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初中生“有感而发”的作文能力

2019-09-17戈新强

新课程·中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作文能力

戈新强

摘 要:教师一定要先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感”。培养学生善于捕捉生活中值得写的事物;培养学生善于捕捉事物对自己触发的情感;培养学生善于捕捉对事物所蕴含意义洞察的结果。同时,还要给出时间让学生及时写作,把自己的“所感”倾泻于笔端。

关键词:感触;抒发;作文能力

初中生的作文现状:“百篇一律。”最近批阅考场作文“其实并不难”时,发现很多学生写“道歉”“戒掉手机瘾”“学骑自行车”“学习类”等题材,觉得学生可写的内容太少了。

写考场作文时,也有同学面对作文题目,搜肠刮肚、绞尽脑汁,无从下笔的现状。即使成文,也表达不出当初的那种纯真的情感。

一、学生作文难的原因

1.学生缺少了一双“会观察”的眼

作文有困难的学生,他们的眼睛看事物不敏感,不善于发现积极的有意义的值得写的事物。他们不习惯去观察校园中的一花一草,不知道校园里树木的名称,也不去观察树叶的形状。他们不知道花儿什么时候开放,不知道花的形状及花香的浓淡。他们没有留意同学的着装、兴趣、爱好;他们不知道同学习惯说什么话,走路的样子;他们总结不出每位老师每堂课习惯用什么方式导入;他们不会观察校园的变化,总觉得,“一切都是一成不变的”。新一届同学进入校园,他们觉得“没有什么”特别的;换了一位新老师,他们也没有发现与原来的老师“有什么不一样”。时间在他们身边匆匆流过,他们没有发现春、夏、秋、冬的变化,一年与一年的不同。

2.学生缺少了一颗“会感受”的心

春来绿草萌芽,夏至绿树如伞,秋到桂花飘香,冬临白雪覆草。

四节不同,感受迥异。

试卷发下来,成绩优异的孩子心里的感受与成绩差的孩子能一样吗?

登上“校园文化艺术节”舞台的学生与台下的观众的感受也是有差别的。

班级在全校大会上被表扬与班级受到不点名的批评,学生获得的感受也会有差别。

“淫雨霏霏”与“春和景明”的情景触发的感情,应该是“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吧!

这些在校园中发生的事,都需要学生去感受,去领悟。可是,有一些学生的感官却不敏锐,却没有捕捉到当时的感受。

3.学生缺少了一个“会洞察”的脑

会观察,能感受,却不能写出事物本身所蕴藏的意义,致使文章显得单薄,表现不出深刻的主题。比如,我在辅导学生写《风信子》这篇文章时,问学生:“你能感悟到风信子所蕴含的道理吗?”学生说:“风信子在清水中能够绽开美丽的花朵,说明它向人们索取的少,给予人的多。表现了它奉献精神。”我启发学生说:“风信子用来绽开花朵的营养难道只是从清水中取得的吗?那球状茎中原来没有蓄积营养吗?”学生若有所悟。“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呢?他们年轻时饱读诗书,贮存营养,到了成年后,做出一番事业的人呢?”

万事万物都能给予人类启发,我们的学生缺乏洞察能力,所以写出来的作文平淡如白开水。

4.学生缺少一双“勤写作”的手

即使学生能够捕捉生活的可写的食物,对事物有所思考感悟,但是,要把写作的冲动诉诸笔端,还是要有一双勤于动笔的手。现实的状况是,学生的习作很多都是“奉命而为”。不到作文课上不写,不到考试时不写,不布置不写。等到要写的时候,又会出现“记不清楚”当时发生的事的尴尬局面。想写,也无从写起啦!

二、要让学生写出“鲜活”的“独特”的作文,就必须培养学生“有感而发”的能力

1.通过学校、班级开展的活动进行引导

学校的一些常规活动大概是要开展的。“升旗仪式”“运动会”“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几乎每个学校都会开展。我们学校还开展了“‘向上向善好少年表彰会”“消防演练”“入学教育”“徒步大蜀山”“植树”“动员会”“唱校歌”等活动。学校开展的每一项活动都有它的意义。几乎每个班级都要开展“班会课”“迎新联合会”“竞选班干部”等活动。如果老师能够在开展活动之前提醒学生认真观察,仔细聆听,并在活动结束后,给予写作上的指导,甚至写出“下水作文”,给予学生示范引导,让学生“言之有物”,仿写有路,这对学生的作文一定会有帮助。

2.利用突发事件对学生进行引导

在学校生活中,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比如,学生拾金不昧;家长冒雨来教室送雨具;课堂上有好的见解;课间因顽皮摔伤;因争夺食物发生摩擦等。

这些事情都会让学生有所感慨。若教师善于捕捉、引导,并舍得中断课堂教学,拿出课堂上的时间让学生来写,学生应该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下来。比如,有一次我在上课时,就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敲门为外孙子送雨具。老奶奶的身上已经被雨水打湿,头发还滴滴答答地往下滴水。这一幕立刻觸发了学生的感情。我引导那个学生说出了外婆平时对自己的关心。我让其他学生说说自己的长辈对自己的关心,并立刻以《关心》为题,让学生写作文。学生当堂作文。没有花很大功夫,他们就写出了一篇作文。批阅后,我感觉作文的内容更充实,感情更真挚啦!

3.利用课文触发情感对学生进行引导

在课文教学中,经常会有引起学生共鸣的课文,比如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故乡》;张之路的《羚羊木雕》等课文,都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老师分析完课文后,如果能够抓住触发学生情感的点去引导,让学生“有感而发”一定会写出一篇“情真意切”的好作文。比如,学了《背影》一课后,一定对“父爱”有所感触。即使有个别学生对“父爱”没有了印象,也可以把这种爱迁移到其他亲人身上。引导学生通过“背影”来写这位亲人,学生还是有感而发的。

总之,教师一定要先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感”。培养学生善于捕捉生活中值得写的事物;善于捕捉事物对自己触发的情感;善于捕捉对事物所蕴含意义洞察的结果。同时,还要给出时间让学生及时写作,把自己的“所感”倾泻于笔端。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对事物“有感而发”,及时成文的好习惯一旦形成,一定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猜你喜欢

作文能力
提高农村方言区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浅谈如何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
中学生学生作文能力的评价体系建构
溯源创新文,纯朴立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