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区域特色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学与用

2019-09-17郑惠坤

读写算 2019年15期
关键词:体验引导区域

郑惠坤

摘 要 在新课程的改革背景下,课程上需要授课者探索、创新、实践,进行适当的调整、补充、建构,让课堂教学符合自己的生情、学情、乡情。

关键词 区域;特色;文化;课堂;体验;引导

中图分类号:D814.1,A,D616,7,G424.21,TN9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15-0118-02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与生活、实践联系紧密,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教材呈现的活动形式多样多变,但是编写者在编写的过程中难免受到地域、文化、习俗等诸多因素的限制,难以形成一套都能全盘接受的课程。因此,在一些课程上需要授课者探索、创新、实践,进行适当的调整、补充、建构,让课程因地制宜符合自己的生情、学情、乡情。本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略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生活”笔者的教学经验。

一、区域特色文化在课堂上喜闻乐见的呈现

鉴于低年级学生对“家乡”的概念模糊混乱,在教学第十三课《我爱家乡的山和水》时,我的设计理念建立在两个“家乡”上。一个是现在生活的地方,一个是爷爷奶奶生活过的地方,活动时可以选择其一来进行。活动步骤如下:1.先分组(按乡所辖区域),播放背景音乐《我心中的东狮山》。2.播放范例。PPt出示儿歌、山水、鸟语、花香等。3.交流手抄报。(活动前期的准备功课)。4.家乡小故事演讲。5.家乡名片设计。引导:如果你是一名导游将如何介绍家乡。6.名片展示。学生自行讲解,因篇幅关系举例二张,作品(一)家乡:高峰村。风景:小东山。当地特产:(1)高山茶。(2)太子参。(3)夏萝卜。广告语:拾杜鹃花海,瞰福安一城。作品(二)家乡:溪坪街。风景:东狮山、草场、老街。当地特色:老街、牛肉丸、布袋戏、剪纸等。广告语:养生福地,长寿溪坪。7.名片评价。整个活动让学生通过不同渠道,去发现家乡的美,由扶到放,由示范到引导,引领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对话、活动,让他们在认知上有更深的体验,激发学生对这片生活的地方的热爱,将爱家乡之情化作爱家乡之行。

二、区域特色文化在课堂上丰富多彩的挖掘

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不是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在第十四课《家乡物产养育我》时,我提前告诉学生们,大胆地随父母去调查、寻访、购买、参观,进而整理再回到课堂分享、展示。上课时,我设置了两个模拟展廳,一号展厅是食物类,二号展厅非食物类。学生们的展品经过筛选陈列在展会上,而陈列品的主人站在展台后面扮成推销员,我和一些学生则扮成游人,参观展览。一号展厅上本地的特产太子参饮料、茶叶蛋、扁肉、牛肉丸等,也有萝卜、豆腐、面条、花生、玉米等包罗万象。二号展厅太子参、茶叶、剪纸、紫沙壸等充满地域特色的东西。通过一问一答,一品一尝,教室里处处欢声笑语。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说过:“教师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牢牢粘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起航,引导他们追求生活的真谛,奋然前行。”最后的活动是评选最佳美食和最美特产,牛肉丸和太子参分别上榜。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凸显了学科的活动性特征,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打开了体验的大门;又培养了学生们对家乡的情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而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家乡物产的养育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物产的热爱。

三、区域特色文化在课堂上生动活泼的构建

《课程标准》“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中第7点明确指出:“尊重社会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在第十五课《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我让学生们在课前搜集资料——家乡人。上课伊始,我让学生先说家乡的历史名人,如黄柏乡游朴、楮坪乡郑宗远,城郊乡陈桷,双城镇袁天禄……这时,我故意说:“你们知道这些人,知道他们的事迹吗?”一位学生大方地站起来说:“我来自游朴的故乡,我知道很多他小时候勤学的故事。”然后他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两个小故事,大家听得咂咂称舌。“我姓郑,郑宗远也姓郑,我们是同村人。”一位女生站起来说道。“我知道他是位慈善家,我老家有他的雕像……”我适时地小结引导,游朴的勤奋好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郑宗远乐于助人,他们都是他们那个时代的楷模,那我们这个时代本地的榜样有谁呢?“我知道,交警‘百事通吴锦新。”一名小男孩说道。我问他:“你知道他的故事被编入打竹板唱腔里吗?”“知道,我打一个。”恰好这名学生学过竹板,加上其他同学善意的起哄,他打着竹板唱着,另一个同学模仿校门口交警叔叔维持交通的样子,他们的表演博得满堂彩。最后,我引导学生从名人走向家乡的普通人,如邻居、校门口的保安、帮自己打过针的护士……在一个个老百姓的故事中,丰富了学生们对家乡人的了解,感受家乡人的友善,激发对家乡人劳动的理解和尊重,让学生从小学会互相关心。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堂课,从历史名人到现代名人再到普通人,既有讲述又有表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且不受囿于教材,这是一次较为成功的课例。

四、区域特色文化在课堂上美美与共的体验

针对低年级学生对认知事物较表面、直观的特点,在教学《家乡新变化》时,我分成四个步骤:1、晒一晒。晒调查结果(预习作业,在家长的陪伴下完成调查表。)

家乡新变化

以前  现在   我的感受

基础建设

衣食住行

文明程度

2.说一说。学生先在组内分享,推荐优秀调查表全班交流分享。3.画一画。在素描纸上画下自己心中家乡的样子。本环节旨在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悦纳与对未来家乡的向往。4.描一描。师:家乡的变化、进步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到骄傲,习近平主席说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个中国梦,不知道大家的中国梦是什么?

生:好好学习,建设家乡。

生:考上大学,当个警察除暴安良。

......

此环节应注意个体差异,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不同地方的人在性格特征等方面的特别之处。低年级的课程应当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

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不仅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或教育的手段,其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行为规范在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如何在这一学科上创新并带动学生认识自我、相信自我、提高自我,并让学科教学与区域特色文化紧密的相容、相牵、相进,让两者的融合让学生在德智体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珍视学生在童年时代生活的价值,尊重其权利,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体验引导区域
分割区域
擦桌子
区域发展篇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