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罐法对住院心血管病患者人蛋白激酶C与磷酸肌醇3-激酶的影响研究
2019-09-23赖家春邹辉标董立芸陈盛安沈冠男杨泽福赵学峰谢祥栋杨希立
赖家春,邹辉标,董立芸,陈盛安,沈冠男,杨泽福,赵学峰,谢祥栋,杨希立
目前缺血性心血管病的治疗主要以血运重建及抗血小板、调脂等为主[1-6],上述治疗虽然明显降低了心血管病致死、致残率,但常规血运重建不能降低患者的心肌梗死或死亡风险,且血运重建减轻患者症状的效果仅能持续1~3年,特别是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7]。自心肌缺血预适应概念的提出,且受后来的远端预缺血概念的影响,预缺血研究逐渐引起学者们的重视;目前主要是在术前、术中使用球囊多次、短时阻塞动脉造成短暂性缺血,或是利用袖带在上肢多次充气和放气,产生预缺血效应,其机制主要与人蛋白激酶C(PKC)、磷酸肌醇3-激酶(PI3K)的激活及内源性腺苷释放增多等机制有关[8-11]。目前上述预缺血方法有创及不易被接受。我国传统的火罐法是将火罐吸附于皮肤造成局部初始毛细血管扩张,而后出现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及损伤,导致预缺血,并有应用于治疗缺血性疾病的相关研究[12-16],而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修复能力强,且火罐法是我国传统的保健方法,易被患者接受。为此,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探究火罐法对住院心血管病患者血清PKC、PI3K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标准
1.1.1 纳入标准 年龄18~70岁,性别不限,预计可住院1周以上,无出血性疾病及皮肤感染,自愿接受火罐法治疗的住院心血管病患者。
1.1.2 诊断标准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17]进行判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参照《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18];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3]。
1.1.3 排除标准 本研究开始前4周内曾参加过其他临床试验;急性冠脉综合征、高度水肿、高度神经质、皮肤高度过敏、皮肤破损、皮肤弹性极差、严重皮肤病、肿瘤、血友病、活动性肺结核、月经期、妊娠期、皮肤感染等情况;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晕厥、慢性胃炎、慢性肾脏病、慢性肝炎、急慢性肝衰竭、贫血、脑血管意外、慢性心功能不全、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支气管哮喘、类风湿、肺结核、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等病史者。
1.1.4 剔除标准 火罐法前过饥、过饱、过劳、过渴、发热者。1.2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2018年5月于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及综合科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315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本研究经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
1.3 方法
1.3.1 研究方法 对照组入院后按相关指南行调脂、抗血小板、平稳血压等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火罐法治疗。火罐法以腰背部为火罐法部位,每次共拔4~6个火罐,连续5 d,每次以皮肤出现瘀青为度,避免出现水疱,防止感染。
1.3.2 检测方法 入院24 h内及完成第5天火罐法治疗后24 h内采集静脉血3~5 ml,送本院检验科进行检测,离心分离血清(3 000 r/min离心5 min,离心半径8 cm),取上清液,分3个0.5 ml离心管密封编号,于-80 ℃冰箱中保存待测。采用购自上海晶抗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PKC试剂盒(ELISA 48T)、PI3K试剂盒(ELISA 48T)及PHOMO酶标仪分别检测血清PKC、PI3K水平。
1.4 观察指标 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其中吸烟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临床戒烟指南(2015年版)》[19],饮酒诊断标准按《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精神障碍分类)》[20]。分别以血清PKC、PI3K水平较基线升高30%定义为有效,比较两组患者血清PKC水平治疗有效情况、血清PI3K水平治疗有效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血清PKC、PI3K水平。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 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完成试验情况 315例患者中,因个人原因提前出院3例,中途未完成火罐法治疗5例,最后住院满1周并完成火罐法治疗307例,其中试验组158例,对照组149例。
2.2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照组与试验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 between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2.3 两组患者血清PKC水平治疗有效情况、血清PI3K水平治疗有效情况 对照组患者血清PKC水平治疗有效28例,无效121例;试验组患者血清PKC水平治疗有效117例,无效41例;试验组患者血清PKC水平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07,P<0.01)。对照组患者血清PI3K水平治疗有效25例,无效124例;试验组患者血清PI3K水平治疗有效126例,无效32例;试验组患者血清PI3K水平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65,P<0.01)。
2.4 两组患者入院时与出院时血清PKC、PI3K水平比较 对照组患者入院时与出院时血清PKC、PI3K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出院时血清PKC、PI3K水平高于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照组与试验组患者入院时与出院时血清PKC、PI3K水平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mean serum levels of PKC and PI3K between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at admission and discharge
表2 对照组与试验组患者入院时与出院时血清PKC、PI3K水平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mean serum levels of PKC and PI3K between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at admission and discharge
注:PKC=蛋白激酶C,PI3K=磷酸肌醇3-激酶
组别 例数 PKC(pmol/L) PI3K(μg/L)入院时 出院时 t配对值 P值 入院时 出院时 t配对值 P值对照组 149 5.46±1.79 5.52±1.12 -0.34 0.72 15.12±4.41 16.01±4.24 -1.77 0.07试验组 158 5.41±1.86 5.98±1.91 -2.68 <0.01 16.95±3.78 18.12±3.53 -2.84 <0.01images/BZ_96_1431_2994_1453_3024.png
3 讨论
目前国内外指南治疗缺血性疾病的主要方法为血运重建以改善局部病变为主及药物治疗[2-6,21]。有研究认为对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血运重建可改善其心绞痛症状,但预后并不比最佳药物治疗有更大获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不能改善远期预后[22-23]。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微血管病变的治疗,随着研究的深入也越来越重视患者对缺血的适应性反应[9]。而且缺血预适应还应用于皮瓣移植、造影剂肾病等相关研究[24-25]。中医火罐法虽在临床实践中群众接受程度高,有一定疗效,但因缺乏实验性研究的相关基础支持,故主要应用于康复理疗,较少应用于缺血性疾病的治疗。如果进一步明确火罐法有预缺血的效果,加之火罐法已有治疗冠心病等缺血性疾病的临床实践,故其有可能更广泛地应用于缺血性疾病的治疗。
目前认为机体相关部位缺血后会导致PKC激活、PI3K/AKt激活、内源性腺苷释增多等效应[8-11],故本研究对基线资料进行了均衡性检验,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法,分别对PKC、PI3K进行前后平行对照。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糖尿病病史等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表明试验组与对照组基本资料均衡,具有一定的可比性。试验组患者血清PKC、PI3K水平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出院时血清PKC、PI3K水平高于入院时,表明火罐法可有效提高住院心血管病患者血清PKC、PI3K水平。而目前国内外针对预缺血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物实验及手术过程中行短暂预缺血治疗[26-31],未查阅到火罐法应用于预缺血的相关研究。因此火罐法引起血清PKC、PI3K水平升高的机制尚不清楚,其可能与火罐法对局部组织持续负压吸引,导致局部组织较长时间的缺血、於血有关。此外,本研究样本量较少,后续仍需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火罐法可上调住院心血管病患者血清PKC、PI3K水平,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且其本身为一种传统中医治疗方法,患者容易接受,临床开展优势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