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教学应体现整体性

2019-09-19李海霞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9年7期
关键词:翁媪村居首词

李海霞

一、立人为本,领会教学目标整体性

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中,“立人”的意思就是使人站立。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就是我们要帮助学生立德树人健康成长,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爱党爱国、勇于创新之人。因此,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需立足学生发展需求,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教育前提,结合教材单元具体内容来制定教学目标。

《清平乐 村居》是一首宋词,这是小学阶段的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词。因此,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笔者首先考虑学生的兴趣,其次考虑的是感受词的美好,最终的目的当然是希望同学们喜欢祖国的古典文化,能从中受到美的熏陶。于是,笔者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2) 能读出词的画面,并生动地描述出来。(3) 感悟作者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的生活,适度拓展,体悟作者的沉郁苍凉、报国无门的无奈。

这首词表达的特点首先是有顺序,由景到人,写人时也是有顺序的,先写老夫妻俩,再写三个儿子,三个儿子也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来写的。其次,这首词写的就是村居,用的语言很口语化、方言化,写的景也是极其乡土化,人、景、语言十分和谐统一。再者,词人表达感情也是直抒胸臆,通过“喜”“醉”两字直接抒发了自己的喜悦、沉醉的感情。“喜”也是有层次的,先是翁媪喜欢,到词人喜欢,层层递进,不露痕迹。“醉”也如此,先是老夫妻俩喝醉,到陶醉,再到词人为之沉醉。教师帮助学生从读词、背词,到感受画面,描述画面,最后升华到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对爱国词人被弹劾罢官的悲悯情感的体悟,体现“立人”为本。

二、单元体系入手,感知教学内容整体性

语文教师要有单元意识,要把握单元的整体架构,把握单元的重点、难点,把握单元的教学目标,这很有必要。《清平乐 村居》这单元的主题是“走进名著”,主要安排了两篇小说节选,一篇诗词故事和这首词。

师:我们今天将学习一首词,(出示课题)你有没有发现今天学的这首词和我们学过的古诗有什么不同?

生:词的题目不同,分成两个部分。

生:诗每一行是整齐的,而词不是,有长有短。

师:你们说出了词的特点。我们四年级曾学过课文中一首词《水调歌头 中秋》,其中,“水调歌头”是什么?“中秋”是什么?

上课伊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大脑里面再现熟悉的诗词,通过对比,慢慢走近词,了解词的特点,也通过回忆巩固词牌和题目相关知识,自然而又不落痕迹,让学生在诗词中走了个来回。

三、诗词内容入手,感受教学环节整体性

《清平乐 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整首词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荷塘、竹木,这本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表达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通过这样简洁的情节安排,就把生机勃勃、悠闲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

1. 适当点拨,体会语言表达的“准”。

师:这首词最难理解的句子也就是上阕的第二句。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酒后微醉的老夫妻在用当地的方言亲热地聊着家常事。

师:你们发现没有,他在讲这两行意思的时候,并没有按照词原来的先后顺序来讲,而是颠倒了,是不是?这样表达意思就很清楚。

生:老夫妻俩喝醉了酒,在用方言聊天。

师:这位同学直接先说下面一行,再说上面一行,真好。理解诗句,重在达意。

老师带着学生走进词的画面当中,感受语言文字,了解词的内容。哪怕仅仅是一句词的解释,老师都带着学生反复推敲。告诉学生说意思的时候要注意順序,诗词常常是倒装的,需要学生能从下一句入手,用我们现在的语言说出来。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且是一个“熏”的过程,学生会慢慢体会到。

2. “抛锚式教学”,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如何让学生习得解词的方法?教师需要研究教法,引领学生寻找语言文字之“妙”——

师:同学们,这首词中有哪些你不理解的?

生:翁媪。

师:哪个同学来帮帮他?

生:我知道,是老年夫妻的意思。

师:翁媪是指老年夫妻,那么,哪个是夫,哪个是妻?

生:翁是老年男子,媪是老年女子。

师:理由是什么呢?你发现了什么?中国的汉字还是很有趣的。

生:“媪”的左边是女字旁,说明她是妻;“翁”的上面是“公”字,说明他是夫。

在教学中,学生提出了四个不理解的词语,教师没有直接说出意思,而是注意词语的区别性教学,真正做到因词施教。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是学生提出的,答案是自己思考出来的,并且还说出了理由。课堂上,教师循循善诱,帮助学生关注汉字之形,发现汉字之美,教给了他们理解词语的方法。

3. 有效地“导”,感受诗词朗读之“节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阅读强调主动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是理解、领悟、吸收、鉴赏,从而感受诗词的韵律美、节奏美。如何指导学生读好这首词呢?请看教学片段。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词的一些特点,很好。现在你能把这首词读好吗?(生读,指名读)

师:你有两点值得表扬,一是声音响亮,二是字音基本准确,如果能注意停顿和节奏就更好了。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读呢?(出示加了分隔号的词句)请你们先练习练习。(生读)

师:已经很有节奏了。(指名读)

师:声音很好听,有停顿了,能否把“中儿正织鸡笼”再读一遍呢?(生读,全班齐读)

师:(鼓掌)读得正确、流利、有節奏。

很多老师都知道古诗词教学要以读为主,然而有些老师却不知道应该如何“导”,上述片段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下,通过一遍又一遍地朗读,对这首词就有了整体的印象,对于词中的内容也就有了初步的认知,这样的“导”是精准的。

4. 找到一条线,把诗歌串成一幅有声的“画”。一首词就是一个整体。教者应紧紧围绕这首词来教学,而不是把一首词分割成很多部分,然后进行碎片化教学,给人支离破碎之感。请看这位老师的教学片段——

师:读着,读着,你就仿佛看到了一幅画。这幅画中有景,有人,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一条线,把这颗颗“珍珠”串联了起来,这条线是指什么?

生:小溪。

师: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生读)

师:草是什么样的?

生:青青。

师:是呀,多么嫩绿茂盛的小草,你能读出来吗?(生读)

师:有人说住茅草屋肯定不幸福,可是为什么这一家人会觉得幸福呢?

(生交流讨论)

生:这里环境好,青山绿水。

师:你来美美地读一读。

生:孩子们都很勤劳,老夫妻俩可以安享晚年了。

师:对,这是幸福的一家人,你来读出这种幸福的感觉。

同学们走进了这首词描绘的画面之中,他们能感受到翁媪的幸福,能感受到三个儿子的孝顺,能感受到环境的优美。说得多好呀!情被激发了,幸福溢出来了,学习也真的生长了。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中,学生知道了要爱护环境,知道了要勤劳,知道了要孝顺,一切都是在不知不觉中生成的。

四、拓展延伸,再现古诗词表达整体性

师:诗词的作者常常借助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首词有老夫妻的“醉”,老夫妻的“喜”,老夫妻的“好”,它也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在里面。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九百年前,看看那个时候究竟发生了什么?(出示PPT)岳飞在《满江红》里面写道:“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朝廷的两个皇帝都被金兵掳去当俘虏了,国恨家仇未报。(出示PPT)陆游说:“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老百姓多么渴望自己的军队能打过来呀!那么,带兵打仗的人在哪里呢?辛弃疾长期被贬,闲居江西上饶农村……了解了当时的种种情况,你能从这首词里读出作者的哪些情感呢?(出示PPT):“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作者连梦里面都是回到战场啊!(再次出示《清平乐 村居》)你觉得这里面又包含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生:我觉得是渴望。他渴望自己能过上这样的幸福生活。

师:他仅仅是渴望自己过上这样的幸福生活吗?

生:他渴望天下人都能过上这样的幸福生活!无忧无虑。

师:天下人怎样才能无忧无虑呢?

生:没有战争,天下太平。

师:是呀,这样的生活是作者所渴望的,怎样才能天下太平呢?那就得把像辛弃疾这样的将军派到战场上,让他带兵打仗,平定中原,收复失地,让天下人都过上这样的幸福生活。把这样的渴望读出来,好吗?(生齐读)

教师的拓展是循序渐进的。学生在层层铺垫之下,对词人的真情感同身受,对词中的情感理解入木三分,对这首词的理解得以升华。

(作者单位:南京市金陵中学龙湖分校)

猜你喜欢

翁媪村居首词
关晓凤
村居
春日乡间即景
《村居》高鼎
村居
神回复
公园晨曲
村居
南乡子·访故园
宋高宗的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