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新生识字现状调查及教学对策探究
2019-09-19潘保翠
潘保翠
一、研究困惑与现状调查
2017年6月,我校低年级语文组申报了一项市级立项课题“低年级语境识字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课题实验启动之时,课题组成员首先面临的困惑是: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如果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积累,那么在正式进入学校教学模式之前,他们是如何识字的?对于学生已经具备的识字基础,教师应该如何据学而教,有效巩固识字成果呢?
据此,课题组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从情感态度、识字途径、亲子阅读、识字总量等方面对学校8个班210名学生进行了书面问卷调查,收回问卷193份。
二、调查数据分析与推论
根据调查数据反映的情况,我们得出如下的结论:
1. 绝大部分一年级新生对识字具有积极的态度。从调查问卷统计来看,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识字的人数占总人数的86%。孩子在正式入学接受基础教育之前,他们已经多渠道接触了祖国的母语文字,因为无处不在的母语学习环境让孩子对汉字的识认产生了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和好奇心,喜爱与期盼是绝大部分学前儿童对识字持有的情感态度。
2. 语境识字是学生有效识字的重要途径。每个汉字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存在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之中,或是外部语境,如商场、街道、超市,甚至小吃店、卫生间这样的生活环境;或是内部语境,如阅读时产生的上下文语境等。从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来看,在亲子阅读中识字的比例最大,占43%;在生活中随机识字的占32%,内外部的语境识字是学生识字的重要途径。
3. 持续亲子阅读,有效增加学生识字量。课题组研究人员对单份调查问卷表进行纵向对比统计,发现学前3年每天坚持亲子阅读达30分钟的(在调查者中占23%)孩子识字量在300个以上的达27%;每天坚持亲子阅读20分钟的,孩子识字量达100-300个之间的达35%;有1名家长从未进行过亲子阅读,孩子的识字量不足50个。可见,每天坚持适时适量的阅读,让孩子在具体语境中反复“遇见”汉字,日积月累,孩子的识字量就会呈现递增趋势。
4. 学前儿童识字基础参差不齐,需因材施教。从调查问卷的识字量分析来看,学前儿童的识字基础差距较大。有10%的孩子识字量达500个以上,300-500个之间的达17%,73%的孩子识字量在300字以下,孩子的识字量呈菱形分布。由于没有统一的教学内容,孩子识字没有完整体系,零散分布,这也给需要面向全体的班级授课带来一定挑战。
三、低年级识字教学对策探究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重点,要想真正达到有效、高效,不能忽视儿童已有的识字基础,也不能目中只有教材而无学生;无视儿童之间参差不齐的识字基础,“一刀切” “齐步走”也会让识字教学陷于低效无趣的泥淖。有兴趣、有差距是学前儿童的识字现状,而在阅读语境、生活语境中识字是学前儿童识字的重要途径。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在课题实验组提出十六字教学要求,即“尊重基础,顺势而为,因材施教,快乐识字”。要了解掌握每一个孩子的识字基础,总结和传承学前儿童有效识字的成功经验,面对不同教学个体,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在亲子阅读、主题实践、快乐游戏等活动中身心愉悦地识字。为此,课题组采取了“四注重四推进”的系统化教学策略,以期达到预设教学效果。
1. 注重环境建设,推进“浸润式”识字。班级是儿童学习和成长的场所,班级环境的建设对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不容小觑。在低年级,让语文学习的重点之一——识字物化为一面面精美的墙壁,让学生浸润其中,在潜移默化中识得大量汉字是非常有效的。识字环境的布置需遵循三点:趣味性、主體性和生长性。趣味性即环境的布置要符合儿童的审美,能够贴近儿童世界,吸引儿童目光。主体性即要让儿童真正成为教室里面的主人公,他们既要成为识字环境布置的主人,也要成为识字环境里面的主角。生长性即教室里识字环境不应是静态的摆设,而应该动态地生长,及时更新,让班级环境成为儿童识字的语境,成为学校的课程之一。
语境识字课题组在环境建设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开展了栽种“识字苹果树”系列活动。在班级开辟一面墙壁栽种“识字苹果树”,“苹果树”以班级每一个孩子的名字命名,请家长对孩子学前识字情况进行梳理,将已经识得的字制作成“苹果”挂在树上,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也便于教师了解每一个学生具体的识字状况,做到目中有人。定期开展“送苹果”活动,让孩子自主进行自学活动,将自己的“苹果”读出来,赠送给同伴,借此复习巩固并分享和扩大识字成果。适时开展“结苹果”活动,鼓励孩子将一个阶段新识得的字以苹果的样子挂在树上。学期结束开展“收苹果”活动,将全班苹果树上的所有“果实”进行梳理、展现,采取“我读你听”的小组互助评价方式,评选“摘苹果能手”……
总之,要把识字环境的布置当成教学的一项重要活动而非差事,赋予教育的意义和趣味,让所有学生能够浸润其中,乐在其中。
2. 注重亲子阅读,推进“重现式”识字。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人的记忆呈现先快后慢的规律性。对于儿童在学前教育阶段零散识得的汉字,如果不进行适时的巩固,随着时间推移会慢慢回生和遗忘。就识字的目的而言,识字不是终极目标,而是阅读和作文的奠基工程。只有识得一定量的汉字,才能进行自主阅读积累,在此基础上丰富语感,提升理解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就识字的科学规律而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是经过长期实践证明的有效识字的途径,剥离具体语境孤立识字是低效而乏味的。从课题组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分析来看,亲子阅读的确是识字的有效途径。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抓牢阅读这条纲,在阅读中建立识字的内部语境,在反反复复的“重现”中帮助儿童巩固已经识得的汉字,习得初识的汉字,并藉此提高阅读和写话能力,从而可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语境识字课题组在反复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挖掘亲子阅读中一对一的交流优势,突出识字目标,积极推进“重现式”识字。具体策略为统一推荐,分步实施,注重积累,加强反馈。向家长集中推荐一批本学期需要亲子阅读的书目,每天不留书面家庭作业,而布置亲子阅读相关内容。在亲子阅读时,教师提前设计并发放亲子阅读卡片,提示家长每天在亲子阅读时相机教会孩子认识几个生字,并在阅读卡中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孩子识字量必将大幅提高。定期进行反馈交流活动,如“绘本慧读” “书中寻字宝”等,在活动中促进亲子阅读持续、有效地落实。
3. 注重综合实践,推进“主题式”识字。识字是语文课程中一项非常基础和重要的内容,识字能力的培养当然也离不开语文实践活动。而面向生活,在真实生活语境中开展实践活动,并有目的、有趣味地开展主题识字活动则显得意义非凡。这项活动将课堂教学前拓后展,丰富了教学资源,密切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提升包括识字能力在内的语文综合素养。
语境识字课题组的成员开发了一系列主题识字课程,如“我的动物朋友” “南京的野菜” “我们的节日” “有趣的地铁站名”等,学生在资料的搜集、识字卡的制作、课堂的展示与分享等系列活动中,从父母、同伴和老师处识得大量字词,并在活动中学习讨论、合作、探究等。以课程“南京的野菜”为例,课前,老师布置孩子去野外、菜场或互联网中搜集南京的野菜,了解野菜的名称、特点及有关的故事,和父母制作一道野菜佳肴,图文并茂制作识字卡。课堂上分享展示识字卡,教会伙伴认识自己的字卡,分享与野菜有关的故事或制作佳肴的过程,课后师生共同将识字卡制作成活页图书,放入图书角做后期复习展示资料……如此围绕一个主题,在生活语境中自主寻找识字内容,拓展识字空间,教材变得丰富而有弹性,学习活动也变得丰满而有意思。
4.注重游戏活动,推进“趣味式”识字。兴趣是低年级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应该着力关注的点。语境识字课题组的调查统计数据也表明,86%的孩子有乐意识字的愿望。如何将兴趣转化为“识字生产力”?遵循儿童的天性是必由之路。喜欢游戏、乐于探索、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等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如果能将识字活动变得有趣味、有意思,充满挑战性和生长性,那么识字就不会变成沉重负担,而是令人期待的智力旅程。
语境识字课题组的成员根据预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系列的游戏活动,并以其为载体,引导学生在活泼有趣的活动中或复习巩固已经识得的生字,或挑战识记陌生的新字。如“活字拼拼拼”,即将汉字部首制作成象棋模样,分组发放给学生,进行拼字比赛,多者获胜;“童诗我会读”,选择生动有趣的儿童诗,制成书签,随机抽取,能正确流利读完者获胜;“书城寻字宝”,教师读出生字词,学生能在书中又快又准地找到相关字词者为胜……妙趣横生的游戏活动激发了儿童识字的兴趣,开发了儿童识字的潜能,有效巩固了识字的成果。
四、结语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一书中指出:“从儿童进学校的第一天起,就要善于看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他们身上所有好的东西。”对于儿童的识字兴趣,教师要采用遵循儿童天性的教育教学方式精心呵护,而游戏化、活动化是最恰当的途径。对于兒童已经初步识得的汉字,反复再现,用中巩固是最有效的方式。而关注生活,重视阅读,在具体语境中复现汉字、运用汉字是最行之有效的措施。
(作者单位:南京市金陵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