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思考练习的比对分析与教学建议
2019-09-19芮琼
芮琼
苏教版教材与统编教材思考练习设计作为导教导学系统,在内容设置及编排上有同有异。为了让广大教师能够全面了解两套教材思考练习系统的异同,实现两套教材之间的平稳过渡,现对这一板块进行比对分析,并提出教学建议。
一、两套教材阅读思考练习题编写特点
统编版与苏教版思考练习题编写均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着眼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内容上说,两套教材课后习题均包括积累与运用、理解与交流、拓展与实践内容,均呈现朗读、默读、背诵、摘抄、理解、体会、仿写、小练笔等多种题型,这些思考练习反映了两套教材均重视语言文字的积累、实践,重视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与领悟。
在编写思路上,苏教版按课标学段要求随文设练,螺旋推进。统编版课后的思考与练习题的编写围绕单元学习要素,同时兼顾着学生语文积累与能力发展的形成过程,强调整体设计,呈现较强的系统性。
统编版与苏教版思考练习的编排框架不同。苏教版思考练习题以板块呈现,课后练习用“描红临写、积累运用、理解表达”三个板块分列。统编版阅读思考练习题呈现比较丰富,有精读课后思考练习题,有略读课前的阅读提示,还有课中的“泡泡提示”和课文的旁批。如果说统编版单元要素是单元重点目标,由课后的练习题、课前的阅读提示、课中泡泡提示及旁批共同构成的思考练习题就是通向目标的助力系统。从提升阅读能力看,这套系统涵盖“积累、思维、方法”等层面,特别重视学生对阅读方法策略的掌握和阅读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兩套教材指向阅读能力提升的思考题简析
阅读能力提升的核心在于阅读思维能力,课文学习过程主要是通过“朗读体会、理解分析、归纳概括、欣赏评价、拓展思维”而展开的,这些过程既指向语文学习目标,也指向语文学习的路径。
我们从上述角度对两套教材的思考练习题进行了统计分析。从数据上看,苏教版更注重学生的朗读体会,特别是三年级,朗读体会的比例达到48%,四、五年级比例分别为45%和33%,随年级增长,比重逐渐减少,思维强度加大。统编版也非常重视朗读体会,不仅有专门的习题,也会在倾向于其他思考练习题中要求“朗读”,呈现的形式更丰富些。
在阅读的“理解分析”这一维度上,两套教材三、四年级的比例相当,苏教版五年级理解分析比重继续上升,说明两套教材都关注到思维分析能力在阅读中的作用,用思考练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统编版重视阅读“归纳概括能力”的训练,三、四、五年级占14%到17%,在三年级,出现在单元学习要素就有三次,“借助关键词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借助关键词概括一段话的意思”以及“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课文写清楚的”;四年级的相关单元学习要素还有“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何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等,五年级有“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等。
“欣赏评价”的思考练习,苏教版主要放在五、六年级,从数据上看,三、四年级此项练习明显少于统编版,但到五年级已经持平。在“拓展思维”方面,两套教材差距不大,三、四年级都接近,苏教版五年级的比例稍少一些。这两种能力都是在“理解分析、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在练习中融入自己的思考,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相关方法策略的单元编排是统编版的创新。从数据上看,虽然苏教版也有方法策略方面的思考练习,但主要关注了“查字典”的能力;在四年级也有指向鼓励学生“提问”的策略性练习,但没有形成系统。这部分是使用苏教版地区的教师需要特别关注的。
三、统编版思考练习题使用衔接建议
统编版思考练习是整体设计的指向培养语文能力与提升语文素养的凭借,它与单元学习要素相呼应,将统筹规划的语文学习目标,按一定的梯度,一定的顺序一点点落实在思考练习里,是具体“语文学习活动”的凭借,是“语文学科训练体系”中的抓手。鉴于此,提出以下使用建议:
1. 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全面落实课程标准。课文学习不仅仅指向阅读能力的培养,还承载着积累、表达等学习任务。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要紧扣课后习题,同时也需要心中有“标”,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落实课程标准。如,统编版思考练习题重视学生的积累,练习题中包含篇章、段落、词句的积累、背诵和摘抄,但不是每一课课后练习都包含词语积累,而是在全册教材最后列出了词语汇总表。在教学设计需要考虑这一学习目标,并落实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
无论思考练习如何设计,学生阅读文章从初读整体感知,到精读深入理解思考,形成某种概念,生成更广泛联系,这一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统编版教材在思考练习题设计中是努力遵循这一规律,引导学生经历这一过程的。
统编版课后思考练习一般有2—4项,第1项大多指向帮助学生了解把握主要内容。以四年级为例,要求精读的课文中,除了“阅读策略”单元的3篇课文,其他课文的思考练习第1项均提出“朗读课文”或“默读课文”的要求,这是要求学生学习课文要从“读”开始,让学生朗读默读后的思考指向课文学习的主要内容。
精读课文课后思考练习题的第2项大多结合单元学习要素,或指向积累、指向细读品味、指向学习方法运用,或指向关注表达形式以及思维提升的思考练习,让学生在文本中(或利用文本)经历探究的过程。第3、4项练习则大多是引导学生带着认识、理解走出文本,或要求背诵、抄写,积累下来,或要求迁移表达,或将文本和其他文本、生活等做更多勾连,以拓展眼界,提升认识能力,让学生得到更丰厚的收获。
统编版课后习题的编排是学习过程的导引,是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的支架,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紧扣思考练习,至少可以保底。
2. 着眼课程系统设计,着力落实语文要素。统编版教材设计不仅强化单元的整体性,也强化了课程的系统性。以“复述”这一学习要素为例,除了第一学段中让学生说简短的故事或情节重复的故事,三至五年级,呈现了指向“复述”能力的系列训练:三下第二单元第7课提出复述要求,虽给了学生较多提示,但还是以简单记忆为主的复述课文内容;第八单元的第25、27、28课则让学生运用图像化策略理出故事线索,按序复述。四上多篇课文复述要求关注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四下第八单元则在此基础上提出注意顺序和详略。五下的《景阳冈》不仅要求巩固四年级 “有序、简洁”的要求,还进一步要求“详细,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动作”,有了生动复述的要求。整体上看,复述要求是一点点增加、一步步提升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系统把握的意识,指导学生认真完成本课的课后练习即可,无须一次完成太多要求。
两套教材课后练习在“理解分析”这一维度,力度相当,欣赏评价与拓展思维在第三学段指向也是一致的。相对来说,统编版更重视“归纳概括”这一能力的培养。如,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用第三、第四两个单元夯实“把握自然段的段意”。课后习题多为此内容。这是因为只有具备把握自然段大意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握文章大意、理解主旨、体会感情;其次把握自然段大意的能力需要在不同的语境中反复训练才能形成。在苏教版教材三、四、五年级课后练习都有对这一能力的关注,但与统编版相比,练习较少。为夯实基础,需要在教学设计中强化相应练习。
3. 把握练习设计意图,用对用好学习支架。统编版思考练习以各种形式呈现,贯穿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学设计中需要理解各种设计的意图,充分发挥其作用。
(1) 课后思考练习题。教材中每篇精读课文后都安排了課后思考练习题,这些练习指向教学目标,提示教学思路,同时,提供学生学习的方法、路径,形式十分丰富。
如用视觉化策略提升阅读能力的思考练习题:
这些让学生动笔的思考题不应被当作作业完成,因为填图、填表本身都不是设计最终目标。如三年级《大自然声音》 《纸的发明》两课,让学生填图表“说一说课文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或“ 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填一填”,一是为了帮助学生把握自然段段意,二是让学生从图表中直观把握课文大意;四年级《爬山虎的脚》是借助填写去“看”爬山虎爬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准确生动的用词”;《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借助图表抓住“我”心情变化的线索,指向单元学习要素……因此,在处理这一类思考练习题时,要把思考题当作学习抓手,让学生经历阅读过程,而不是定位于学生写出所谓最完美的答案。
完成这一类思考练习题,需要认真考虑学生学习步骤,例“根据课文填一填,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这里有一系列学习步骤:一是“根据课文”,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能明确描写爬山虎如何往上爬的相应段落;二是“填一填”,要学生能学会借助提示“茎上呈现六、七根细丝”,据此往后想,“长出的细丝之后会怎么样呢”,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想想哪些句子是写它怎么往上爬的,找到相对应的两句话;三是边读边圈画出关键词,想想这两句话的关键词是什么,你会怎么写。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生的能力有很大差异,根据具体情况可以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不分步指导就直接让学生自主填一填,在学生填写好后,通过讨论再回读理解积累语言;二是面对阅读能力较弱的班级学生,老师要分步骤指导,带着学生慢慢地经历过程。不管填之前指导还是填之后交流,都要求在备课中精心设计,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扎实完整的思考尝试的过程。
(2) 阅读链接与资料袋。“阅读链接”“资料袋”将课文与生活,与其他文本、其他课程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阅读链接”拓展的有片段,也有整篇文章,侧重与某篇课文或单元主题关联的文学作品的延伸阅读,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如五上《桂花雨》一课链接琦君作品《〈烟愁〉后记》 《家乡味》的片段,让学生说说课文中“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含义。阅读材料中“热泪盈眶、喊出”等充满情感的表达,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桂花寄托着浓浓的乡情”。教学中需要重视阅读链接的学习。
“资料袋”内容丰富,有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在课文《观潮》后用图文介绍钱塘江大潮形成原因;有的给出单元学习要素相关的范例,帮助学生掌握运用方法,如四上第三单元《爬山虎的脚》,给出了连续观察的范例。
(3) 课文中的泡泡提示。统编版有些课文中穿插了泡泡提示,这些泡泡提示和课前阅读提示和课后思考练习一样,都是重要的导教导学系统,教师在教学时不可忽视。
有些泡泡内容提示了阅读方法,如五下《景阳冈》有泡泡提示:“遇到不太明白的语句,能猜出大致意思就可以继续往下读。”这是阅读古典名著的重要方法,这样的提示读一读,明白即可。
有些泡泡提出的学习方法,要让学生用心体会的。如四上《观潮》:“读这段话,我仿佛看到了潮水来时的样子,听到了潮水奔腾的声音。”《走月亮》:“读到这里,我仿佛闻到了水果的香味。”这两课中泡泡提示了如何想象,读相应的文字时要抓住具体语言,将语言形象化,让学生真听、真看。
还有的提示要让学生随着课文的阅读,充分经历思考理解的过程。以四下《乡下人家》为例,泡泡提示的内容是:“我从这句话里,了解到了课文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教学中要让学生读“这句话”,看“这句话”的位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想想“这句话”和前文有什么联系,为什么就能从“这句话”里了解课文要表达的意思呢?学生经历这一思考练习的过程,才可能达到泡泡提示的意图——如何抓住关键词句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再如五下《无名岛》有泡泡提示:“我发现,本单元三篇课文的结尾都意味深长。”这不是只为了告诉学生一个关于结尾的评价,而是提示运用“三篇课文结尾”这一重要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运用既指向本单元人文目标的达成,又能让学生学会理解欣赏“意味深长”的结尾。遇到这样的泡泡提示,不仅要引导学生体会本课的结尾,还要引导学生回溯前两篇课文。
(4) 课前的学习提示。统编版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略读课文前安排有学习提示,部分策略单元、习作单元前也有学习提示,主要设计了启发式、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略读课文在单元课文安排中靠后,主要让学生在经历精读课文之后,将所学知识、方法、能力,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略读课文进行自主实践,起到巩固作用。学生在读课文前,通过“学习提示”明确了自己阅读的目标,并依据要求尝试阅读。这个学生自主阅读实践过程,教师一定要学会放手。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略读课文《女娲补天》,阅读提示为:“默读课文,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把女娲求雨浇灭天火的过程说具体、说生动。”这个要求是在学生学习《盘古开天地》 《精卫填海》 《普罗米修斯》三篇故事后的实践,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再把学习提示拆成诸如“起因是什么”“哪几段写的是经过”“从**(词句)你体会到什么”这样的问题。
(作者单位:南京市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