读到钱莺歌撰写的题为《苏州博物馆馆藏顾沄书画》的文章中详细写到:“曾在私人藏家手中看到一件顾沄、陆恢和金心兰三人合作的《三秋竞艳》设色花卉图单片,图中鸡冠艳丽、桂花飘香、菊花盛开,描绘了秋天的这三种花卉孤芳自清、不与群花争艳斗奇的品格。画家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将它们比拟为那些具有很高道德风尚的人,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不与世尘合流的清高脱俗的品质。金心兰在画上落款:‘乙未夏四月怡园画社第三集,廉夫写鸡冠,若波补桂,心兰增菊。’题跋底下仅有金心兰钤‘金心兰’朱文印一方,其余两位均未落款钤印。从款上得知,此图是三位画友1895年4月在怡园画社第三次雅集时创作的作品。这件《三秋竞艳》图画于一张尺寸不大的牛皮纸上,通常绘画极少采用这种材料,但牛皮纸厚实的质地和独特的底色,增加了画面的层次和质感。这件即兴创作的小品正是怡园画社雅集活动的佐证之一。”由此可见此画即是这柄团扇同场名士雅集合作的姊妹篇,顾鹤逸在日记中也讲到此次雅集,参加人相同,因此这场雅集持续的时间不会短。

这柄有特殊意义的团扇流落到我手,印证了所谓收藏讲缘分一说。扇子是漆柄、竹框、绢本面子。“绢”是丝织物,经过120多年岁月洗礼已经风化,碰碰它就稀稀疏疏掉下许多碎片。扇面破损、扇框虫蛀,修复过程本身就是一次苏式传统制扇工艺和非遗修复的很好实践。面对这柄破旧的扇子如何修复?其实,在苏州要找一位能够用古法来修缮这柄团扇的人已经非常难。苏州有许多人做团扇,而且低成本用化学胶水粘粘的团扇到处都有,完全用古法修几乎找不到,即使能找到也都是天价,修理费也极其昂贵。蔡念群凭借他收藏团扇、修复团扇积累的丰富经验,已经成为团扇领域里的制作高手和翘楚。首先,请裱画师傅将这柄扇子上的绢本团扇面小心翼翼完整地脱下来,而且在脱扇的过程中发现了许许多多问题。其次,我和蔡念群仔细研究了这柄团扇的破损现状,由蔡念群制定了具体修缮方案。修一柄古代的团扇是很复杂的工程和工艺,用今天的话讲这是不折不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团扇画面是绢本本来就不宜保存,时间长了会氧化,碰一碰都会一片片会掉下来。因此,在拆卸的过程中尽量避免二次损坏,拆解后需要加固,必须用接近的材料平衡旧材料之间的拉力,需要找同时代老旧织理、织纹密度相适应的同类绢织物进行加固。由于拉力不同,如果用新的绢会损坏老扇面。修复工艺的复杂性还表现在拆卸过程中免不了边缘地带会有一些脱落,所以整个扇框直径圆周变化在所难免,原来的扇框需要根据现在的画面进行重新校正,把扇面重新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但是,在重新装配的过程中有一个致命伤,通常情况下团扇都是成扇装好以后再进行绘画的,而丝织物是有织理的,在已经固定好的织理上进行创作,画面和书法不会变形。现在把它拆了再要恢复上去时要保证它不变形就是很难的技术活。蔡念群通过垂直拍照,把原来的画面和原来的书法图样固定下来,打上坐标线。在一个框上大概打了近100个坐标点。根据原来的画面再重新粘上框,这样可以保证95%不变形。扇框有虫子给蛀了,如果省事一点可以将整个框换掉,但考虑到原框的弹性和它原来扇面的匹配,所以选择原汁原味修好。修老团扇是很难的,修复的团扇如何保证在秋天和梅雨季节不同干湿度环境下保持平整,却遇到了很复杂的工艺问题。虽然是一柄小小的团扇,扇面绢本已经发脆,但它还有一定张力,后拓上去一层年纪相仿的老绢虽然说织理密度差不多,但是由于替代绢的保存状况好,它们之间的张力和伸缩度还是有30%~40%左右的差别。通过技术的处理,掌控好一定温度和湿度环境修补才能满足这个要求。不然到梅雨天的时候,团扇面会软塌下来,到秋天的时候又会崩裂。所以,制扇工匠手上的轻重把控对于古代文物修复来说就很有讲究,稍有不慎就会出现问题,这也是其中的大乾坤。

这柄团扇之所以非常特别,在于它和过云楼和怡园画社的活动有关,特别是有明确纪年款的怡园画社第三次雅集,典型文人雅集画的扇就更难得。过云楼历经三代经营,到了近代过云楼实际上在顾鹤逸的掌控下面又有了新的发展,养了一批我们以前叫门客的文化人。大家族都有门客三千之说,吴昌硕就是顾家门客,帮着校刊古籍、鉴赏字画,吴昌硕在过云楼技艺大进,日后称霸海上画坛不能不说没有过云楼的功劳。怡园画社的成立给予苏州文人、画家一个经常聚会的理由和机会。今天去喝个茶、聊个天、赏个花、吟个诗、作个画,相互唱和一下,这就是生活无忧的士大夫们的日常生活。过云楼成为了中国古代到近代南方地区集版本、园艺、琴曲、收藏、绘画为一体士大夫精英文化的象征。非常遗憾1930年随着顾鹤逸去世,过云楼作为士大夫文化最后一个高峰也就消失了。尤其1930年以后,紧接着抗日战争爆发,社会动荡、家族分崩离析,过云楼的海量收藏也纷纷落难,过云楼不复往日的辉煌。

一柄团扇引出一段故事,苏州园林里的故事很多,刚才讲的是苏州怡园的故事。经过层层筛选这柄来自过云楼的扇子成为“明月入怀·中国团扇文化印象展”中最具代表性的团扇之一。为此出版的展览学术图录中动用了两个珍贵图版、两个文字版专题介绍这柄团扇,可见其重要性。

苏州这个地方很神奇。2017年12月我再次到台北,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一个古代书画国宝展,该展览展出了宋、元、明、清大量绘画和书法,其中元、明、清的作品最多。在明清这一时期苏州画家又占了一大半,吴门美术有明四家、清四家,书法有吴门书派,篆刻有吴门印派,所以学术界常说苏州美术史就是半部中国美术史。据说到台北故宫博物院,碰到志愿者或者工作人员,你告诉他我是苏州来的,他们会将你当作娘家人,苏州文化就是有这样的魅力和影响力。文脉苏州,一座座园林,一个个寻常与不寻常的物件,以及围绕着园林的私家生活可讲的故事很多,对所谓文人士大夫精英生活的研究,也就是要在这些寻常与不寻常的物件背后挖掘深刻的文化寓意,这就是苏州的文脉流淌和文采飞扬。苏州有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为什么叫“拙政”?拙政园600年来几易其手,退隐官僚、富商巨贾乐得在此逍遥,文征明手植的紫藤迄今仍然郁郁葱葱、遒劲有力。然而,世事巨变、历史沧桑,拙政园到上世纪中叶已经面目全非。今天看到的拙政园是三个园子合而为一,新中国成立以后重新修缮向广大民众开放。现在拙政园中间位子的补园有三十六鸳鸯馆,这是拙政园的精华,它的原主人张紫东是晚清苏州大户,此人生于光绪辛巳年(1881),名钟来,号适庵,业余昆曲家,是昆曲传习所3位创始人之一。张紫东家学渊源,其祖父张履谦一生爱好古物、书画和昆曲。张紫东请俞粟庐到家里鉴定书画、校勘古籍,兼为其儿孙辈“拍曲”。 俞粟庐,讳宗海,字粟庐,晚清松江娄县人,曾经担任金山县守备,后改太湖水师营务处办事,据说剿灭太平军有功绩,所以看生平他似乎是个武官。但移家苏州后,俞粟庐专事文苑雅事。俞氏曾问道于吴江名宿沈景修,精研碑版,故通金石学,书法宗北碑并精于书画鉴别,我本人曾经收藏有俞粟庐多柄书法折扇,可惜现已散落他处。俞粟庐就是昆曲艺术大师俞振飞的父亲。俞振飞在张紫东家拍曲、做家教、做校勘。张紫东有个儿子叫张问清,出生于1910年,2012年去世了,他是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的教授,曾经就学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是美国伊理诺州立大学留学生,真正的百岁老人。张问清去世以后我曾经到他家去看过遗留的古物,他的女儿张岫云接待了我们,她身出名门也是留苏联的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虽然已是耄耋老人,但风度超然。俗话说大户人家即使穷,穷穷穷家里还有三担铜。1949年以后,张问清将祖上留下的补园捐给了苏州市政府,收藏的大量文物则捐给了上海博物馆,家中只留下了民国早年他结婚时购置的一房质量上乘的海派红木家具和少量碑版字画。苏州还有个留园也是有故事的园子,园林主人盛宣怀是晚清红顶商人,传说慈禧太后可以赐他在紫禁城走马,可见他的地位。盛宣怀妻妾成群、子女众多,特别是其子盛老四在上海滩的婚礼风光一时。但是,豪门盛极而必衰,盛宣怀死后,大家族解体,子女挥霍无度,疏于经营,很快家道中落。盛老四就是很凄凉的死在留园门房,再次见证了任何的纸醉金迷与奢华都是过眼云烟。

苏州的文脉、文化随处可见。2011年我们为建立一个传统刺绣样本库,开始征集清代传统刺绣服饰。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征集到了160多件清代中期到民国早年的刺绣服饰。其中有一件绣工极其精美的女性褂子,发现其领子口有一个标签,标签上用极其工整的楷书写了“造办处”三个字,也就是说这是出自清宫造办处的一件衣服。这件衣服我们可以想像,至少是晚清王爷级以上的人送给大臣的夫人或者是母亲的,讲白了以前的女主人一定生活在某个私家园林中。这样一件衣服如果是在任何一个有点文化的家庭,肯定是不会轻易卖出去,状元的后代是文盲不是传说。幸运的是这件衣服到了我们手上,我们就应该把它保护起来,这件珍贵的服饰现在就收藏在苏州大学博物馆里。我们还为这164件衣服办了个名为“从马面裙到旗袍”的专题学术展,出了一本大开本的学术研究图录。可以想象今天的苏州民间仍然可以从团扇到服饰一件件流出来,如果没有文化守护者将它保护、修缮起来,这些东西就可能就变成垃圾。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老物件是和传统对话的中介,老物件消亡了,对话的载体也就没有了。只凭虚幻的意念,而没有物质的实体存在,情感也会疏远。什么叫文脉?这就是绵延不断的苏州文脉,我们有责任做苏州传统文化的坚定守护者!

追忆逝去的年华,感叹文化的魅力!团扇是日常生活中一个特别的物件,宫廷里有缂丝和绣花的团扇,而且等级很高,今天很少有用现代书画题材做成缂丝团扇。为此,我一直想着如何用传统团扇这个载体表达个人的艺术作品。如何将自己的文人画与缂丝结合起来?团扇这一特殊的物质形态让我找到了最佳载体。在杭州的团扇文化印象展上就展了一柄乾隆时期的缂丝团扇。展览主办方正是看到我2013年在北京做个人画展的时候,我设计、王明荣缂丝、蔡念群制扇的12把缂丝团扇,征集到展览里面,和乾隆时期的缂丝团扇交相辉映。一个是200多年前的缂丝团扇,一个是今天的缂丝团扇。我始终认为真正的奢华只给有缘人。2013年在北京做个人画展的时候,我跟蔡老师、王师傅合作,用我的绘画作品做成了12柄缂丝团扇放在展厅的中心位子展出,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缂丝的王师傅名不见经传,他是元和镇张花侨村的缂丝艺人,他家祖上六代为宫廷缂丝,但他是一位本分、老实没有名分的缂丝艺人。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王师傅领悟能力还不错。一般缂丝工匠对颜色的灰度、彩度辨别力比较弱,配色时手把手教他。我们曾经有过尝试,请有名望的缂丝师傅缂,但缂出来以后不甚满意,而王师傅的缂丝水平基本达到了我们的要求。这12柄团扇前后大概花了近1年时间,缂丝一柄团扇,大概一个缂丝工人要用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做这12把缂丝团扇,要考虑到去北京展出是10月底,北京已经开放暖气,高强度的室温和丝织品之间,缂丝团扇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室温条件下保持平整?这肯定是个技术活。那个夏天,蔡念群将自己关在一个小玻璃屋子里,烧一锅开水让屋子里面形成蒸汽,使丝织物张开,在高温下来开始做扇。正因为我做了缂丝团扇尝试与创新,2014年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论委员会年会邀请我去做了个演讲,我以前从来没参与过这个协会的工作。后来我去做了这个演讲,演讲稿被刊登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报《装饰》上。对待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包括修复扇子这样的工艺,许多人觉得它很简单。团扇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呈现形式,小团扇当中有着大乾坤。所以我热爱团扇,也画了许多的团扇,有一股怀古的性情。

苏州的园林有文气,也有贵族气。贵族是什么?贵族是既有钱又有才,同时他还内敛,而且低调。如果说有人非常张扬,动不动要显露富贵,这个人一定不是贵族。作为阶层而言,我们不主张有贵族阶层,但人的内心要有高贵。因此贵族作为阶层可以不要,但是贵族的精神还是需要的,办事讲规则,讲底线。荣誉、教养、责任、勇敢、牺牲,这才是贵族精神的内核。“过云楼”为江南名门望族顾氏之私家藏书楼,以藏有宋元以来佳椠名钞、珍秘善本、书画精品名闻遐迩,它有文气也有贵气。

今天讲的是一柄团扇,引出的话题是“文化的坚守”。

猜你喜欢

云楼缂丝团扇
团扇
缂丝之美,从皇室走入民间
七绝·岁末染恙恰遇除夕以记之
扇面作画
忆旧
焱鼎—KE演绎中国传统生活美学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
“织中之圣”藏巷陌
本愿过眼云烟,却是映世霞晖——百年过云楼点窥
团扇恩深长恋君怀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