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入课前预习,激励课堂自主学习

2019-09-19张雅男王晓宝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9年7期
关键词:课前预习课文探究

张雅男 王晓宝

一、课前预习的现状缺失

1. 学段特点混淆,预习目标不明确。教师布置预习作业,没有低中高年级的区别,预习内容大同小异,不能准确地指向第三学段目标。

2. 预习内容单调乏味,重复机械。大部分学生的预习停留在浅层次,如生字注音、组词、课文朗读、段落概括,查找一些资料,缺少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只解决课文表面看到的现象,不去思考文字背后的意义。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失去了预习的兴趣和动力。

3. 服务第一课时,忽视思维的延续性。由于教师对新授课的预习未做太多深入思考和精巧的设计,第一课时的教学往往安排得比较松散拖沓。这样,第二课时教学中,学生的思考不能反顾到第一课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带着疑问学课文”自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应。

4. 评价方式单一,激励效果不明显。大部分老师在课堂只用几分钟检查生字词、朗读和概括课文等来了解预习情况,极少部分老师采用课堂小检测评价预习情况。时间一长,学生就将预习视为传统意义上的完成作业。

二、预习方式的探究

随着时代的前进和信息量的增加,知识的吸取方法更加多元,范围也更广,课前对文本的理解认识和质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以课前预习激励课堂自主学习的探究,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目前的预习习惯、潜在问题和学习能力,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需要探究钻研课文和贴近学生实际的预习内容和方式。

1. 问题意识类预习。注重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在每课预习单中设计三次质疑环节,分别是初读课题后质疑、初读课文后质疑、再读课文后质疑。教师不要用统一问题来约束学生的自读,要让学生写出自己预习课文时真实的思考,然后根据学生的思维轨迹调整教学,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困惑和学习需求,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多数情况下,三次质疑不会重复,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如《埃及的金字塔》一课,第一次提问和第三次再问中,都有学生提到“为什么叫‘金字塔”?这就反映出不同学生的学习层次和能力存在差异。教师抓住这一问题,学生就会在讨论中理解第一次提问的答案是从外形、颜色来说,而第三次提问应从价值意义来说,问题一样,但答案却体现着思维的深入递进,学生便会得到启发。按照这样的思路预习类似课文,学生思维就有了连贯性和延续性。

2. 基础知识类预习。在预习单设计中,既有工具式的预习,也有读书式的预习,这两种预习都是各年级预习中最基础的。例如,要关注字音、字形、字义理解,课文朗读,尝试概括和分段,这些都要着眼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当然,课前预习单并不包含所有的预习都要在这张单子上完成,学生还应按照要求在书上进行勾画、批注和组词。

3. 课外链接式预习。围绕课文内容,自主查阅资料并简略地摘记,这项预习旨在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司马迁發愤写〈史记〉》一课的预习,学生就应去了解司马迁,进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知道“李陵事件”和司马迁遭受宫刑的来龙去脉。围绕相关内容,高年级的学生通过四人小组的合作学习,搜集整理资料,分享交流,信息量相对个人自学更全面,对课文的理解也更深刻。

4. 归类式预习。在每一单元伊始,设计一张单元预习单,引导学生对本单元课文的主题、体裁、写作方法等进行了解,依然融入问题意识的预习方式,指导学生有整体性的学习意识。如六上第三单元《小草和大树》 《轮椅上的霍金》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这三篇课文,无论是内容主题,还是写作手法,都值得学生学习探讨,从中获得启发。

三、预习步骤的实施探究

上海市特级教师钱梦龙在《导读的艺术》中提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指导思想,体现在“自读、教读、作业、复读”的四种基本课式之中。根据钱老师的这四种导读课式,本文将课前预习也分为四步与之相对应的学习步骤来实施:

1. 课前自读。即分步完成预习单上的预习要求,为课堂的学习探讨做好铺垫。带着疑问学习,旨在进行课前思维的碰撞。

2. 课堂引读。与课前自读相比,课堂引读加入了教师的引导,但依然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收集分析学生预习单中的预习疑问和需求后,教师围绕重难点,有的放矢地给予启发指导。教师应掌握多种启发思维的手段,值得重视的有三点:(1) 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启发其温故知新;(2) 善于发问,巧设情境,激发思维碰撞;(3) 选准知识与智能的结合点。当学生探讨到预习中比较集中的问题时,可以让学生上台讲述,也可以小组汇报补充,学生在交流中筛选有用信息,取长补短。如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时,不少学生在预习中提出:“为什么萧红祖父园子里的动植物都跟活了似的?为什么‘我每次都帮倒忙,如此调皮,祖父不仅不骂‘我,还冲‘我笑?为什么给萧红童年留下最深印象的是祖父、是那个园子?”在第二课时教学理解第13自然段和反顾全文时,引导学生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学生联系搜集的萧红童年的背景资料,在小组交流中提出各自的观点,部分学生结合课外阅读的《呼兰河传》,谈了独特的心得体会。

3. 课后反顾。课后反顾是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促进学习的迁移。因此,在预习单上设计了第二课时的一项“作业”,包括鉴赏和评判,从品评文章词句、片段到写短评,不用太长,哪怕是几句话都行。《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作品阅读评价中指出:“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因而,高年级的预习不仅仅在课前,更应着眼于课后,预习应包含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用这样写感悟的方式来反顾之前预习中的一系列疑问和收获。

4. 单元复读。单元复读是把本单元已经教过的课文按一个中心组成“复读单元”,读读、想想、议议、练练,既温故,又知新。针对单元伊始的单元预习单中的疑问,再次反顾整个单元,从主题、思想、手法上探讨,并指向同类主题的课外文章作品阅读,学习更有系统性。

综上所述,合理、科学地帮助学生掌握课前预习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会使学生学得更主动、学得更生动活泼。

(作者单位: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天润城分校)

猜你喜欢

课前预习课文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背课文的小偷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背课文
浅议语文教学的课前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