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细化护理对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神经功能及活动能力的改善效果

2019-09-24胡琳琳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外伤颅脑重度

胡琳琳 陈 倩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外科,河南 郑州 450052

重度颅脑外伤主要指广泛的脑挫裂伤、颅内血肿、颅骨骨折或脑干损伤,昏迷时间在6小时以上,临床按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划分,将评分3~8分的患者归为重症颅脑损伤患者[1-3]。重度颅脑外伤的发生率随着我国交通、工业等不断发展而逐年增长,发生重度颅脑外伤后致残、致死率均较高,是急诊救治的一个棘手问题,及时予以患者有效的救治是终止急性损害发展、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4-5]。不过在重度颅脑外伤的急诊救治过程中,临床常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导致救治效果降低,影响患者康复及预后效果,故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保障患者救治质量,具有关键性意义[5-6]。本研究观察精细化护理对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神经功能及活动能力的改善效果,旨在探索最佳的护理方式。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01—2017-1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收治的重度颅脑外伤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观察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26~74(48.62±7.59)岁;坠落伤12例,交通事故伤21例,打斗伤4例,砸伤8例;颅骨骨折4例,硬膜下血肿7例,硬膜外血肿10例,脑挫裂伤8例,重度开放性颅脑损伤13例,脑干损伤3例。对照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27~72(48.52±7.28)岁;坠落伤11例,交通事故伤20例,打斗伤4例,砸伤10例;颅骨骨折3例,硬膜下血肿8例,硬膜外血肿9例,脑挫裂伤8例,重度开放性颅脑损伤14例,脑干损伤3例。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组性别、年龄、外伤原因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相关标准纳入标准:(1)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997)中关于重度颅脑外伤的诊断标准,经头部MRI和CT确诊。(2)伤前无智力、生活能力及社会功能问题;(3)外伤后昏迷时间6 h以上且GCS评分≤8分;(4)资料完整,家属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重要脏器功能障碍;(2)持续昏迷时间1个月以上;(3)伤前存在运动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4)BI评分>70分;(5)合并脊柱、四肢及胸腹等多发损伤;(6)合并造血系统疾病。

1.3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降颅压、脱水、吸氧、神经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干预,包括日常生活护理、压疮护理、认知干预、饮食护理等,在患者病情稳定之后予以患者康复护理进行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加用精细化护理:(1)成立精细化护理小组,每日专业护理小组成员定时查房,对患者病情情况进行有效评估,针对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精细化的护理措施;(2)脑水肿阶段患者意识尚未清醒,护理人员为患者实施肢体与关节功能的保护性护理及被动活动训练,首先患者患侧上肢保持良好的伸展位,肩部分别外展50°、内旋15°、屈40°,使手指关节保持伸展状,保持下肢处于屈曲位,保持踝关节处于中立位,背屈90°,保持膝、髋为伸位,避免出现髋内、外旋情况,嘱咐患者每2h将体位变换一次,同时协助患者每日进行四肢被动活动,以由健侧到患侧、从大关节至小关节、由远至近的原则进行,逐渐增加被动活动量。(3)患者意识清醒后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心理疏导,为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疾病相关知识、目前情况、治疗方法、护理措施等,提高患者认知,针对患者心理情况予以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为患者介绍相关成功案例,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同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康复训练的目的及目标,引起家属重视,增加患者及其家属配合的积极性。(4)患者病情稳定后护理人员给予患者患侧肢体按摩,以使血液循环加速,预防肢体肌肉出现失用性萎缩,同时可采取电刺激、针灸、温热疗法等手段诱发肌肉活动。(5)患者恢复阶段护理人员根据其病情情况鼓励、指导患者进行站立、步行、上下楼梯训练,训练过程中训练量和时间遵循由少至多、由短至长的原则,训练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1.4观察指标(1)采用NIHSS对2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估,共11个评估项目,评分范围在0~35分,分数越低说明患者神经功能越好。(2)采用FMA对2组患者护理前后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共有17个评估项目,包括上肢10个项目及下肢7个项目,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运动功能越佳。(3)采用BI对2组患者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强。

2 结果

2.12组护理前后NIHSS评分对比2组患者护理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均较护理前明显降低,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见表1。

2.22组护理前后FMA评分对比2组患者护理后FMA评分较护理前明显升高,但观察组上升幅度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见表2。

2.32组护理前后BI评分对比2组患者护理后BI评分较护理前明显升高,但观察组上升幅度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见表3。

表1 2组患者护理前后NIHSS评分对比分)

表2 2组患者护理前后FMA对比分)

表3 2组患者护理前后BI对比分)

3 讨论

重度颅脑外伤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已越来越受到临床广泛关注,尽管通过手术治疗能够快速控制重度颅脑外伤患者的病情,使侧支循环建立速度加快,促进血管再通,挽救患者生命,但往往无法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活动能力,大多数重度颅脑外伤患者术后均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对患者生活造成严重影响[8-12]。颅脑损伤后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性是康复的主要机制,研究显示采取科学规范的护理能够促进患者机体功能恢复,促进其功能水平提高[13-20]。

传统护理模式主要是护理人员被动服务,通过医嘱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内容,护理内容往往存在不全面、部分护理方式不到位等问题,重度颅脑外伤病情严重,一旦有护理错误或护理无效等情况发生,可导致严重后果出现,甚至患者死亡[21-30]。精细化护理是近年来在临床广泛推广的护理模式,是现代医院护理的一种趋势,“精细”是高水平的护理工作标准,是流程管理的环节要求,是管理过程和措施落实的重要内容[31-36]。在应用精细化护理过程中,通过组织相关人员培训学习,树立护理人员“精细化护理”理念,并建立精细化护理团队,加强落实精细化护理具体措施,使护理更具应用性、科学性、综合性,进而促进护理质量得到整体性提升[37-42]。本研究中对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实施精细化护理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包括患者意识清醒前的基础护理及被动训练、意识清醒后的基础护理及心理指导、病情稳定后的基础护理及肢体按摩、病情恢复时的基础护理及康复训练,通过在这几个阶段予以患者精细化护理措施,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同时可促进患者患肢肢体血液循环改善,加快脑外伤后机体功能恢复,促进其神经功能结构和功能重塑,提高活动能力。在精细化护理下,肢体、关节功能保护性护理及被动训练等措施能够有效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加快、关节活动度改善,对肢体活动能力有直接改善作用,肢体活动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在其功能改善后对神经功能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达到加快患者神经功能、活动能力的显著作用;心理疏导能够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还可减少负性情绪为机体带来的应激反应,从而使治疗、护理效果得到保障,同时患者心理状态改善后,良好情绪可提高神经系统兴奋度,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40];肢体按摩、针灸、热敷等精细化护理措施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肢体血液循环,加速肢体活动能力恢复,还能够有效预防肌肉出现失用性萎缩,保障患者恢复的有效率;站立、步行、上下楼梯等强化训练下,可对患者肢体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产生进一步促进作用,随着训练量、训练时间的延长,患者各方面恢复效果也更佳;在各方面的精细化护理干预下,患者神经功能、肢体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均可得到综合性的改善,改善效果呈现整体性上升[41-42]。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后NIHSS评分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说明精细化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效果,主要是由于精细化护理下影响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均得到有效避免或解决,保障了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加之精细的康复训练的促进作用,从而达到显著效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FMA和BI评分也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说明精细化护理还能够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能力显著提高,充分印证了上述结论,体现出精细化护理的显著价值。

临床对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实施精细化护理有助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

猜你喜欢

外伤颅脑重度
橡皮生肌膏在手外伤术后皮肤软组织坏死中的应用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改良外伤大骨瓣手术在重型脑外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羊常见外伤、创伤的治疗方法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
宫斗剧重度中毒
外伤导致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与血巨核细胞体外扩散的相关性临床分析
重度垂直系列之一
有壹手快修:钣金领域的重度垂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