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素养
2019-09-17陈时星
陈时星
摘 要:新课程标准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法治素养,这样既能够让学生更为深刻地掌握所学理论知识,也能够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做到由此及彼、学以致用。要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法治素养,教师需要改革教学模式与理念,结合学生真实的学习需求来设定教学方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所学知识。针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素养展开分析,望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法治素养;方法
在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部分教师还是习惯于采用“灌输式”“题海战术”模式来对待学生,导致课堂教学氛围较为枯燥,学生缺乏参与课堂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针对以上问题,教师需要重新调整教学方案与进度,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在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法治素养。首先,教师需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优秀的榜样,然后从授课方式、教学方法上转变,激发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使其将来能够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必要性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自己需要面对的社会义务,具备尊师敬长、文明友善、遵纪守法的良好道德品质;也能够意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敢于承担、善于创新;能够让学生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积极承担公民义务。其次,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能够让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学生能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与学习,遵守国家法律、制度,成为一个守法、遵守纪律的优秀公民。
二、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首先,在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过度重视理论知识传授”的问题,虽然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更加注重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但是部分教师依然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让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展开学习,根本无法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不能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其次,当前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过于僵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有着很大的联系,更为注重价值观、态度、情感,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忽略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活动化、生活化,无法正确处理三维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受到教学进度、课堂时间的限制,课堂教学过程仅仅局限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课堂教学氛围较为枯燥。最后,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的认知不深刻、不到位,因为在中考分数设定中,道德与法治所占据的分数比较低,相较于化学、物理等副科内容又简单了一点,导致很多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学科较为轻视,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抵触、厌学心理,甚至还会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复习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内容,这样既无法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也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法治素养。除此之外,还有社会环境因素,初中道德与法治属于一门育人功能非常强的学科,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的价值观、人格、品德的培养。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缺乏一定的思辨能力,如果接触到一些负能量事件,很容易影响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教师要重点注意以上教学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法治素养,丰富道德与法治课堂内容,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方法
(一)结合社会热点展开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比较多,教师如果还是采用“理论灌输式”模式来开展教学,不仅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法治素养,还会诱发学生的厌学心理,所以教师需要结合社会热点展开教学,把教学内容与社会热点素材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够让教学内容围绕社会,让教学材料更加具备较强的时代气息、更具代表性。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只有与真实的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才能够让教学内容更为生动、形象,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接受。比如,在讲解“公平正义的价值”过程中,在讲到“公平”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选择相应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社会素材,以此来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在中美贸易战中,中兴通讯受到的迫害等;在新劳动合同法中,正式工和临时工同薪同工等。同时教师要将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划分小组,为每一个小组分配一个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去探讨这个现象公平吗?能够产生何种影响?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给予指导,把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结合社会热点展开教学,能够引发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法治意识,学会正当使用公民的权利,同时也不会做有损公民利益的事情。
(二)重視法治教学内容拓展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把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知识内,而是要重视法治教学内容的拓展,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法治意识。比如,教师可以定期为学生讲解一些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让学生更为详细地了解公民具备哪些责任和权利,能够利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具备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拥有遵纪守法的生活习惯。同时,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去寻找真实生活中的生活体验,让教学内容和真实生活体验能够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走入生活、走入家庭。比如,在讲解“爱在家人间”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分享爱的传递、爱的收获、爱的天平、爱的行动、爱的分享,同时提出相应的问题:“在爱的天平中可以添加何种砝码?”让学生由之前的感性认知升华为理性认知。
(三)激发学生的公民意识
要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法治素养,首先,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公民意识,让学生拥有正确的社会价值定位,了解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对等关系,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对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也提出重视公民意识教育,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把“做负责任的公民”作为核心内容,强调提升学生的公民责任担当能力与意识,由此可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公民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在讲解“美好集体有我在”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入自治、共建等公共生活素材,让学生多多接触法律层面的义务和权利,把公民意识和学生的个人品德结合在一起。同时,教师还需要重视法治教育,在教学内容中强化、渗透法治教育。比如,在讲解“走进法治天地”“孝亲敬长”的时候,教师可以提供相应的法律知识链接,让学生不仅关注法律知识,还要增强学生对于法治生活的体验,改变以往僵硬的“教与学”关系,更加注重让学生树立法律信仰,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推动者与参与者。
(四)创设法治化生活情境
初中道德与法治属于一门生活性非常强的学科,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最终也会回归到实际生活中去,所以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法治化生活情境,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更为透彻地理解所学道德与法治知识,同时也能够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有所感悟,升华学生的情感,激发初中生的法治意识,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公民。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来选择一些和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知识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激发学生的法治素养。同时,教师需要多多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增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比如,在讲解“生命的思考”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一些关于抗震救灾英雄人物的视频,让学生充分体会、感悟生命的力量,对生命产生敬畏,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五)注重开展社会实践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教师不要把教学局限于课堂之内,而要注重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法治素养。比如,教师可以布置一些需要学生去探索、实践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去探究生活中需要遵循的相关秩序,其中包含了公共场所秩序、文化认同等,让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文化认同感,在生活、学习中能够自觉遵守一切公共秩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更为深刻地理解所学道德与法治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更为深刻地掌握课本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法治意识,教师需要设定好法院的庭审,让模拟法庭活动能够顺利实施下去,实行全程监控,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有所提升,总结、归纳所学道德与法治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参与一些志愿者活动,利用网络平台来对周边的公共事物提出一些实质性的建议,让学生具备较强的公众参与意识、法治素养。
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師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法治素养,让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国公民,拥有正确的情感价值观,能够全身心投入道德与法治学习中去,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葛道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西部素质教育,2018,4(16):39.
[2]孙邑.创设思辨情境 培养思辨能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实践探索[J].内蒙古教育,2018(18):21-22.
[3]秦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华夏教师,2018(27):41.
[4]沈捷.探究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J]. 名师在线,2018(36):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