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贵于真?言发于心

2019-09-19王羲冕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9年7期
关键词:范文课外阅读习作

王羲冕

作文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一直备受家长和老师们的关注。现阶段的中年级语文考试中,作文分值比重达30%,到了高年级甚至升入中学,这个比重还会增大,可见,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不可小觑。然而纵观我们的课堂,老师们不遗余力地把写作中的各种要点、重点都讲解透了,依然有很多学生对写作感到恐惧,写出的作文死板、偏题。对此,我认为老师们的教学指导中可能存在着这样几个误区:

误区一:把写作当成对范文的单纯模仿

在教材的习作课中,往往会配有范文。老师们在教学时总会让学生反复读范文,在读懂范文的基础上理解本次习作的要求,从而进行写作练习。读好范文,读懂范文,本就是教参上指出的教学要点,这无可厚非。但是在指导学生学习写作时过分关注对范文的学习,会让学生消磨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方面,学生刻意模仿范文的选材和口吻,写成千篇一律的套路,毫无个性可言。比如统编版三上第二篇习作,这个习作要求写日记,给出的范文简单地记叙了小作者换牙齿的经过,写得精短有趣。初次接触写作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写一件事,这个时候老师会着重讲解日记的格式,却忽视对选材的引导。这就很容易出现全班“克隆”作文的情况,一个班都写自己换牙的故事。同时,受限于范文的选材和思路,很多学生在下一次遇到类似的日记习作时,会不知如何选材,他们会问“写×××算不算?”“可以写×××吗?”这类的问题。

另一方面,范文只是合乎习作要求的作文,并不代表它具有最高水准。很多文字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明明可以写出更为优秀的作文,但是受范文影响而表现平平。究其根本,都是因为教学时引导学生过分地关注、模仿范文造成的影响。

误区二:不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写作,离不开人对自我生活经验的积累与总结。而小学中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较之成人十分有限,对很多事物了解不深,因此他们的作文里很难有什么观点可言。但是少有观点不代表没有观点。很多教师会以自己的经验为准则去评价学生的作文,往往会有失偏颇。

1. 怎样续编故事才“合理”。续编故事,是中年级习作中一种常见形式,主要是根据课文的内容,想象后面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总也到不了的老屋》等很多课文有预测、想象故事后续内容的练习,三上的习作里也有续编故事的训练,在要求中,清楚地写到要“想象合理”。这里的“合理”不是合教师的“理”,也不是合故事读者们的“理”,而是要合续编故事的学生的“理”。很多学生最怕写这一类的作文,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怎样想象才是合理。就算是写出了续编的故事,也会被老师们说是过分简单毫无新意。比如《鹬蚌相争》这类寓言故事,往往就有续编故事的要求。笔者发现不少学生会这样编:

渔夫回到家后,立刻把这倒霉的鹬蚌扔进锅里煮着吃了。

这样的续编,不能说是不合理,而是没有达到出题老师的训练目的。但是很多教师却会直接告诉孩子,这样写是不对的,是不合理的。对于一些本来就不擅长写作的学生而言,老师们这样的评价会让他们迷茫不知所措。

2. 拒绝学生的“牛角尖”。“秋天的花丛中飞来一群小蜜蜂,辛勤地忙碌着。”碰到这样的句子,很多老师会打一个问号:秋天有蜜蜂吗?然后以病句处理。学生会辩解说,秋天确实是有蜜蜂的,太阳出来后,蜜蜂就出来采蜜了。老师们也许会教育学生,不要钻这种牛角尖,一般来说蜜蜂是不会在秋天出来采蜜的。

这样的“牛角尖”,却是学生最真实的发现。课堂上,我们一直教育学生要说真话讲真事,同样地,在写作教学中,我们也要鼓励孩子写下你看到的见到的事实。像“秋天的蜜蜂”这样的“牛角尖”不仅要钻,而且要珍惜。三上习作中,《我有一个想法》这一节习作课最难上,因为学生们不懂什么样的事情才可以算是自己的“发现”,如果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教师不重视学生这样的“牛角尖”,不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学生也就失去了最可贵的发现。

误区三:华章丽语,感叹重重

写作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赋予文字符号生命的过程。在学习写作的基础阶段,切不可以追求语言华美为目的而忽视情感思想的表达。中年级的学生在句意完整、表达流畅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锤炼文字功底,运用一些简单的修辞手法让语言更加优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要整篇使用各种所谓的“好词佳句”。但很多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往往会大加赞赏这样的文章,把它们作为优秀的典范读给全班学生听,这样就会让学生形成一种“只要用上好词好句就是好作文”的错误观念。本阶段,学生尚未具备较强的遣词造句能力,只会生硬地把词语句子填塞进作文里,最终写出的作文晦涩不通,语句拼凑缺乏连贯性,甚至闹出各种笑话。

还有一种情况同样堪忧,那便是感叹句的滥用。从小学三年級开始,学生已经接触到了“总——分——总”结构文章,于是在作文课上,很多老师都会教育学生要养成作文结尾用一句感叹来总结全文的习惯。掌握这个结尾方式并不难,但是很多学生因此也养成了过分爱用感叹句的毛病。让写一写冬天的雪景,全文不超过300字,却有十几句话都是在感叹下雪的场景多么美丽梦幻,情感造作虚伪。也有些学生喜欢在句末的词语后习惯性地加上感叹词“啊”“哦”“呀”等,有意无意间,也是一种对感叹句的滥用。

走出误区的几点思考:

一、读写结合,树立融合意识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语文学习方法,而写作和阅读彼此相依相生,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引导学生感悟独特的文本表达形式以及写作技巧,让学生在写作的训练中迁移方法,学习表达。

1. 巧用课文,学以致用。语文教材中收录的课文形式丰富,题材多变,文中还蕴含着大量的经典词句,是值得学生认真学习细致揣摩的典范。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文章结构清楚,层次清晰,又运用了大量的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小兴安岭的美丽富饶,正好可以给学生学习模仿,训练总分结构的写法,感悟比喻句的生动形象化效果。《古诗三首》精选了不同主题的组诗,给孩子打开了古代文化的一角。《赵州桥》语言精准,以一句“这座桥不但精巧,而且美观”承上启下,叩开了学生学习文章结构的新大门。《大自然的声音》以诗意的语言,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引导着学生倾听这世界的美妙……这些优秀的范文还有很多,只要用心挖掘,都可以成为良好的示范,让写作学习时刻都在发生。

2. 鼓励课外阅读。中年级的小学生正是积累语言的大好时机,往往读得越多的学生在写作时更加得心应手。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尤其是要多进行课外阅读,如课外阅读竞赛、读书报告会、课外阅读主题实践活动等。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应当让学生自小陶养,培养语感,让学生的写作表达更有民族的厚度,更有文化的底蕴。

二、增强师生交流

小学生的写作学习主要是依靠与语文老师的交流进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基本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传授,很少有学生愿意与老师主动交流。对写作中的出现的一些疑问,学生都会听从老师的评判而不敢坚持自己的主见。因此,在“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的引导下,教师应当对每一位学生的性格、想法等情况进行了解,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耐心讲解疏导。

师生交流,本身就是一种表达的训练。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中有“每日心得”这一项。学生可以写当天发生的趣事、学习的收获,也可以在这里倾诉自己的委屈,我也从中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再进行教育。当然,师生互动还有很多形式,都可以加强师生联系,促进情感融合,引导学生的写作往更好的方向前进。

综上,中年级的写作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误区,教育者应坚持文贵于真,言发于心,要鼓励学生说真话道实情,就会有更多收获。

(作者单位:南京市南化第三小学)

猜你喜欢

范文课外阅读习作
范文引路 习得方法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春色几许(简谱)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书面表达题参考范文
习作展示
范文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