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缂丝将经纬织入生活
2019-01-05
农家书屋 2018年12期
“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刻丝难。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宋徽宗为缂丝名家朱克柔的作品所做的诗,道出了缂丝在千百年来为何如此深受上层人物喜爱。缂,同刻,缂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是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性丝织品。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
缂丝“通经断纬”,工艺繁复,图样又极为优美。宋代官署文思院下设专门生产缂丝的“克丝作”,使缂丝行成了纯粹供欣赏的艺术门类——缂丝画。清代则制作了大量供皇室穿着的缂丝服饰及供皇家供奉的缂丝唐卡,这些均是缂丝中的珍品。
缂丝工坊多在江南,其中便有南通。南通的缂丝技艺起于宋朝,被称为“通缂”,不过也沉寂已久。直到1980年代,出身于纺织世家的王玉祥进入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开始研究复原通缂技术,先后复原出了代表唐宋缂丝特点的本缂丝以及引箔缂丝等技艺,并被评选为南通缂丝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最近十年,王玉祥更关注缂丝作为一门传统技艺在当代生活中的应用。清朝覆亡后,这门昂贵的技艺随之而沉,以至于几十年来,国内的缂丝技艺竟是靠日本市场在维持。2005年,王玉祥准备做新产品进入国内市场,但缂丝在国内完全冷门。外行人不仅完全不知道缂丝,甚至连“缂”字都读不对。正因为此,王玉祥想要缂丝在它诞生的国度重新发扬光大,他创办了“宣和缂丝研究所”,和国内多家知名服装品牌建立合作,将缂丝技法巧妙地运用到服装中,使国人重新认识了这门古老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