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普通X片和CT三维重建在踝关节骨折的诊断和选择治疗方案的影响

2019-09-18赵会

中外医疗 2019年18期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治疗方案诊断效果

赵会

[摘要] 目的 比较分析普通X片和CT三维重建在踝关节骨折的诊断和选择治疗方案的影响。 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分别予以普通X片和CT三维重建技术检查并分型,术后进行复查并对两种方法进行复位质量和内固定置入质量的观察比较。结果 术前X片分型和术前CT三维重建与术中结果一致,且CT三维重建技术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T三维重建各项分型检出解剖复位率(78.33%)低于X片(91.67%),且PAB、PER和SER型复位质量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χ2=4.183,P<0.05);CT三维重建各项分型检出内固定适宜率(85.00%)低于X片(96.67%),且PER和SER型内固定置入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04,P<0.05)。 结论 针对踝关节骨折患者,临床采用CT三维重建技术进行检测,可提高诊断准确性,有利于帮助主治医师确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普通X片;CT三维重建;踝关节骨折;诊断效果;治疗方案

[中图分类号] R6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9)06(c)-0177-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effects of common X-ray and CT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nkle fractures.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 60 patients with ankle fractures collected from December 2016 to December 2018 in our hospital were examined and classified by ordinary X-ray and CT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s. The postoperative review and quality of the two methods were performed. Comparison with the observation of the quality of the internal fixation was implemented. Results Preoperative X-slice and preoperative CT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were consistent with intraoperative results, and CT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 was better,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postoperative CT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was detected. The anatomical reduction rate (78.33%) was lower than that of X-ray (91.67%), and the quality of PAB, PER and SER type reduction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4.183, P<0.05). CT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was detected within each type, and the fixed rate of fixation (85.00%) was lower than that of X-ray (96.67%), and the quality of PER and SER-type internal fixation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4.904, P<0.05).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ankle fracture, the clinical use of CT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technology for detection can improve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and help the attending physician to determine a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plan,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Ordinary X-ray; CT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Ankle fracture; Diagnostic effect; Treatment plan

踝關节骨折作为目前临床常见的足部骨折损伤性疾病,临床对于此类患者的诊断方式以普通X线片和常规横轴位CT更为常见,然而因踝关节具有极为复杂的解剖结构,同时重叠部位较多,传统的检测手段尚不能完全反映出患者骨折、骨折碎片、关节面塌陷以及关节移位程度等情况,由此导致漏诊现象时有发生[1]。现阶段影像学技术愈发完善,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因具有图谱清晰无失真、能够更加全面反映患者骨折情况等优点。另外,踝关节骨折患者多需手术治疗,及时准确的诊断是治疗成功的重要前提,然而术前准确对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分型,以此选择最为合理的手术方式和固定方式必不可少[2]。故该次实验尝试通过对2016年12月—2018年12月间来该院分别进行普通X片和CT三维重建诊断的6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旨在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诊断价值,为患者选择更加合适的治疗方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就诊的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共方便收集病例60例。其中男性病例32例,女性病例28例,年龄18~71岁,平均年龄为(42.31±2.02)岁;骨折原因:高空坠落15例,交通意外伤20例以及扭伤25例。所有患者和家属对本次实验知情同意,且在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执行。

排除标准:①曾进行过心脏以及器官手术的患者;②伴有思维障碍和语言表达障碍的患者;③处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的妇女;④病理性骨折;⑤曾有踝关节骨折病史的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首先采用普通X线片进行正侧位平片,使用的机器为锐珂,同时需注意将电压设置为55~60 kv,电流200 mAs,时间0.03 s。随后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螺旋CT扫描并进行CT三维重建,具体操作內容为:患者取足先进仰卧体位,通常情况下,将患者患肢固定在检查床的头部位置,保证其身体处于不动状态。采用飞利浦64排,128层螺旋CT作为检查仪器,对扫描参数进行设置,其中电压为120 kV,电流为80~100 mA,重组间隔为0.9 mm,矩阵为512*512,螺距为0.984,层厚0.9 mm,以患者踝关节为中心进行上下15 cm扫描,完成扫描后,通过重建软件3D-SSD作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三维成像(VRT)以及表面遮盖成像(SSD),同时利用SSD切除程序将影响观察的部位切除,例如胫骨或者距骨影像,转动图像工作站内的X、Y、Z轴,依据所需的任意角度和方位进行全面观察,并以此获取多个平面的直观立体图像。

依据患者普通X线片、CT三维重建结果确定患者踝关节骨折位置和大小。针对后踝骨骨折患者,首先可按照CT扫描结果确定正中矢状位片上骨折块和胫骨远端关节面的占比,再根据CT三维重建结果明确骨折线的方向是偏内还是偏外,最后决定是否需进行手术切开复位,并确定手术入路。

1.3  观察指标

普通X线片和CT三维重建检测图像均需由三名资深放射科医师进行单独观察,并汇总诊断结果:①根据Lauge—Hansen分析患者踝关节骨折类型,分型主要包括:旋前外旋型(PER)、旋前外展型(PAB)、旋后外旋型(SER)以及旋后内收型(SAB)。②评价复位质量,分为解剖复位和非解剖复位,其中解剖复位是患者骨折部位恢复正常,对位和对线完全良好或者移位、关节面台阶低于2 mm;非解剖复位是患者骨折部位基本恢复,移位和关节面台阶超过2 mm[3]。③评价内固定质量:按照具体手术内固定方法,观察内固定置入物置入位置和外露长度,一旦发现钢板偏移手术预定位置多于1 cm或者角度偏转高于5°,导致患者骨折固定位置不对正,螺钉进入关节腔、外露或者损伤关节面多于自身长度的1/3,那么判定为内固定质量不佳。

1.4  统计方法

选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实验进行分析,计量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普通X片和Lauge—Hansen确诊分型

实验结果显示:术前X片分型和术中结果相比,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见表1。

2.2  对比CT三维重建技术和Lauge—Hansen分型

实验结果显示:CT三维重建技术分型结果和术中分型结果一致性较高。见表2。

2.3  对比X片和CT三维重建术后复位质量和内固定置入质量

实验结果显示:术后CT三维重建各项分型检出解剖复位率和内固定适宜率低于X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目前,踝关节骨折现象极为常见,其发病率占据关节内骨折的第1位。踝关节骨折患者多并发下胫腓联合分离和韧带拉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踝穴正常解剖结构,关节失稳。由于踝关节损伤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一旦错失最佳的治疗时机,极易引发关节松弛、继发性软骨损伤、创伤性骨关节炎以及滑膜炎等并发症,为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4]。另外,据相关研究表明:关节面平整度和移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关节面应力和韧带弹性平衡,距骨外移位1 mm可能会造成患者胫距关节损失40%的接触面,旋转角度超过5度会造成患者关节面损失,继而导致其踝关节应力分布异常[5]。切开复位内固定作为临床主要治疗手段,以踝关节的结构和功能作为依据,其内固定置入位置和牢固程度的好坏均会影响患者术后恢复。

足部踝关节作为人类机体最大的负重屈曲关节,主要是以胫腓骨下端的内外踝和距骨构成,局部缺少软组织的保护。一旦发生局部外伤骨折,其骨折类型多种多样,加之踝关节解剖结构的复杂性及骨折移位所引起的相互重叠,使得传统X线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准确诊断出一般外伤性骨折,却在后踝骨折块的移位、骨折线走向以及大小情况等方面难以准确提供二维平面的有效信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好发生漏诊现象,尚不能达到理想的诊断效果。普通CT平扫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清晰表明患者轻微骨折裂纹,然而对横向扫描具有一定的限制性,无法准确诊断水平横形骨折,影像缺少立体感[6]。而CT三维重建技术综合MPR、SSD以及VRT等方法立体重建踝关节骨骼和周围组织结构,克服了平扫受重叠骨骼影响难以精确诊断的缺点,同时任意旋转X、Y、Z轴利于更加全面直观的了解患者骨折线的走向、骨碎片分布和关节面损害程度,使主治医师能够更加具体、直观、全面的观察患者骨折断端,对复杂骨折情况的正确判断具有积极意义,继而可帮助主治医师选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7]。

在该次实验中,采用Lauge—Hansen分型法对本组患者骨折类型进行分型,能够准确评估踝关节骨折损伤机制和程度,有助于临床术前评估。其实验结果显示术前X片分型和术前CT三维重建与术中结果一致,且CT三维重建技术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T三维重建各项分型检出解剖复位率(78.33%)低于X片(91.67%),且PAB、PER和SER型复位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三维重建各项分型检出内固定适宜率(85.00%)低于X片(96.67%),且PAB、PER和SER型内固定置入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CT三维重建能够更加敏锐的发现患者解剖结构和内固定置入物的细微差异,继而能够更早的发现畸形或者应力异常,对于术后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积极作用。另外,在复位质量和内固定质量评估中,X片和CT三维重建对PAB、PER和SER型复位质量和内固定质量评估具有明显差异,将此结果与术前评估对比结果相结合,表明CT三维重建在PAB、PER和SER型骨折的术前和术后评估中的优势明显优于X片。据朱培杨等人[8]的研究显示:术后CT三维重建对PAB、PER、SAB和SER型的解剖复位率分别为78.57%、84.21%、84.00%和72.42%,而X线分别为92.86%、94.74%、92.00%、89.66%;且术后CT三维重建对PAB、PER、SAB和SER型内固定质量率分别为92.86%、84.21%、100.00%和82.76%,而X线分别为100.00%、100.00%、96.00%和93.1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将CT三维重建技术用于诊断工作中,能够更为全面的反映出患者骨折状况,提高诊断准确率,该结果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在踝关节骨折患者的诊治过程中,相比于普通X片,CT三维重建技术在踝关节骨折术前分型、术后复位治疗和内固定置入质量评估等方面具有更佳的诊断效果,可立体、直观显示骨折特征,在选择更加完善、有效的治疗方案方面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汪俊伶,李明英.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踝关节骨折中的应用价值[J].四川医学,2013,34(8):1241-1243.

[2]  蒋兵权,张厚强,张伟,等.16层螺旋CT对跟骨骨折的临床价值[J].影像技术,2017,29(1):41-42.

[3]  林启明,劳国荣,汪建华.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踝关节骨折诊断和术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8):32-33.

[4]  龚晓峰,吕艳伟,王金辉,等.踝关节CT与踝关节骨折分型的相关性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49(2):281-285.

[5]  周玮,李建有,何剑,等.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踝关节骨折术前分型和术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5(12):2220-2224.

[6]  吴俊芳,于建斌,申彩红.胸部CT和X片在头胸复合伤中应用价值探析[J].临床研究,2017,25(10):173-174.

[7]  赵丹丹,刘玥,匡永才.CT图像后处理技术结合磁共振成像在老年踝关节骨折分型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1):154-156.

[8]  朱培杨,周玮,李建有.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踝关节骨折诊断和术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30):34-36.

(收稿日期:2019-03-24)

猜你喜欢

踝关节骨折治疗方案诊断效果
牙体牙髓病的症状及治疗方案研讨
经皮微创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探讨
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临床研究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肝脏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的效果分析
子宫内膜癌低场MRI影像学特点及临床应用研究
保守疗法与手术疗法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效果对比分析
胆道闭锁Kasai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研究
宫外孕并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治疗方案及护理要点分析
探究类风湿关节炎相关实验室指标的诊断性能评价
子宫内膜活检病理诊断对子宫异常出血的诊断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