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习作实现真实生命表达

2019-09-17刘道存

读写算 2019年15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刘道存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习作的生成是学生——生命主体意义建构的成果,是学生对生活的个体表达。”仔细分析这句话,它最终的指向是达成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而有创意的表达是以能够自由表达为基本的自由方可产生创意。那么如何有效实现学生习作焕发生命活力呢?

关键词 学生习作;核心素养;生命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15-0196-02

习作的生成是学生——生命主体意义建构的成果,是学生对生活的个体表达。在习作教学中,教师通过引领学生热爱生命、感悟生活,自主表达真实的生命,记录真实的生活,从而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增强学生真实生命表达的能力。近两年,我们基于核心素养,积极探索小学生真实生命表达的途径。

一、让学生走进生活,打开真实生命表达的大门

(一)架设教材与生活的桥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编者经过精心挑选出来的,文章大多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部编版教材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课《找春天》,老师可以带着孩子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寻找春天。在真实的大自然中感受春天。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小手触摸,再用心去感受,从而获取真实的写作素材,只有累积足够的素材才能激发写的可能。

(二)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我们利用学校开展的研学旅行、学雷锋、普通话推广周等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加丰富了学生的习作内容。利用这些活动,激发他们想要表达的欲望。

(三)参与家务劳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去除在校时间,孩子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家里。老师通过家长学校进行家庭教育培训,让我们的学生——他们的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孩子们尽可能多与生活接触,多与家庭成员交往,让孩子们在生活中获取更多的真实生命体验。

二、让学生学会发现,积累真实生命表达的素材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而学生对身边的习作素材熟视无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而培养孩子学会发现的能力,不断积累真实生命表达的素材。

(一)发现自我成长的快樂,体会生命的珍贵。每个学生每天都在做着自己必须完成的学业,做着自己想做的游戏,也可能迫于无赖做着自己不想做的家务事。每一件事都是孩子们生命成长的经历,让他们真实的记录下这些事,可以引发学生对成长的思考,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口语交际《自我介绍》,其实就是发现自我的过程。如何让别人一下子就记住你,你的身上有没有独特的地方,这些事实上都是发现自我的过程。于是,“我是班级小行长”,“我是家务小能手”等交际佳作屡屡出现。真正实现“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口”的目的。

(二)发现大自然的神奇,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小学生对大自然中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四季轮回,风霜雨露,花草果木,鱼虫虾鸟,日月星辰等等,这些都是学生习作的素材。老师只有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了解大自然的现象,认识大自然的美丽,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才能生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我抓住暴风雨来临前这一突发情况,引导学生观察,收到较好的效果。“我坐在教室里,天突然暗了下来。操场上,狂风大作,树开始摇晃。树叶从树上挣脱下来,在像舞台的操场上翩翩起舞……”,“早晨,太阳公公出来工作了,可是,我一到学校,就不见他的踪影。突然,天空蒙上一层黑布,就像回到了晚上。这时,狂风大作,树都弯下了腰……”,“‘呼呼‘呼呼。狂风呼啸,一会儿就下起了暴风雨!小树在风雨中挣扎,树叶在空中飞舞,天空转眼间从黄色变成黑灰色,仿佛要压下来似的,旗杆左右摇晃,仿佛要倒下来似的。……”

(三)发现社会生活中的优劣,培养社会责任感。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问题也同样存在。老师应当引导学生对当下的社会现象有正确的认识,从小培养正确的社会责任感。比如,让学生观察家乡的桥,记录桥的变化,感受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又如,现在各校实施营养餐,但一段时间以后,剩饭剩菜现象特别严重,针对这一问题,让学生调查剩饭剩菜的原因,如何改变和杜绝这些现象的发生?从他们的表达中老师就能看出学生对这些现象的认识程度,再加以引导,就会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而摈弃了假大空的无效说教。孩子们在写作时之所以无物,可能就是缺少发现。有了发现,学生才能情动而词发,才能表达自己的所看、所做、所思。这样,不但能够帮助孩子更好的积累写作素材,更与学生的品德培养紧密联系起来,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加强读写衔接,习得真实生命表达的方法

通过两年多的课题实验,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与文本真真切切对话,寻觅阅读与表达的最佳契合点,设计有效的语文课堂习作内容,让学生对文本进行精读,品词品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为习作作好铺垫。

(一)挖掘文本,把握时机,在真实的情感产生处自然表达。在阅读教学中有机渗透习作教学活动,准确把握习作练习的时机,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写”出语文课的精彩。

1.意犹未尽时练笔。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抓住孩子的这一天性,在他们意犹未尽处适时设计习作练习,会激起他们的创作欲望,再及时予以热情鼓励,真诚赏识,学生就会大胆地进行创造,生成无限的精彩。教学《小摄影师》这一课时,在理解文本的最后环节,设计辩论小男孩会不会再来?在辩论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语言的条理性更加清晰。再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见解,倾诉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

2.发人深思处练笔。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之后,产生了新的思想认识、获得了新的情感体验,有表达的欲望时,老师适时地选择一个习作的话题,让学生融入文本的角色之中,将个性化的解读感悟流淌笔尖,在生长言语的同时也积蓄了精神生命的源流。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在结束时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激荡着什么样的情感?借着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想对狼牙山五壮士说些什么,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以表达自己的崇敬之情。

3.补白探究中练笔。课文中往往留有好多的“空白”之处,给孩子提供了驰骋想象的无限空间,老师可以以这些“空白”为切入口,将它作为读写拓展训练点。在《风筝》一课教学中,我们设计了让学生写一写“向磨坊那边跑过去后可能会发生的情况”这一环节。“此时的孩子们怀着最后一丝希望,能不能找到风筝?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抓住文中的这一留白处,引导学生想象孩子们当时的语言、动作,展开延伸性小练笔。

(二)读写有机结合,消解写的难点。阅读和写作的要素关联特别紧密。比如统编版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阅读要素是“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而习作要素则是“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因此,在阅读时教师积极创设语境,相机进行“写”的训练。

1.立足文本——迁移式仿写。正确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加强由读到写的迁移,让学生由不会写,到通过对语言范式的模仿、借鉴,把文本的表达方式转化为自己会运用的表达技能。从文本中领悟规律,掌握写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引导学生从典型句式、写作顺序和写作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仿写。

2.改变角度——多形式练写。同一题材,换一换表现手法,进行合理的创造性表述,可以改变体裁练写,改变人称练写。

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让学生不仅敢于真实生命的表达,而且能准确、简练、优美表达真实的生命。使我们能够通过习作看到一个个真实的“人”。

三、采用多样习作形式,激发学生真实生命表达的兴趣

(一)让信息时代的原住民用好信息技术助力“真实生命表达”。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现在的小学生从一出生就已经被先进的电子传媒产品包围着,他们使用手机、平板和电脑的熟练程度一点也不逊色于爸爸妈妈。于是,我们利用自媒体助力作文教学。通过建立班级微信群、QQ群,发布亲身经历的事情,表达对某种现象的看法,以及对国内国外大事的见解。

(二)设立“多彩贝壳”记录簿,让习作成为生活的需要。班级是学生一天学习、生活的“主战场”,这里承载了他们太多的喜、怒、哀、乐。桩桩件件将来都将成为甜蜜的回忆。但是,每学期正规的习作教学篇数只有八篇,如何给学生更多的练笔机会,我们设立班级“多彩贝壳”记录簿,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记录班级生活,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研学旅行、校园读书节、六一文艺汇演、网上祭英灵、学雷锋活动、运动会、五分钟劳动岗等等都成了学生尽情挥洒文字的资源。作文已成了生活的需要,不再是受老师和家长逼迫完成的一项作业。

(三)创建校级刊物,让学生发表作品,体验成功的快乐。学生的习作热情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让学生的精神不断得到满足才能让他们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我们通过创建校级刊物,刊登学生的优秀作品来激发学生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在这里内容不限、体裁不限、长短不限,只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作品都能刊载。再加上老师真诚的评价,引领学生既在语言运用能力上得到发展,而且在品德发展方面得到进步。

学生虽然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想,但都是亲身经历的事情,说起来“眉飞色舞”,写起来“得心应手”。学生的习作能力不断增强,真实生命表达的兴趣得到巩固。

四、创新真实生命表达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生命成长

2011版《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语文教师要改变当前学生的消极作文状态,就必须做一个引导者、辅佐者,通过改变评价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观察、思考、构思、表达,让习作成为激发学生思想火花的平台,促进学生生命成长。

1.构建模式,多元评价,发挥学生的主体评价作用。传统的习作教学,评价主体是教师。教师主要对学生已成形的习作进行评定。评价的目的主要在于甄别学生的成绩。学生作为被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现在,我们建立“真实生命表达五步评价共同体”的评价模式。即:自评(创意陈述)——友评(亮点搜索)——组评(智慧比拼)——家评(父母知心)——师评(点石成金)。把人的发展作为习作评价的价值取向。在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评价的实践探索中,做到了評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全程参与评价。在评价形式上,力求新颖、多样,使学生参与评价不觉得枯燥。

2.档案袋评价,在评价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家长、同伴的评价在到位,孩子们的二次修改却难尽如人意。怎么才能让孩子养成修改习作的好习惯呢?我们利用假期让家长和孩子一起亲子编辑属于孩子们自己的成长作品集。具体做法是:学生把五步评价后的习作进行二次修改整理,再把这些习作打印装订成册,并给自己的作品集取一个漂亮的名字,设计一张能体现自己个性的封面,完成自己的作品集。这样等于把自己一学年的习作装进了一个档案袋。孩子们又经历了一次“再创作”的过程。同时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孩子感受父母的亲情帮扶,更促进了家庭教育的良性循环。

习作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写好一篇篇习作,而且要让他们在学习表达的同时,在思维、精神和人格方面得到自我丰富和发展。所以,我们要在进行说、写训练的过程中,十分注意引导学生品尝生活,感悟人生,净化心灵,完善人格,把学习作和学做人和谐地统一起来,让学生在习作中实现真实生命表达,最终通过习作教学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基金项目:本文为合肥市规划课题“核心素养下真实生命表达的小学习作途径研究”(项目编号HJG17009)阶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浅谈小学生习作指导[N].瞿芹.汉中日报.2011-06-22(003).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