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革命·雨花表达
2019-09-19马宏
马宏
基于对课堂教学在学校内涵发展和教育改革中核心地位的前瞻性思考,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升区域语文学科教学水准和品质,南京市雨花台区倡导“智慧语文”教学主张,努力践行做“智慧教师”,教“智慧语文”,育“智慧学生”,“四维一体”建构高品质的“雨花新课堂”。
一、第一维度:心中有“道”
(一) “道”即教育理想、情怀和仁爱之心
“选择了当教师,就选择了高尚”,要充分认识教师职业的神圣使命。教师要有对教育理想的执著追求、对教育情怀的终身修炼,努力涵养仁爱之心。要增强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智慧魅力,以铸造民族脊梁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做好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二) “道”即新时代教学理念
1. 追求语文教学价值“新取向”。语文教学要以“润泽生命”“开启智慧”“传授知识”为价值取向,自觉践行:(1) 做“智慧教师”。教师要践行专业发展的“智慧学习”和“智慧教研”,要在课堂上充分展现教育智慧,享受创造乐趣,并在与学生“交互式”成长中提升职业使命感和幸福感,实现“自我生命”的不断更新与再生。(2) 教“智慧语文”。将知识转化为智慧是教师的使命,要倡导在教师引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让师生的智慧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得以开启、发展和丰盈。(3) 育“智慧学生”。指向培育“智慧学生”的教学,要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获得“智”的启迪,“知”的建构,“能”的迁移和“情”的升华。
2. 提升专业素养是“最好的敬业”。教师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和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就应全方位不间断地学习,要不断提升“核心教学力”(即教学自信力、学生研究力、文本解读力、教学设计力、课堂执行力、教学反思力和课程研发力),更好地帮助学生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等方面形成语文核心素养。
3. 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要义”。小学语文是母语教育的启蒙,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起点”和“基石”。语文教学要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期致力于促进其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应包含以下基本要义:(1) 激发热爱语文的情趣。要积极促进学生由对学习有兴趣、有情感,向意志力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2) 夯实识字写字的基础。识字写字不仅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也是体会和认识民族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审美感受力。(3) 筑牢朗读默诵的根基。教学要抓好“朗读”这一中心环节,注重范读指导,引导学生在理解与把握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4) 注重语言表达的规范。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和运用能力提升的“关键期”,这就要求教学必须“注重语言表达的规范”,并且要成为教师的“教学自觉”。(5) 习得语文学习的策略。语文学习除了知识、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策略的运用,即“习得语文学习的策略”。(6) 涵养终生受用的习惯。任何行为习惯的养成,都需要训练乃至强化,才会成为终生受用的良好品质。
(三) “道”即语文教育“大成智慧”。教育智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钱学森曾说过“必集大成,方得智慧”。语文教学要集古今中外之大成,才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真正走向“大成智慧”。当下,尤其要注重对不同流派和风格的语文名师教学经验的学习,并做到“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融会百家而自成一家”。
二、第二维度:目中有“人”
1. 教师“第一专业是研究学生”。教师要站在专业的立场上,遵循儿童成长规律,崇尚“学习是学生对意义的主动建构”,是学生个体生命生存与发展的本能需要。要把对学生“生命成长”的研究作为教师工作的“第一要务”。
2. 教师眼中应有“完整自我”。课堂教学是一个焕发师生生命活力、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眼中应有完整的“自我”,否则语文学科的专业特色便没有了生命。教师只有深刻认识了这一“自我”职业特质和神圣使命,才能真正走进儿童世界。
三、第三维度:胸中有“本”
“语文课程资源”是学生达成语文课程目标的学习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构成学生语文素养的经典名篇;二是构成学生语文能力的关键知识;三是在小学阶段学生需经历的语文实践活动。
(一) 教材是“第一课程资源”
一是要从立德树人的高度开启文本解读“新视角”。教师要专业地对待教科书,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和教学意图,开启文本解读“新视角”以提炼文本蕴含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价值。借鉴黄厚江先生的研究成果,解读文本需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 陌生化閱读。教师要尽可能以一种“空白心态”去面对文本,并在全新的阅读中感受文本,形成新鲜的阅读体验,获得对文本的直接认识,积累教学的“本我资源”。
2. 立体化阅读。一般而言,一篇文本有三重意义,即作者意义、社会意义和读者意义。解读文本要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对文本进行“全息解读”,并处理好文本阅读中多重意义之间的辩证关系。
3. 智慧化阅读。教师要智慧地解读文本,不应简单地接受他人的解读结论,不停留于自己以前的解读,不依循于通常的解读途径,而要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个性化地去解读文本。
二是要站在“语言”的立场上从“思想性”解读转向“审美性”解读。文本的思想内容与情感没有“迁移性”,唯有文本的“言语表达形式”具有“迁移性”,教学要指向“为迁移而教”。
1. 解读“文学文本”。要通过“韵律、意象、节奏、故事、形象”等来理解其“价值意图”和“美学特征”,以诵读体味其“韵律美感”,以联想实现其“场景转换”,以想象填补其“空筐结构”,以体验达成其“情感沟通”。
2. 解读“非文学文本”。要从文体入手,捕捉“文体背后的意图”;从语言入手,体会“表达主体言语的得体性”;从“表达方式”入手,理解“生命表达言语形式的独特性”。
(二)教师是“更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一是要丰实“课程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本身则是更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因为“教师不仅在用教材教学生,其自身更是一部活生生的‘隐性课程的教材,其思想、言行、品质无时不在对学生起着重要的教育影响”。要研发丰实的课程资源,优秀教师要拥有个性化的“师本课程”,“树立教学人生的目标,建设自己的语文教学人生”(于漪)。
二是要提升“教学反思力”。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很宝贵,是教育教学理论的来源之一。经验只能分享而获启示。教师要提升“教学反思力”,努力把教学经验反思提升到“学理”层次。
三是要增强“教学指导力”。教师要加强修炼,着力提升“教学自觉”,形成鲜明的教学主张,追求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实施多元的教学策略,历练灵活的“教学机智”,不断增强自身的“教学指导力”。
(三) 弘扬语文教育优秀传统文化
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批判地吸收西方先进课程理念“为我所用”固然不可或缺,但更为重要的是从几千年母语教育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中国语文应用中国的方式去学习:注重“多读多写”,注重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注重培养良好语感,注重语言文字运用实践等。
四、第四维度:手中有“法”
(一) 必须依据“学理”进行教学
教师是按专业理论和知识行事的专业人员,教师在“学理”上的精透和丰富更为重要。教学必须要有“学理”引导和支撑,依据“学理”进行教学。
(二) 探究课堂提效“最佳路径”
课堂提效的实质在于优化教学结构,使教学各要素之间相互统一、相互促进,以形成生命活力焕发的课堂样态。一是策略教学,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与“先教后学,以教导学”相结合;二是有效教学,实现“语文学科逻辑”与“学生学习心理逻辑”相沟通;三是优化教学,确立学生的最佳学习路径,把教学真正设置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三) 智慧创建“新型教学图式”
要优化“识字与写字” “阅读” “写话” “习作” “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 “课外阅读”等不同课型的教学策略,全力创建“新型教学图式”(即最优化的教学结构),以最少的资源成本、最有效的实施策略、最大化的教学效益,实现高效教学和特色教学。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 基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
2. 基于“六基”的具体要求。(1) 基于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和心智发展水平;(2) 基于课标的学段核心目标与要求;(3) 基于文本的“文体特性”和“言语形式”;(4) 基于教师的教学风格;(5) 基于教学的环境与条件;(6) 基于语文教学的基本“学理”。诸如:学习目标、学习动机、学习情感、学习迁移、学习策略、学习思维、学习图式等等。
3. 基于学科内外的统整与融合。既应注重“学科内的统整与融合”,即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有机结合;又应注重“跨学科的统整与融合”,通过不同学科的“合力”共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4. 基于新兴技术的运用。教学方式的“转型”需要新兴技术的支撑。伴随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以学生为中心,以移动学习、项目学习、混合学习、体验学习等为代表的多元化学习方式已经进入语文教学的视野,并不断地创新与丰富“教学图式”。
5. 基于“示范教”,提升教学指导力。“示范教”即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建构:(1) 导“趣”,创设适切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习兴趣与可持续学习的热情;(2) 导“法”,以身示范,导以学习之“法”、思维之“法”;(3) 导“思”,以“情”激“思”,以“问”引“思”,以“理”导“思”;(4) 导“动”,“互动”交流起来,“主动”思考起来,多感官“动起来”;(5) 导“创”,创新学习,创新实践,创新思维。
五、“智慧语文·雨花新课堂”的教学追求
“新”“实”“简”“趣”“情”“谐”“美”是“智慧语文”的价值取向与追求,是“雨花新课堂”的外显特质与样态,既各有侧重、各显特色,又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1. “新”,其核心要义是“创新”。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度审视教学改革,必须让“创新”这一灵魂真正存活在课堂教学中。应追求以润泽生命、开启智慧、传授知识为价值取向的新时代教学理念,做“智慧教师”,教“智慧语文”,育“智慧学生”。“创新”是新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新”是“智慧语文·雨花新课堂”教学追求之根本。
2. “实”,其核心要义是“实事求是、讲求实效”。教学要讲究科学,要追求“真实”的语文课堂、“平实”的教学形态、“扎实”的语言训练、“丰实”的课程资源和“高实”的教学效率。“实”是“智慧语文·雨花新课堂”教学追求之特色。
3. “简”,其核心要义是“简易”“大道至简至易”。教学要践行“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文本处理、“简洁”的教学流程、“简要”的教学方法和“简练”的语言实践。“简”既是遵循规律前提下对语文教学的删繁就简,又是融会百家而自成一家的“大成智慧”,是更高层次的返璞归真。“简”是“智慧语文·雨花新课堂”教学追求之大成。
4. “趣”,其核心要义是“志趣”,即兴趣和志向。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教师要提升“教学自觉”、形成鲜明的“教学主张”、追求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实施多元的“教學策略”和历练灵活的“教学机智”。“趣”是“智慧语文·雨花新课堂”教学追求之艺术。
5. “情”,其核心要义是“情感具有生命意义,是一个精神饱满、为自己目标而奋斗的人的本质力量”(马克思)。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不可分割,其二者结合是学习的核心。教学应关注情感,做到以情激情、以情引趣、以情授业和以情育人。“情”是“智慧语文·雨花新课堂”教学追求之动力。
6. “谐”,其核心要义是“和谐”。应强化教学各要素之间的“互补”功能,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统一,三维目标相伴共生,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务本与超本相得益彰,主流与多元相机融合,课内与课外相互促进,努力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态平衡”。“谐”是“智慧语文·雨花新课堂”教学追求之生态。
7. “美”,其核心要义是“有美感”(即审美情趣)。“美的教育功能是全方位的:美能激智,美能发辞,美能冶情,美能育德”(李吉林)。从美着手,体现教学的美感性,应显现美的教学内容、选择美的教学手段、运用美的教学语言、表现美的教师仪态。应用美的规律来塑造课堂形态,追求教学的“适切”之美、“融通”之美和“韵致”之美。“美”是“智慧语文·雨花新课堂”教学追求之境界。
(作者单位:南京市雨花台区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