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穴位埋线结合中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9-09-24刘二兰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20期
关键词:组胺荨麻疹病症

刘二兰

409000重庆市黔江中医院

荨麻疹是指因患者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而出现的一种水肿反应,该病症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水泡以及风团,根据病程周期的差异性可将其分为急性荨麻疹与慢性荨麻疹,其中慢性荨麻疹的致病机制较为复杂,且目前尚未有研究证明引发该病症的主要原因[1]。中医治疗该病症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其治疗优势表现在治疗效果好及不良反应小。为进一步提高中医治疗效果,本文对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穴位埋线的治疗方法,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7年11月-2018年11月 收 治 慢性荨麻疹常患者68 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4 例。

纳入标准:①符合西医慢性荨麻疹诊断标准的患者。②对本次研究知情且同意的患者。

排除标准:①近15 d 以内服用过组胺类药物的患者。②近2 个月内服用过免疫抑制剂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患者。③合并重大疾病或精神病症的患者。④对羊绒线过敏的患者。③中途退出本次研究的患者。对照组患者年龄18~67 岁,平均(42.6±12.8)岁。研究组患者年龄19~67 岁,平均(42.7±12.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实施中医治疗法(麻黄附子细辛汤)。①方药组成:细辛6 g,麻黄、干姜、大枣10 g,白术及僵蚕15 g,桂枝及防风20 g,蛤蜊及龙骨25 g,黄芪及徐长卿30 g。②服用方法:将上述药物加入到1 000 mL的纯净水中先浸泡30 min,而后沸煮,该药每2 d 服用1 剂,每日分早晚2 次餐后温服。

表1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n)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穴位埋线:①穴位选取:取患者的足三里、肺俞、天枢、阴陵泉、膈俞、曲池、血海穴位。②器具选取:一次性9 号埋线针、穴位埋线蛋白线。③操作方法:协助患者采取仰卧式的体位,确定穴位部位后对其进行局部消毒。左手拿一次性穴位埋线,右手慢慢后抽针芯,另取长度为1.5 cm 左右的羊绒线插入到针头尖端,左手紧压进针皮肤部位,右手将针插入到患者的肌肉浅层,待得气后推针芯、退针管,最后使用无菌棉签按压穴位,并在该部位贴创可贴。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治疗有效率,包括有痊愈、显效、好转以及无效。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 论

慢性荨麻疹病症属于一种常见的皮肤变态反应性病症,大量研究显示,该病症的发病机制与血清免疫球蛋白E 及血清免疫球蛋白G 中炎性介质的释放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其中炎性介质包括有组胺、血小板激活因子、抗血清免疫球蛋白E 与血清免疫球蛋白G 抗体、神经多肽以及嗜酸性、嗜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其中组胺属于导致该病症变态反应的重要因子。目前西医对于该病症的治疗主要以组胺、皮质类固醇激素以及硫代硫酸钠等药物为主,但是,该种治疗方法效果不显著,且安全性较低[2]。中医认为引发慢性荨麻疹病症的主要原因为禀赋不足以及邪气侵袭,由于该病症患者的正气较虚,所以该病症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中医中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扶正邪气以及温里散寒的功效,该药方中的麻黄具有解表发汗的功效;桂枝具有温里散寒以及解表祛风的功效;徐长卿及僵蚕具有止痒祛风的功效;黄芪具有补中益气的功效;牡蛎具有清虚热以及补益中气的功效;大枣具有补血养神以及补中益气的功效,上述药物的联合服用可有效起到治疗效果,同时可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促进其免疫功能的快速康复。若在中医治疗基础上加用穴位埋线可进一步促进患者的康复,通过羊绒线的刺激可调节患者的脏腑功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增高肌肉合成代谢能力,降低肌酸等成分的分解及代谢速度,促进血液循环,加快炎症吸收,产生良性诱导,促使患者皮肤细胞机能的快速恢复,使之达到较好的治疗痊愈效果[3]。本文研究显示,实施中医治疗法+穴位埋线治疗方案后,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该治疗方案的实施对于慢性荨麻疹病症的治疗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法+穴位埋线治疗方案的实施可有效提高慢性荨麻疹病症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组胺荨麻疹病症
炙甘草汤,适用于哪些病症
儿童医院门诊口服抗组胺药应用情况分析
青春期病症
评价3种抗组胺药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疗效
经方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39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42例
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鱼粉中组胺的含量
荨麻疹253例病因探讨
鲭鱼鱼肉中组胺菌的分离及其理化性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