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2019-09-17史光彩
史光彩
摘 要: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当期新课程教学的重点,其主要涵括对学生物理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专业知识水平的培养,以提高初中学生的物理應用水平。探究式教学能够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的方法认知事物本身的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对初中物理的应用能力。分析了探究式教学的内涵,探索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
关键词:物理;探究式教学;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新课程背景所要求的初中物理教学,需结合开放式的教学特征进行实践,针对初中物理理论的重点进行探索,以便加强学生对物理理论的理解,因此,教师需改进物理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构建宏观的物理知识点框架,帮助学生快速梳理初中物理理论的内容,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有积极的作用。
一、探究式教学内涵分析
探究式教学就是通过指定对应的教学设计和讨论,引导学生利用相应的理论进行探究与实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该模式的教学更提倡的是自主探究的效用,借助目标性的探究框架和探究内容,分析各类事物的综合性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智力水平和思维辨析能力水平[1]。
二、对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问题的分析
1.教学形式问题
由于教师并未充分理解探究式教学形式的操作细则和教学方法,仍采用宣讲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没有一定的思维、分析空间,会直接导致初中物理教学效率不高的情况发生。特别是一些较难理解问题的分析设置不科学,从而导致学生无法深入理解物理教学的实际意义,也会导致学生接受效率不高的情况发生。
2.学生参与度不高
由于物理知识理论较为抽象、深奥,可能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并未注重实验教学的目标效用,未将学生的生活实践与物理教学相结合,导致物理教学趋于表面化,且多存在学生被动接受的情况。
三、基于提高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效率的解决对策分析
1.确立核心教学目标
教师应对初中物理的知识点进行汇总,针对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进行目标细化,从而显著提升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需充分认知探究式教学的核心表现形式,选取适合学生接受的方法,从而提高物理教学的形式意义。从综合的角度来说,重视对初中物理理论进行汇总,采用合理的探究方法进行探索实践,引导学生在思考中认知不同理论的使用价值和使用方法,从而提高学生本人的物理能力[2]。
例如在沪教版《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教学中,教师则需要明确核心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各物体的发声规律,如人体的发声规律是通过声带、口腔及肺进行的。此时,学生发现在空气中、水中、钢铁中的声音传播的时间都是不同的。针对于此,教师需提出“为什么在不同介质声音的传播速度都是不同的?”学生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发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同时,学生通过对应的实践,发现敲打架子鼓过程中,鼓面上的纸片都是存在“振动”的情况。另外,教师需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声音的理解抒发出自己对声音传播的见解;通过反复的实验探究,学生初步认知了声音传播的基本特征。最后,教师可以提出“木星上声音能够传播吗?”此时要求学生借助多媒体设备模拟出木星的空间,借助多媒体设备自主探索木星是否能够发声。通过此流程的实验设计,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习的价值,也确立一定的学习目标,这对于实践核心教学目标有积极的作用。
2.重视实验探索
教师应认知物理实验的必要性,针对性地选取有效的物理实验,要求学生自主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实验探索。因此,教师需选取趣味性较高的物理实验,构建有效的实验空间,结合新时期的信息技术进行创新,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目标价值。同时,实验还应结合新时期的“互联网+”技术进行实践,制定信息化的实验设计,从而提高实验的导向意义。
例如沪教版《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视频观看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动滑轮、定滑轮等设备。此时,教师需引导学生利用信息化软件进行模拟实验的设计,确立一个总杆长为5cm的杠杆,要求学生在杠杆的一端施加一个固定的力,在另一端设计需要添加砝码的质量。学生通过实验设计,并科学地测算出需求的砝码质量和长杆长度。通过有效的实验探究,学生充分认知了杠杆原理的基本内容。另外,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模式分析杠杆在什么条件下能够满足“杠杆原理”,并针对这一操作进行探索与总结,从而提高学生对该理论的认知与理解。最后,教师应对这一实验进行讲解,要求学生系统地认知杠杆平衡条件的基本内容,方可全面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的物理教学中采用探究式物理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物理理论的理解能力,还全面提高了物理课堂的有效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辨析能力有积极的作用。同时,教师需创新物理教学方法,这为培养学生物理素养创造了良好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吕启松.初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的现状及优化策略[D].长春师范大学,2017.
[2]田风波.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现状及对策[J].新课程导学,2017(1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