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主体设计“学案”,发展核心素养
2019-09-17李春艳
李春艳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发展促使教师在初中教学活动中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重视,教师在备课教学时要能够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规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将学生真正获得数学知识作为教学的关注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情出发,在精心备课过程中以“学案”设计引发学生学习需求,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能力,真正将授课知识内化于心。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案设计;核心素养
不同于传统的“教案”设计,基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学案”设计是新课改理念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体现,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在初中数学的有效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视角下对学案进行合理的设计,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前提下激活学生的认知经验,在落实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促进学生素养的养成。
一、运用预习学案,激活学生认知经验
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发展,心智逐渐成熟,在学习掌握新的数学知识过程中,对自我知识系统的认知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过去传统的教案设计思路,充分挖掘学生数学学习的主体能动性,在彰显学案设计内涵的过程中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针对性地思考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比如,在教学“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一课时,我没有坚持传统的填空形式让学生在引导中实现教学目标,这种形式是基于教师预设的问题将学生限制在知识框架中实现的。在学案预习的设计中,我设计了如下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前完成:(1)我们学过的二次函数都有哪些形式?(2)这些函数的图象顶点坐标和对称轴你能直接说出来吗?(3)如何能直接看出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和对称轴呢?这样,在问题的提出中不断激活学生的已有认知,在认知冲突中让学生积极猜想,为学生留出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空间。
二、运用课堂学案,落实学生学习目标
顾名思义,教学目标能有效引领教师教学,而学习目标则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探寻的方向和目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能拓展教师的教学思路,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有效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有了前进方向。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标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制定出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力的学习目标。
比如,在学习“整式的加减”中“合并同类项”这一知识点时,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设定学习目标时,在“学习主体、学习情境、学习活动和学习要求”这样的原则要求中设定了过程性和执行力度较强的目标:首先,观察多项式,学生通过讨论是否有项合并建立起“同类项”概念。其次,在多种变式练习的过程中掌握规范的解题步骤,能识别同类项并进行简单的计算和问题解决。最后,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中探究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感知数学分类的思想,在交流中开拓数学思维能力,掌握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这样,让学生在明确目标路径的前提下开展学习活动,在具体可行的学习任务引导下实现有效学习。
三、运用学案引导,促进学生实践探究
如果说分析学生既有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目标是引导学生开展数学学习的起点和重点,那么必然离不开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路径”规划,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学案设计中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呈现出来,让学生在学法引导中开展实践探究,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完善学生综合素养。
比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一课时,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及归纳整合提升的学习过程中形成深刻的数学知识感知能力。首先,在课堂上,我先根据导学案的系统框架,请学生举手自荐复述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知识,其他学生做相应的补充。由此,引导学生在明晰题意的基础上列方程,这时,利用多媒体呈现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给出的式子是一元一次方程吗?有什么不同?说一说它们的特点,总结出相关定义。随后,在课堂中出示练习题目,让学生在自主完成题目后与小组成员讨论交流,总结探究出相应的概念及特征。在习题巩固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归类。这样,能为学生学习后面的配方法、因式分解等数学知识奠定基础,有利于给学生渗透相关的数学转化思想。
综上所述,学案的有效设计运用是体现新课程改革标准倡導思想和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在实际的初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案设计及运用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还为学生构建了自主探究的有效平台。利用学案进行数学学习,不仅能够充分展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的全过程,还能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在丰富学生数学探究经验的过程中不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虞盈盈.核心素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培养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7):99.
[2]刘光蓉.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教学优化[J].中国校外教育,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