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2019-09-17陈萍萍
陈萍萍
摘 要 随着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数学课堂也迎来了一场巨大的变革。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如何把素养落实到学生之上?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脚点还是在课堂。因此,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是培养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笔者从三个方面阐述“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这一论题。
关键词 核心素养;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16-0099-01
随着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数学课堂也进入了核心素养的时代。那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要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呢?核心素养的落脚点还是在课堂之上。
“课程、课堂、评价的确是学生发展所必需的数学核心素养养成的主渠道。”课堂作为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如何落实呢?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是落实数学素养培养的关键。教师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学生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培养。
一、以学为本,构建高效学习小组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数学课堂的主人,高效课堂要以学为本,从构建高效数学学习小组做起。“以学为本”中的“学”不是单单指学生,而是指课堂里的所有学习者,包括教师也是一个学习者的角色。
高效的学习小组是高效课堂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数学学习小组的理念已经深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但在学习小组的构建却困难重重,最后不少数学学习小组形同虚设。因此,构建高效的学习小组对高效课堂意义重大。
(一)高效学习小组的构建
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总原则,进行高效学习小组的组建。组员的构成从全班学生数学水平、智力水平、性别、爱好等科学地进行分组。同时还遵循两人同质结对、异质帮扶的原则即AA、BB、CC、DD组成六人学习小组,同质结对而AA、BB作为CC、DD的小老师进行异质帮扶。小组合作学习、帮扶学习共同进行。
(二)高效学习小组的管理与评价
高效学习小组构建自我管理体系,并进行形成性和激励性评价。为了能让数学学习小组高效地运行,小组要有一个管理团队,而不是由一个小组长管理。建立行政管理小组、数学科学长、数学研究小组,学生自己管理小组的运行,通过各组及各成员之间的互相监督。数学小组的评价要打破唯数学成绩的标准,把数学课堂表现、数学作业完成情况、数学学习过程、小组中的表现等等这些过程性、形成性评价纳入评价体系中。
同时,激励性评价是高效小组最主要的评价方式之一。数学学习小组要高效,对学生进行不断地激励是关键因素。数学学习小组每周一评价,每周一奖励。再按照《班级数学学习小组评价方案》,评出小组周冠军、亚军、季军,月冠军、亚军、季军,学期冠军、亚军、季军。高效数学学习小组的建设要靠激励时时给学生打“鸡血”。
二、以问题为引领,构建数学高效课堂
“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必须凭借数学化过程,其核心环节在于,从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加以分析和解决。”问题是数学课堂的核心,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用数学问题解决生活问题。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之一就是数学问题设计。
(一)问题设计注重层次性
“能关注学生的差异,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数学问题设计要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出发,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如等腰三角形问题设计:①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沿折痕对折,你有什么发现?②根据你的发现,你能得出什么结论?③结合你剪出的图形,写出所得结论的已知、求证,并尝试证明。④请用数学符号语言表述你的结论。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层次的问题,各得其所。
(二)问题设计注重趣味性
数学的问题设计也要注重趣味性。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设计问题,这样可以增加问题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问题设计让学生对数学持續关注、喜爱。
(三)问题设计注重开放性
数学思维能力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问题设计的开放性,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以活动为主,构建数学高效课堂
让学生在数学课上“动”起来是数学高效课堂的重要标志之一。数学高效课堂要以活动为主。如,等腰三角形问题设置两个活动。活动一:折一折,剪一剪(按要求折剪等腰三角形);活动二:折一折剪得的△ABC有哪些重合的线段、重合的角?(猜想、论证等边对等角)。“动”包括个人“动”、小组“动”起来。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习得数学知识,活动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它是构建数学高效课堂法宝之一。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需要回归高效课堂。构建高效课堂要从“以学为本、以问题为引领、以活动为主”等方面入手,切实把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孔凡哲,史宁中.中国学生发展的数学核心素养概念界定及养成途径[J].教育科学研究,2017(6):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