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切诊概述※

2019-09-16王常海1朱晓晓2帆1任慧霞1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6期
关键词:灵枢经脉素问

王常海1朱晓晓2* 司 帆1 任慧霞1

[1 河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仲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2 河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8]

切是接触、靠近、按压之意。切诊是医生用手对就诊者的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从而了解健康状态、诊察病情的方法。切诊作为中医四诊之一,在获取健康与疾病相关信息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古人有“切而知之谓之巧”之说。切诊主要包括脉诊和按诊两个部分。

1 切诊的起源和发展

切诊是中医最古老的诊察方法之一。切诊的起源与发展,与经络学说密切相关。《灵枢·刺节真邪》[1]149曰:“凡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灵枢·经水》[1]44曰:“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通过循经切按、查察异常,可以了解健康状态、诊察病情。由于经络“内联于脏腑,外络于肢节”,为气血运行之通道,气血随经脉循行遍布周身,外充皮肤,内濡脏腑,无处不在,故切按局部,可知全身脏腑之虚实、气血之盛衰,在外可审而验之,在内可扪而得之。因此,除了循经切按,《黄帝内经》中还记载了尺肤按诊、手足按诊等方法。《素问·脉要精微论》有尺肤候全身脏腑组织的论述,《灵枢·论疾诊尺》[1]144又曰:“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素问·厥论》有诊手足以候病形。因此,在《黄帝内经》中,切诊中之按诊的内容和方法非常丰富。张仲景在临证时很重视按诊,尤其重视探究腹证,使腹诊的证和治合为一体,形成诊疗体系。如《伤寒论》曰:“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又如《伤寒论》[3]曰:“心下痞,按之濡,其脉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后世医家对按诊也有诸多论述,《类经》[4]曰:“脏腑在内,经络在外,脏腑为里,经络为表……故可按之以察周身之病。”李杲[5]通过触手心手背来辨外感和内伤。俞根初[6]设立按胸腹专篇,详尽记载了内痈、肝痈、虫病及虚里等按诊方法。按诊经过不断充实和发展,成为独具特色而又简便易行的诊病方法,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成为切诊的组成部分之一。

在循经切按以诊病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经脉循行处浅表动脉的异常搏动,可以来候气血之虚实、脏腑之盛衰、全身之病情。《灵枢·经脉》有“十二经诊法”,各取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中一处部位较为表浅、易于观察的动脉,以候经脉之气。《素问·三部九候论》则诊察上、中、下三部有关的动脉,以判断病情,使得脉诊逐渐从循经诊病中脱离出来。因此,脉诊和按诊实为同出一源。《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脉者血之府也。”《素问·五藏别论》[2]23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独取寸口”经《难经》首倡、《脉诊》确立,成为后世主要的诊脉部位。历代医家不断完善脉诊理论,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使脉诊逐渐趋于成熟,成为切诊的主要内容。

2 切诊的原理和意义

中医认为,病变有浅深之别,有发于局部与全身之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全身的病变可反映于相应的局部,局部的病变也可影响至全身,故切按局部的异常变化,既可诊断局部相应具体疾病,也有助于了解整体的病变。

2.1 五脏六腑、四肢九窍通过经络联属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内属于脏腑,外藏于肢节”,将人体内外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内行支脉,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及躯干前、后、侧三部的外行支脉,奇经八脉是具有特殊分布和作用的经脉。此外,经脉的外部筋肉受经络支配分为十二经筋,皮部按经络分布分为十二皮部。

经络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感应传导;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

当人体患病时,经络又是病邪传递的途径,外邪侵入人体,首先导致经络之气失调,进而内传脏腑;反之,如果脏腑发生病变时,同样也可循经络反映于体表,在体表经络循行的部位,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麻木、疼痛,对冷热等刺激的敏感度异常,肿块、结节或皮肤色泽改变等。《素问·刺腰痛论》[2]81曰“循之累累然”、《素问·骨空论》[2]112曰“坚痛如筋者”,均是通过切诊发现局部结节之病变。《灵枢·邪客》[1]138曰:“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拘挛也。”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血聚汇、转输的部位,特定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更为密切。《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灵枢·背俞》[1]107曰:“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如肺经的原穴太渊和其背俞穴肺俞出现压痛等反应,提示肺经有病;肝经原穴太冲和其背俞穴肝俞出现不适,可知病邪在肝;按压肾经原穴太溪和背俞穴肾俞,指下有虚浮空软之感,表明肾经虚弱。《灵枢·经脉》论述了十二经脉病变时体表反应和全身状况,如“大肠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1]32等。这样,通过切按查察体表部位之异常反应,便可辨别病变所在的经络、脏腑及病性之寒热虚实。

2.2 体表局部的脏腑分候 见微知著是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之一,中医认为,局部的变化常可反应整体的状况。以尺肤部为例,诊尺肤可候全身脏腑组织的病变情况。《素问·脉要精微论》[2]32曰:“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见图1。

图1 尺肤分候脏腑组织图

其他如耳、手掌、鱼际等部也可分候脏腑,故有耳诊、手诊、鱼际诊等诊法,说明内脏病变在体表变化方面有一定的规律。

2.3 气血津液随经络循行输布于周身 《灵枢·本藏》[1]96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卫气行》[1]153曰:“卫气之在于身也,上下往来不以期。”《素问·逆调论》[2]68指出:“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寒凝血脉或阳气不足,则肌肤凉而喜温;热邪窜络或阴虚内热,则肌肤温热喜凉。气血津液充足,则肌肤滑润;若气血不足或津液亏虚,则肌肤枯涩;瘀血内阻、新血不生,则肌肤甲错。气血津液凝聚不散,还可形成积、聚、痰核等肿块。此外,诊虚里还可候宗气之强弱、疾病之虚实、预后之吉凶。

众所周知,切诊中脉诊是中医最重要的诊察手段之一,脉为血府,贯通周身,五脏六腑的气血都要通过血脉周流全身,当机体受到内外因素刺激时,必然会影响到气血的周流,随之脉搏发生相应的变化,医生可以通过了解脉位的深浅,脉搏的快慢、强弱(有力无力)、节律(齐否),以及脉的形态(大小)及流利度、紧张度等不同表现而测知脏腑、气血的盛衰和邪正消长的情况以及病的表里、虚实、寒热。脉诊可以识别疾病的病位和病性,推测疾病的病因和病证,判断疾病的进退和预后。

3 切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切诊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进行切按,体验切按部位的寒热虚实及脉搏搏动情况,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切诊依靠医者手指的灵敏触觉加以体验而识别,因此,学习切论既要熟悉有关的基本知识,又要掌握切诊的基本技能,反复训练,仔细体会,才能逐步识别各种病理现象,并有效地运用于临床。

3.1 切诊的环境 检查患者前要注意诊室的光线、室温和环境的安静与否。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医生应事先修剪指甲,避免按诊时刺激患者。天冷检查患者时医生要事先把手暖和。要准备好脉枕与诊断床的被褥、被单、低枕等。有条件时一对一的诊察方式更有利于患者的放松,有利于获得更加准确的生理病理信息。

3.2 患者的体位 切诊体位根据检查的目的和部位不同,采取不同的体位。

一般患者应取坐位或仰卧位或侧卧位。患者取坐位时,医生应面对患者而坐或站立进行。诊脉时多取坐位,皮肤、手足、腧穴的按诊时可用左手稍扶病体,右手触摸按压某一局部。

按胸腹部时,患者须采取仰卧位,头垫低枕,全身放松,两手臂自然放在躯干两侧,两腿自然伸直,医生站在患者右侧,用右手或双手对患者胸腹某些部位进行切按。在切按患者腹内肿块或腹肌紧张度时,可让患者屈起双膝,使腹肌松弛或做深呼吸,以便于切按。

3.3 切诊的手法 脉诊时有选指、布指、运指等,按诊主要有触、摸、按、叩四法。

3.4 切诊注意事项 (1)诊脉前,医生必须让患者在较为安静的环境中休息片刻,以减少各种因素的干扰,这样诊察到的信息才更符合原本的生理或病理状态。诊室应尽可能保持安静。(2)操作必须细致、精确、规范、全面而有重点。操作手法要轻巧柔和,避免突然暴力或冷手按诊。(3)检查时依次暴露各被检部位,力求系统、全面,但要避免反复翻动患者。综合检查的顺序一般是先触摸,后按压,由轻而重,由浅入深,从健康部位开始,逐渐移向病变区域,先远后近,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地进行。应注意左、右的对比。(4)注意争取患者的主动配合,使患者能准确地反映病位的感觉。要边检查边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及表情变化,以了解病痛所在的准确部位及程度。对精神紧张或有痛苦者要给以安慰和解释。亦可边按诊检查,边与患者交谈,转移其注意力而减少腹肌紧张,以便顺利完成检查。

4 结语

切诊为中医重要诊法之一,包含有丰富的内容。然而,现有教材[7]在这一部分内容中缺乏对切诊的概述,其中的脉诊和按诊有内容上割裂之不足。《实用中医诊断学》[8]虽增加了切诊概述,但在理论阐释上尚不够完整,缺乏对切诊原理和意义的论述,与望、闻、问等其他诊法相比,体系上明显不足,使得切诊内容虽多,不仅包括脉诊和按诊,尚有耳诊、人中诊等特色诊法,但因缺乏理论上的一致性而难以自成体系。本文通过对《黄帝内经》相关篇章内容的整理,并参考历代医家著述,整理了切诊的起源和发展,指出切诊中脉诊和按诊实为同出一源,发前人所未发,并为尺肤诊、人中诊等特色诊法的挖掘提供了理论依据。文章从机体整体与部分之关系、体表局部脏腑分候和气血津液随经络循行之规律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切诊的原理和意义,使切诊在理论上自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诸法可相互参照。本文可作为相关教材编写的有益参考。

猜你喜欢

灵枢经脉素问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从出土经脉类文献看手三阳脉的循行与证候演变❋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采采卷耳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
谈“经脉”等词的英译
《内经》足六经理论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