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之美尽赋书法

2019-09-23李欣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物象自然书法

李欣

摘 要:“自然”之态,是自古以来为世人所尊崇的一种思想和境界。早在古希腊时期,赫拉克利特把艺术与自然联系在一起,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艺术家通过自己对自然某些特质的理解,用各种艺术手段表现出来,而艺术的对象,就是人们所面对的自然。书法虽不同于其他艺术那样可以直接取法自然与生活,但它通过其独有的艺术特色,无论是在书法作品和书法理论中都可看到各种自然形态的美感,亦或是书家与自然相同的感悟。文章将着重对古代书论进行梳理学习,发现书家在欣赏表达自然之美的同时,也在模仿感悟自然之美,并将从自然中吸取的精华转而运用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与艺术追求中。

关键词:书法;自然;物象

中国书法的起源,可以从先人于对大自然的描摹想象而产生的一种记录方式说起。无论从最初的象形刻画还是抽象的表达,都流露出人们对自然的崇尚与向往之情。书家从自然万物中吸取养分,感受天地所赋予的灵感,并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倾注于笔墨之间,挥洒在自己的书法作品之中。自然,便成了中国书法艺术和书学思想追求的最高境界,从古至今不论是书法作品还是书法理论,都以自然为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的诉求与理念。

一、对自然的初级描摹

较早认识到书法与自然关系的,可追溯到秦国时期丞相李斯,他曾说过,“书之微妙,道合自然”。书法本是一项技艺,不论在临摹还是创作过程中必然会有“道”所依。老子认为“道法自然”,道是一种无为之道,是一种对自然遵循之道,即任何事物本质上都要顺应自然之势而发展。在书法的学习发展过程中,亦然少不了对自然的尊崇,从历代书论中不难发现,古人对自然的观察学习和吸收是从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汉代是书法艺术渐趋自觉的时代,也是书论史的开端。自文字产生,就有“象”之意,许慎的“六书说”中言:“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其中“画成其物,随体诘诎”便指出文字的产生,是出于对自然万物的描写刻画,如其举的例子“日”和“月”,我们可以对照着早期甲骨文的文字式样(图1),“日”字用一个圆圈中间加一圆点就代表了太阳,取弯弯之形来代表月亮。足可见先人造字时,借自然之物,画出其形,然表其意。中国文字能传承千年,永久不衰,它就像是一种可以穿越的符号,每一个固定的文字都被赋予了相对稳定的含义,通过文字似乎能唤起人们对自然之物的联系与想象。这一概念的产生对之后的“书画同源”思想也具有一定意义。

在崔瑗的《草书势》中以动物的形象来描写草书的动态美:“傍点邪附,似螳螂而抱枝;绝笔收势,余綖虬结,若山蜂施毒,看隙缘巇,螣蛇赴穴,头没尾垂。”[1]

蔡邕的《九势》,提出书法自然美的哲学依据:“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2]

成公绥的《隶书体》对其形态体势的描写:“或若虬龙盘游,蜿蜒轩翥,鸾凤翱翔,矫翼欲去;或若鸷鸟将击,并体抑怒,良马腾骧,奔放向路。仰而望之,郁若霄雾朝开,游烟连云;俯而察之,漂若清风厉水,漪澜成文。”[3]

卫恒在《四体书势》中道“天垂其象,地耀其文”,凡天地间存在的自然物象中均包罗在书法意象,如:“日处君而盈其度,月执臣而亏其旁;云委蛇而上布,星离离以舒光;禾苯以垂颖,山嵯峩而连冈;虫跂跂其若动,鸟飞飞而未扬。”[4]

上到日月之态下到虫鸟之迹,书论皆离不开对其物象的观察而生动的运用。索靖《草书势》云:“科斗鸟篆,类物象形。”亦指出文字书体本身具有类物象形的特征。在这些书论中,无论从观其字形还是述其字勢,多借以自然万物。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动植飞走等一切可以使人们联想到自然姿态在心中所映射出美感的现象,皆可运用到对书法的理解和表达上,从书写的产生开始便与自然界中千姿百态的物象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到东晋卫夫人与王羲之时期,从自然中感受到的形态美开始被运用到书法点画中,如《笔阵图》中对七个基本笔画的形容:

一是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千里阵云”,可以说是对写横的要求与标准。虽说是简单的一笔,但其并非“横平竖直”般僵硬的一条横杠,首先要有“千里阵云”般内涵,即要有起笔、运笔、收笔等动作贯穿在内,不会使整个笔画单调呆板,其次要“千里阵云”般气势,一笔横,仿佛划破天际,既有力度,又有向两边延伸的广度。

二是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从视觉来看一块石头它的形状是有尖锐的部分也有钝的部分,而点画的形态与石块相似。重点是如果这块石头有了从高山坠落的加速度过程,落地时必砸出深刻的印记,书论以简明的自然现象,一语道出点画的书写既有速度又有力度,如崩石般爽硬利落,毫不拖泥带水。

三是撇:陆断犀象。这是观察动物来学习的,将撇画与切断的犀角象牙相比。撇由重到轻,入笔有坚硬的质感,从右到左斜下切入,收笔锋利流畅。

四是斜钩:百钧弩发。此处卫夫人强调的应该不是弓弩或弓箭的形状,而是弓弩拉开后绷紧张力下巨大的弹性,以此比喻斜钩的弯度要有弹力,且在弹性最足的时候发力写钩,这样的钩才劲挺有力。

五是竖:万岁枯藤。这个比喻可谓形象至极,没有拿一般的木桩或木棍来比喻竖画,而以“万岁枯藤”来描述,足以体现“枯藤”那般凝重锤炼,感悟到写竖画要提着一股劲,用内力的积聚来贯穿线条的强韧,才能将竖画写得厚重浑穆。

六是横折弯钩:崩浪雷奔。“崩浪”应该是指波浪层层翻滚,“雷奔”形容的应该是从远方滚滚而来的雷声,这两者的相似之处,都在于一种递进关系,在写横折弯钩的时候,那个“弯”仿佛就要节节发力,不断涌出,然后出钩。

七是横折竖钩:劲弩筋节。这点明转折处由横画到竖画的过渡,犹如“劲弩”般挺拔而有力,又像“筋节”那样,做好转折连接。

卫夫人通过形象的比喻将这七个基本笔画表现出来,不仅教授了王羲之写字用笔的技法,还更多地教会了他如何从大自然中获取对美的感知能力,并将书法的学习与自然万物相通,用生命去感悟书法对其物象的比拟和升华。

二、对自然的高级追求

自唐代起,书法理论中出现了对笔法和技巧方面的具体且系统的探讨,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一文,将书家对自然的认知上升到对自然书写状态的追求。

长史曰:“予传授笔法,得之于老舅彦远曰:‘吾昔日学书,虽功深,奈何迹不至殊妙。后问于褚河南,曰‘用笔当须如印印泥。思而不悟,后于江岛,遇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而书之,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真草用笔,悉如画沙,点画净媚,则其道至矣。如此则其迹可久,自然齐于古人。但思此理,以专想功用,故其点画不得妄动。子其书绅。”[5]

此处出现了不同于之前以自然中日月星辰、飞鸟走兽等之态对书势、点画的形容,而以“印印泥”“锥画沙”等自然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比喻书法的用笔。其中“锥画沙”即用锥子在沙滩上书画。张旭认为以锥子划沙,起止无迹,具有“藏锋”的效果,而线条两侧因锥子划过,沙子凸起,留下的笔迹中正,形似“中锋”,奇趣自然,由此受启发感受到中锋用笔之浑厚圆润。

之后,在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中记录怀素与邬彤讨论笔法:

彤曰:“张长史私谓彤曰:‘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余自是得奇怪。草圣尽于此矣。”颜真卿曰:“师亦有自得乎?”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6]

在这段对话中一连用了好几处比喻,皆能看到书家通过对生活中自然景象的观察来讨论书法:“孤蓬自振”“惊沙坐飞”来形容用笔像孤飞的蓬草,自振摇摆,奋起腾飞,像风吹动的沙子,自然飞舞,纵逸奔放;又以“夏云多奇峰”将观察到的夏天云彩随着风势而奇异多变的现象,联想到草书用笔;“其痛快处飞鸟出林、惊蛇入草”便像草书书写到酣畅痛快时,那瞬间腾飞的点画矫健而有力;“坼壁之路”是以墙壁干裂后出现的一種裂纹来形容用笔,与之较接近且更高一层次的认识,则是颜真卿的“屋漏痕”。古代的房屋多以茅草混泥土而砌墙,当雨水渗入墙壁时,凝聚成水珠则沿着墙壁徐徐流淌,并不像在现如今光滑的墙壁上垂直而下,而会因墙壁的粗糙或凹凸不平,在下流的过程中,依着墙壁歪歪扭扭顺势而下,其流淌的轨迹顺畅且圆浑。颜真卿以此悟到行草书的用笔及势态皆自然而发,不可故意作之,将书法“取法自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些言论也并被后人视为自然书写之经典。

三、结语

通过对古代书法理论的梳理和学习,可以发现其中结合自然物象来表达书法认知的现象十分常见,并且,随着书法的不断发展,书家对自然的认识和感悟、吸收和学习是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从最初先人观鸟迹来造文字,到书者通过对日月山河、动植飞走等描摹来形容书法的势态,接着把观摩到的自然景物运用到点画、用笔的学习中,再到书家从自然现象中领悟到一些独特的审美意境,通过自己的笔触进行自然书写,力求书法的表达可以不受外界世俗之扰,直露心性,达到真正的造妙自然。

参考文献:

[1]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8.

[2][3][4][5][6]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5,9,13,280,283.

猜你喜欢

物象自然书法
如何与物象相处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同为“渔夫”,异为“渔夫”
诗书画苑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以“非美”意识辨析观光旅游产品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