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历史文化涵养家国情怀
2019-09-17丁云飞王伟民
丁云飞 王伟民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每个人生存生活与家国紧密相连,家国情怀已经积淀为中华民族深沉的心里底色。张扬家國情怀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价值取向和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1]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历史教育对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家国情怀在初中教育的紧迫感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伴随而来的就是物质追求和利己主义弥漫在中学生当中,学生普遍不闻不问窗外事,一心只把分数抓。由此,初中学生价值观出现畸形发展,在发展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一些问题甚至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发展的关键时期,正确的家国情怀教育有利于培养初中生的健全人格。初中学生的人格教育尤其应以家国情怀为重要的媒介,历史学科在这一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初中历史教学可以将以恢宏霸气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为先导,优秀历史人物为骨,中华民族家国情怀为魂,将学校教育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相融合,将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根植在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
二、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目标要求
1.从正确的历史观当中认识中国国情,形成对国家的认同和正确的国家观。
2.认识中国民族统一多民族的发展历程,形成民族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
3.了解中华优秀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价值所在,形成正确的文化观。
4.以积极进取昂扬奋发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
三、家国情怀在历史教学中的实施
初中时期的学生心理和生理变化比较迅速。一方面抽象的逻辑思维有了发展,但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的,在认识事物和考虑问题方面,还经常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来支持。另一方面,独立性和差别性已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不满足于老师和课本中的解释,有时提出相反的看法,最喜欢争论,很有主见。尤其是初一的学生,家国情怀尚未根植于内心,处在价值观念形成的初始阶段,对历史学习充满新鲜感,为历史教学和家国情怀的融合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契机。笔者将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课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初中历史教学家国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探讨。
1.在历史教学中感知挖掘“家国情怀”教学的知识切入点
导入新课:第一幕:盛世兴 繁荣隆盛之大唐
视频导入:展示一段介绍唐朝繁荣与开放的视频,并请同学回答唐朝在他们心中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讲述(略)
师小结:唐朝社会繁荣,开放。因此对周围的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总结概括:笔者的设计从视频资料中总结唐朝的时代特征,自由谈谈对唐朝的认识从而点题、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唐盛世繁荣的景象,引发初一学生对中华文明辉煌的共鸣。让学生感悟繁荣开放的唐朝是中华文明的缩影,从内心感觉到只有国家的强盛才能维护一家一户的发展,时代的发展铸就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进而形成家国情怀的雏形。
2.在历史教学中涵养家国情怀找准“家国情怀”教学的方法渗透点
讲授新课:第二幕:开放至 气度恢弘之大唐
第一篇章:遣唐使来华学文明
遣唐使是日本皇室派往唐朝的使节,他们往返于中日之间,是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跟着遣唐使一起来的还有日本僧人和留学生。
(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以理解遣唐使的含义,分析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次数、人数以及代表人物
遣唐使: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遣唐使来华目的:密切两国关系,学习两朝先进的经济文化
遣唐使来华次数:13次
遣唐使来华人数:最多一次500人
跟随遣唐使代表人物:空海 阿倍仲麻吕 吉备真备
(2)通过学案图片资料,启发学生思考并归纳遣唐使学习唐朝内容
日本遣唐使、留学生、僧人一批又一批地来到了唐朝,归国后,对日本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日本在佛教、文字、服饰、建筑、城市规划等方面吸收了唐朝的文化。
(3)出示历史史料,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渡海艰难,仍有源源不断日本人来到唐朝
史料:日本派遣遣唐使,财力负担很重。从任命使臣到出发,需准备两三年,包括造船,筹办礼品、衣粮、药物、薪俸、留学生和留学生在唐费用等等。采取南岛路和南路时,还不掌握季风规律,海上惊涛骇浪,随时会把船裂为两截。几乎往返途中总有船只遇难,只有一次来去平安。因此,遣唐使不仅出发前祷告神佛,航行中还祈祷佛教的观音、神道的住吉大神以至新罗神。
日本人一方面深感自己与唐朝文化上的差距,虚心向唐朝学习,希望能使本国富强。而另一方面,日本人能来到唐朝,也说明了当时唐朝在文化上的繁荣与开放!
第二篇章:鉴真六渡日本传播文化
鉴真是唐代著名高僧,曾克服重重困难6次东渡日本讲学,传播佛教文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重大历史贡献。
(1)设置历史短剧,使学生理解鉴真东渡日本原因以及作用
鉴真东渡日本第一个原因在于日本经过“大化改新”过后,迅速从奴隶制社会发展成为封建制社会,在宗教上十分重视佛教,但国内一直没有一个可传法受戒的高僧,而大唐佛教繁荣,无疑对日本具有很强大的吸引力。而第二个原因在于鉴真自己作为僧人,具有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的僧人精神。
鉴真到达日本后,不仅达到了传播佛法的目的,还给日本带去了唐朝先进的医学、建筑、雕塑等文化,为日本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指导学生深度认识鉴真,探讨鉴真价值
鉴真经历千辛万苦,六次东渡才到达日本,也的确对日本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那么鉴真东渡到底值不值呢?通过这一问题的探讨,引导同学们应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一个成熟、适当的看法。
(3)引导学生朗读郭沫若诗歌,体会鉴真精神
朗读《郭沫若咏鉴真诗》
鉴真盲目航东海,
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
唐风洋溢奈良城。
第三篇章:玄奘孤行天竺求取佛经
玄奘是《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唐僧西天取经,玄奘天竺取经;中国古代称印度半岛为天竺。
(1)组织学生迅速浏览课本,思考玄奘西行原因
佛教早在西汉时就由丝绸之路从天竺传到我国,但是玄奘在学习佛法过程中,对佛经卷本太少和译文错漏太多很不满意,决心去佛教发源地天竺取经。
(2)出示玄奘西行地图,组织学生填写西行地图,重走玄奘之路
参考地图册,将玄奘西行路线图填完整,并根据地图内容,思考玄奘可能遇到的困难。
(玄奘西行图见学案一)
(3)播放视频资料,指导学生理解玄奘西行艰难
引导学生观看讲述玄奘西行之路艰难的视频,体会玄奘西行的决心“宁可西行而死,绝不东归而生”。
(4)展示材料,指导学生认识玄奘贡献
材料一:19年后,玄奘回归大唐!在三十五年里,他主持翻译的经卷共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基本留存了大乘佛教的全部经卷。(翻译大量天竺佛经,促进中印佛学交流)
材料二:玄奘所写《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古代中亚、南亚历史的宝贵资料。日后印度战乱资料丢失,要重修印度古代史,必须借助《大唐西域记》参考比对。(为中亚、南亚历史文化信息保存作出了贡献)
(5)展示名人名言,使学生深刻理解玄奘
玄奘为追求心中对于佛法的追求,历经千险,最终来到天竺,19年后回国,贡献巨大!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2]
——鲁迅
3.在历史教学后反思中寻找“家国情怀”教学的情感升华点
总结新课:第三幕:精髓存 名垂史册之大唐
先简要对本节课内容作一小结。
(1)组织学生讨论玄奘、鉴真谁才是唐朝第一高僧
说任何一个僧人都有道理,鉴真、玄奘都有自己对于佛法的理想,都不畏艰险最终到达目的,他们都有资格成为唐朝第一高僧!
(2)指导学生完成人物填空,更加巩固所学
他,为了心中理想,渡过漫漫黄沙,西行 天竺 取经,最终创造传奇,他是 玄奘 。
他,接收友邦邀请,乘风破浪, 六次 东渡成功,成就一世伟业,他是 鉴真 。
它,既有为人类文化作贡献的能力,又有吸纳世界文化精华的魄力,它用自己的繁荣开放铸就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它是____繁荣大唐 。
(3)播放视频结束课堂,升华本课知识
由于唐朝的繁荣与开放,使得日本千里迢迢派遣遣唐使前来学习。
由于唐朝的繁荣与开放,产生出弘扬佛法、心怀天下,六次东渡日本的鉴真。
由于唐朝的繁荣与开放,诞生出虚怀若谷,不断学习的玄奘。他们所有人都用自己的努力书写一段辉煌的唐朝对外交流史,更用生命诠释着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人类精神!
只有伟大的中国才能产生如此伟大的翻译家!
——印度学者柏天乐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教学中,以鉴真和玄奘兩位大师为线索,将家国情怀展示得淋漓尽致。在两人的历史中,一位西行取经,一位东行传法,异于常人的决绝之心和舍身求法的博大精神,这正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真实写照。教学中呈现多种类型的史料,介绍不同人物对外文化交流的贡献,形成多元互证比较,认识“爱国”精神,感悟中华民族勇于开拓的精神,认识中华民族为世界文化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呈现鉴真玄奘的史实,让学生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爱国观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具有对家乡、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具有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大爱。能够以开放的心态,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初步具有世界意识等。这些历史人物是中学历史教学家国核心素养培养的精神载体。
四、家国情怀对中学历史课程教学的内在需求
家国强调一种归属的递推关系,更倾向于思想领域,是一种自家而国一脉相承的情感表达与人生理想。[3]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初中历史教师应重视家国情怀教育,通过历史教学让学生认识它、理解它、认同它。以历史教育为媒介,以家国情怀为纽带,从个人认同到家庭认同再到家乡认同上升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模糊期,历史教学必须发挥历史学科的人文作用,挖掘历史课程的传统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的基因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激活并根植、发扬。养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274).
[2]杨清虎.“家国情怀”的内涵与现代价值[J].兵团党校学报,2016(3).
注: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重点规划课题《互为师大课堂理念下中学历史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养途径研究》的成果,课题编号:2017-MS-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