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性评价”评课方式的实践

2019-09-17杨业梅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听课评课

【摘要】本文以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倔强的小红军》的教学为例,论述教师运用“经典性评价”评课方式在小学语文听评课教研活动中的具体做法,从而解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只重视“教”,不重视“评”,缺乏评课的方法和理论的问题。

【关键词】经典性评价 听课 评课 《倔强的小红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6A-0107-02

有效的听评课能为课堂研究、教育教学研究提供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并成为其最有效的起点。听课与评课是教师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己教育教学方式的最佳方法,也是学校开展教研活动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可以说,评课关系到教育教学大方向的问题、教的水平问题、学的水平问题、课堂上和课堂后的延伸问题、常规管理的系统优化问题,乃至一个学校或一个区域的教育教学质量问题等。因此,学会听评课应该成为广大教师必备的一种能力。

虽然这些年来我国有许多的教育教学专家、学者以及中小学教师,对听课评课的现状、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也在不断总结听评课的方法、策略,以及探讨听评课的目的、意义等,可是,听评课的具体开展情况并不乐观。如评课的时候不是出现“沉默是金”,就是领导、骨干教师“一言堂”,或者是无价值的“蜻蜓点水”,又或者是“一片赞扬声”。听评课并没有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根据多年开展听评课教研活动的实践,笔者认为导致教师听评课能力低下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教师认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才是重要的,“评”是可有可无的,因此,许多教师没有评课的习惯,也不喜欢听别人评课。二是教师没有掌握评课的方法和缺乏评课理论的引领。在课堂观察结束后,教师无法用理论支撑自己要进行评课的内容,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一、“经典性评价”评课方式

“经典性评价”评课方式是MS-EEPO评价方式操作系统中的一种基本的评价方式。它包括“三性”“三动”六个指标:1.知识性: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何时何地、谁。2.个性:有的学生学得快、有的学得慢;有的善于听、有的善于看、有的善于讲、有的善于想、有的善于做;有的善于动、有的善于静。3.创造性:思维向度、功能转换度、功能转化度。4.互动性: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5.主动性:主动积极、主动权、主体性。6.能动性:兴趣、动机、效应(二八效应)。

经典性评价主要从带有目标性的知识性、个性、创造性和带有方法性质的互动、主动、能动两方面进行评价,这样,就把个性、创造性和知识性有机整合起来。一般来说,一堂课如果达到1-2个指标,就可以认定为一般,达到了3个指标可以认定为较好,达到4个指标就可以认定为好,达到5-6个指标可认定为优秀等级。

二、案例片段的评课实践

(一)教学片段1:初步感知故事大意

师:你们真厉害!下面,请同学们看一幅课文的插图。(课件出示插图,师指着插图)你们知道这是谁吗?

生(全体):小红军。

师:这又是谁?

生(全体):陈赓。

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的是他们之间的什么故事。

师:谁来说一说课文讲了他们之间的什么故事?

生1:课文讲的是小红军和陈赓掉队了的故事。

师:小红军和陈赓掉队了,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哪个同学可以把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讲得具体些?

生2:课文讲的是小红军和陈赓掉队了,陈赓想帮助小红军,让他骑马、要和他一起走、给干粮他吃,可是小红军为了不拖累陈赓,巧妙地拒绝了陈赓的帮助,最后小红军牺牲在草地上的故事。

师:这位同学讲得真具体,掌声送给他!

【评析】上述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围绕该教师的教学做如下大致评价——知识性:故事大意。个性:没有具体体现。创造性:学生的创造性有所激发,具体表现为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逐步将故事大意讲得更为具体,说出了别人没能说出的内容,即为创造。主动性:教师能下放主动权,让学生独立思考课文的故事大意。主动权下放成功,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互动性:主要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欠缺。能动性:无体现。

(二)教学片段2:小红军的外貌描写

师:小红军长什么样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划出课文中描写小红军外貌的句子。划好的同学请用“ok”的手势表示。

(生示意)

师:老师发现你划得很快,请你把你划的句子读出来。

生1:那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

师:你找得真准!也找到的同学请示意。

(生举手示意)

师:你们真厉害!好,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

师:这句话写了小红军外貌的什么特点呢?请你们思考一下。请你来说。

生2: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

师:他的衣着有什么特点呢?

生3: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

师:他有多大呀?

生4:十一二岁。

师:小红军的脸为什么是黄黄的?

生5:他很饿,没有吃的。

师:对了,小红军没有东西吃,营养不良,脸就黄黄的。他的脚怎么又青又红呢?

生6:他穿的是破草鞋。

师:是的,小红军穿的破草鞋不能保暖,脚就被冻得又青又红。你们真会理解!一个这么小的孩子,他既要挨饿,又要挨冻。从这,你体会到长征怎样呀?

生7:艰苦!

【评析】上述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围绕该教师的教学做如下大致评价——知识性:体会人物外貌描写。教师将教学重点聚焦在“人物外貌分析”上,让学生从人物的外貌逐步感受到长征的艰苦。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对人物外貌描写的作用就能体会得更加真切、更加深刻,明白不能为了写外貌而写外貌。个性:教师关注了善于说的学生,给予了学生更多“说”的机会,实现了语文课让学生表达的目的。创造性:能从人物的外貌描写读懂背后要表达的意思。主动性:下放主动权不明显,学生是跟着教师的思维一步一步学习的。互动性:师生互动居多。能动性:无体现。

(三)教学片段3:补白心理活动

师:假如把小红军的心理活动写进去,他的形象会更具體、生动。就让我们帮助作者补充小红军的心理活动,把小红军的崇高形象描绘得更加栩栩如生。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小练笔,选择一道题补写小红军的心理活动。

1.小鬼心里想:          ,于是,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2.小鬼心里想:       ,于是,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呀,那就比一比吧。”他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赛跑的姿势。

3.小鬼心里想:      ,于是,他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的比你的还多呢。”

师:好,请第一组的同学写第1题的心理活动,第二组的同学写第2题的心理活动,第三、四组的同学写第3题的心理活动。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写的心理活动读给大家听?(师伸出左手请第一组的一名同学:“好,请你先把你写的心理活动读出来,然后再看大屏幕,把‘于是后面的句子读出来。”)

生1:这老同志脸这么瘦,胡子这么长,他肯定也很疲惫了,他更需要骑马。再说了,他的马也那么瘦弱,那匹马不驼人走路都很吃力了,我还是让那匹马省出一些力气来驼老同志,让老同志快点追上队伍吧。于是,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师:你真会猜想!(师伸出左手请第二组的一名同学:“请你来读一读你写的。”)

生2:这老同志命令我骑马,我也不能骑他的马,因为我已经累得走不动了,我快不行了。如果我骑了他的马,只会拖累他,万一我把他拖垮了,谁来带领我们的队伍走出草地呢?我们的长征要取得胜利是离不开这样的老同志的。我要装出个体力很强的样子,让他不要我骑马。于是,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呀,那就比一比吧。”他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赛跑的姿势。

师:你也很会想象!(师伸出左手请第三组的一名同学:“请你来读一读你写的。”)

生3:要走出这片草地还有很长的路,还需要很多粮食来充饥。老同志的粮食非常少了,他自己都舍不得吃,我又怎么能吃他的呢?如果我吃了他的粮食,老同志就会有可能饿死在这片草地上。这位革命前辈把困难留给自己,把生的机会让给别人的精神真令人敬佩,值得赞扬。我也要学习他那崇高的革命精神,决不拖累他,我还得找借口拒绝他的好意。于是,他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的比你的还多呢。”

师:你的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真强!

师:同学们的想象都很丰富,都能把小红军的心理活动描绘得栩栩如生,看来小红军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意拖累别人的光辉形象已经深深地印在了大家的脑海里。生活在幸福社会里的我们,要向他学习,做一个不怕困难、为别人着想、关爱他人的人。

【评析】上述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围绕该教师的教学做如下大致评价——知识性:结合情境,补白小红军的心理活动,借助心理活动更进一步理解文本。个性:每个学生补充的心理活动各有不同,这取决于学生对文本独特的理解。个性在这个环节得到充分体现。创造性:学生都能结合情境,补白合适的心理活动,而且内容非常丰富,创造性被大大激发。主动性:教师能下放学习的主动权,没有限制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自由补白,使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发散思维得到了很好的扩张和训练。互动性:如果能组织学生先进行生生互动,交流所补白的内容,再进行修改,学生得到的信息量会更大,对文本的理解也会更进一步。能动性:无体现。

评课是总结课堂教学得失、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项重要教研活动。“经典性评价”的评课方式是一个融知识性、个性、创造性,互动、主动、能动性为一体的结构性评价,它能够对教育教学做出方向性的引领,而且是第一个将“知识”与“方法”相融合的评价方式。运用这种评课方式进行评价,可以让教师明白自己的不足并及时弥补,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作者简介:杨业梅(1988— ),女,汉族,广西玉林人,小学二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文学学士学位,2011年9月至2013年2月,在南宁市良庆区南晓镇中心小学任教,2013年3月至2013年8月,在玉林市玉州区东环小学任教,2013年9月至今在玉林市玉州区仁厚镇中心小学任教,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听课评课
评课如何做到“高、新、深”
浅析小学高年级数学学习
如何提高学生高中语文课堂听课的能力
《高中函数的概念》教后反思
“追问式评价”评析
移动版教学督导听课评价系统建设初探
在听课中受益,感悟教之魂
基于学生视角的语文评课研究
基于能力提高的学生化学学习习惯培养研究
谈评课的“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