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建设的“现代性”诉求与实现

2019-09-17姜汉荣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专业建设现代性供给侧改革

【摘 要】随着我国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应主动加强专业建设,提升职业教育的“现代性”内涵,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而要实现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现代性”,人们要主动把握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现代性”诉求的现实背景,主动适应产业发展环境,对接区域产业动向,加强专业基础能力,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现代性”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专业建设;“现代性”;供给侧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44-0061-04

【作者简介】姜汉荣,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南通,226300)校长,正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

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现代性”诉求不仅是实现职业教育、职业学校内部的“现代性”,还需要更多地对接行业、产业、企业的人才需求,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正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要“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此,本文将从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视阈,以江苏南通地区人才需求为例,阐明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现代性”诉求的缘起以及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现代性”实现的行动策略与路径。

一、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现代性”诉求的缘起

(一)区域产业发展升级的现实

区域产业发展升级是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现代性”诉求的缘起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江苏南通地区依托原有产业基础,不断培育新兴产业,狠抓产业结构转型,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历史性跨越。一方面,新兴产业异军突起。根据《南通市“十二五”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规划》等文件精神,南通地区把海洋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装备、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目前,七大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20%,为南通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另一方面,传统产业华丽升级。南通的船舶制造、装备制造等产業具备良好基础,装备制造产业占规模工业比重高达40%,基础优势有力支撑了企业从船舶修造到海洋工程、从机械制造到智能装备的成功升级。但是与世界先进制造业相比,南通地区的制造产业无论是管理机制、技术创新能力还是企业规模、竞争实力都还有着不小的差距,如区域制造企业规模相对偏小,设计和制造技术能力普遍不强,自主开发能力尚且不足,产品结构不尽合理等。因此,职业学校人才培养需要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态势。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突出“现代性”内涵,必须主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与技术技能人才,牢牢把握职业教育服务发展的根本宗旨。

(二)区域人才供给矛盾的特点

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区域内行业、产业、企业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供给提出新的要求,如工作岗位的智能化趋势对装备制造业复合型人才需求旺盛:随着数字化研发设计管理工具的普及,装备制造产业趋向智能化,这就要求装备制造专业毕业生应具备适应工业4.0的基本素质,掌握CAD、CAM、CAE、CAPP、MES、ERP等工具的使用技能。同时人才需求在产业转型时期呈现出新的特点,一部分岗位正在消失,而新的岗位又提出了更高的技术与素养要求。人才需求呈现出鲜明的产业群链特征,这既是区域经济社会生产力水平与产业产能提高的重要标志,也对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人才培养与使用的结构性失衡,需要职业教育主动对接与创新。据统计,目前我国在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等方面的人才需求约为20万,并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而职业院校需要及时判断与主动应对,加快相关专业的设置与人才培养,形成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素质与人才规模。

二、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现代性”实现的行动策略

(一)适应产业发展环境

一是适应国家产业政策。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国家产业政策不断进行调适,引领产业发展,因而给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带来新课题、新任务。例如《中国制造2025》规划了我国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路径,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必然趋势,这为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发展、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二是适应区域产业布局。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引下,区域产业发展形势变化快,如江苏南通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受益于上海及苏南先进制造业的溢出效应,装备制造业起步较早,其智能化发展具备优势。同时,江苏南通也明确将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作为新时期重点产业,区域职业院校要促进智能制造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

三是适应专业人才需求。某一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一定的人才需求,而生产岗位上不可替代的专业技术技能要求给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面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企业生产设备的改造升级、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管理必然对职业教育人才的数量、规格、质量提出新的要求。

(二)对接区域产业动向

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源自专业与产业的紧密结合。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是不断提高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水平,给区域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因此,职业教育的专业与产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专业建设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另一方面,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背景下,产业发展必然引领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如果脱离地方产业发展实际,进行“闭门造车”式的专业建设,必然造成职业教育的资源浪费。

职业院校专业建设需要本地产业、行业和企业的支持。在智能制造产业中,行业应该提供产业发展资讯,通过企业数据支持,向社会和职业院校发布人才需求报告,帮助职业院校统筹规划专业建设发展目标。职业院校要主动对接区域内智能制造企业,引领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完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定期邀请职业教育专家、行业企业专家、职业院校管理者等人员进行专业论证,商议专业发展规划。职业院校通过对接区域产业,提高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吻合度,牢固树立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宗旨,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加强专业基础能力

首先,加强设施设备的升级改造。由于职业院校装备制造专业实习实训和设施设备投入相对较大,如果重新购置数字化、智能化程度更高的实习实训设施设备,必然受到投入经费的制约。因此,职业院校应主要针对学校师生参与设施设备改造,有助于师生学习掌握新技术、新技能。

其次,加强专业课程开发。职业院校专业课程的开发以设施设备、基地实习实训条件为先导,及时引入行业企业的质量标准、工艺要求、技术水平,主动开发“学用一体”“知行合一”的专业课程,适应“做中学、做中教”,实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内容适应职业院校或生产企业的设施设备条件。所以,课程开发者首先要了解智能制造专业设施设备的性能、生产功用等,开发对应的专业课程内容。

最后,加强师资队伍培养。为适应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职业院校要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模式培养师资队伍。现代制造专业的教师不能完全依赖“引进来”,职业院校要主动加强对教师的培养。职业院校要通过组织教师参与主导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设施设备的改造以及生产技术的创新,促进教师主动掌握现代制造技术;通过选拔中青年教师进企业岗位学习锻炼、进高校培训进修,促进教师掌握现代制造业技术技能、行业发展趋势。

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现代性”实现的行动路径

(一)融合典型产业文化,引领专业特色发展

职业院校应主动挖掘产业文化的深厚底蕴,传承地域的、历史的、人文的产业文化,自觉涵养专业文化,实现专业建设特色发展。如以张謇为代表的实业派,在南通民族工业、学校教育等多个领域创造了多个近代历史上的“中国第一”,南通成为“近代中国第一城”。区域内职业院校要挖掘南通特有的传统产业文化底蕴,把优秀的产业文化融入专业建设,内化为专业精神,引领专业建设的现代化发展。

职业院校立足区域装备制造的产业文化,促进智能制造专业建设,关键要做好:加强职业院校与产业、行业的联系,充分利用好产业资源,挖掘具有教育价值的产业资源,促进资源共享;加强职业院校的产业文化建设,投资建设校内产业博物馆、主题公园、职业体验馆等场馆设施,增强学生的产业感知;加强产业文化的核心内涵提炼,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专业精神,引领师生价值追求。

(二)把握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专业群链拓展

区域的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专业建设,要主动把握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度”。一是智能制造专业的建设规模,逐步实现人才规模需求数量与之吻合;二是智能制造专业的建设速度,逐步实现人才培养进度与之吻合。

智能制造专业建设中专业群(专门化方向)的建设与发展,要主动对接区域智能制造产业群链的发展变化。如重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统筹区域专业建设,分工协作重点办好机电技术应用、工业机器人、物联网等专业。职业院校一般选择某一重点专业加强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区域职业教育办学的集约化、群链化。

(三)依托产教深度融合,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随着我国推行“中国制造2025”战略,产业融合速度加快,智能制造产业应大有作为。产品的研发与远程定制、数字化生产过程的控制、360度产品质量的检测,物联网的销售及服务等,早已不再是原有专业分类能够应对的。如原机电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传统装备制造产业生产,但在智能制造企业里,学生不仅要掌握建筑装饰工程中运用到的美学知识与技能,而且在生产线智能控制中需要掌握更高深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加快融合,为职业院校专业课程建设带来新任务、新要求。

职业院校应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协调指导下,围绕重点建设的专业仔细调研分析智能制造企业岗位能力,描述职业发展、专业发展、岗位发展的学生核心素养,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紧扣未来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的知识、技能与方法结构,通过“基础模块”+“拓展模块”的学习内容安排,解决好产业融合对于既有专业课程重构的诉求。

(四)打造专业实训基地,深化“产学研赛训”

实训基地设施设备的配套及其与专业学习所需的匹配度,以及實训基地的使用效率等,都是“现代化”的重要指针。在没有大量资金投入、购置全新设备的前提下,人们要主动思考如何发挥原有实训基地的效能,加强智能制造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

职业院校应坚持以“产学研赛训”一体为目标,充分发挥专业实训基地生产、学习、研发、竞赛和训练的多种功能,常态化组织学生开展专业成长的实践活动。在实训基地改造过程中,职业院校可以组织学生学习研修,让其参与到原基地改造、升级过程中来。通过教师引领,学生了解设施设备升级的原理、机器的构造变化、生产的控制原理等,提高自身技能水平。

(五)重视现代学徒制试点,变革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能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装备制造产业向智能化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要同步关注学生的“转型升级”。装备制造产业处于低端生产阶段时,人们只要重复简单机械的劳动即可谋得一个岗位。而随着生产力发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员工的工作个性化特征越来越明显。许多工作任务的完成需要人的创造性劳动,职业创新需求明显。现代制造专业需要加快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教师和师傅的共同指导,一方面让学生有“想法”,注重产品的创新研发,形成对专业和职业发展的更高追求;另一方面要有“做法”,指导学生掌握先进的专业技术,运用于智能化生产;还要引导学生有“说法”,逐步精通专业理论,对“想法”“做法”进行理论溯源。通过实施现代学徒制,潜移默化地启迪学生的“想法”,在现场指导中传授其工作技艺,推进职场活动中人的“现代性”发展。

猜你喜欢

专业建设现代性供给侧改革
谈李少君诗歌的“另类现代性”
重构现代性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
现代性:未完成的和不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