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学对于中国画的应用研究
2019-09-11李培红
摘要:欧文·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的方法论一直被用于西方的再现性艺术,但以此理论用于中国艺术研究尚且偏少,伴随着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人们应该增加不同文化体下的文化交流,借鉴西方理论研究中国的艺术作品。陈洪绶是中国明末清初人物画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他的人物画大多是经过夸张变形,追求特殊表现力的形式。本文尝试将图像学的理论用于研究陈洪绶的人物画中,使西方理论在中国画中得以实践。
关键词:图像学 陈洪绶 人物画 《归去来辞图》
潘诺夫斯基注重探讨艺术作品的内容,主题意义以及艺术家创作时的历史背景,并就此进行一场跨学科的文化探索。中国画具有深远的意境,“气韵生动”是中国的绘画思想精髓。中西方文化固然存在差异,但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将图像学的方法论用于解释中国画创作,将西方理论本土化的实践应是一项具有价值的研究。图像学理论有三个阶段:一是“前图像志”阶段,是对作品母题的把握;二是进入“图像志分析”阶段,即解释画面的主题、人文背景和蕴含的寓意,但不通过自己的直观经验加以揣测;第三个阶段则是画面所表现的主题的象征价值,是作者赋予作品情感的升华,这一阶段称之为“图像学解释”。本文将运用这三个步骤尝试解释明末著名人物画画家陈洪绶的艺术作品《归去来辞图》。
一、前图像志描述
《归去来辞图》全卷共分为十一段,每段各有一题。每一题均将画中人物动作神情展示出来,主人公脸上清奇宁静,毫无纤尘;在林中饮酒的老者瘦骨嶙峋,仿佛遗世修行的老道;仕女形象清丽脱俗,仿佛置身于仙境……画中人物形象情状各异而性情独抒,气息古朴。对画面中出现的人物情节,予以客观的辨认,对于作品想要传达的信息,以及作品背后的历史原因、个人情感需要运用“图像志分析”去探索作品背后的“故事”。
二、图像志分析
为了分析图画,就必须了解创作此艺术作品作者的背景,走入陈洪绶所处年代,用文化知识去破解图像。陈洪绶一生命运多舛,年少时在绘画方面就表现出极高的天赋,但却怀才不遇。一生的坎坷经历造就了他奇怪、近似疯狂的性格,将生活中的悲愤、失落、欢喜、痛苦、压抑等五味杂陈的情感在画中宣泄。
《归去来辞图》是陈洪绶的晚年精品,是为数十年老友周亮工所画,以所绘陶渊明的事迹暗喻对朋友变节的不满。陈洪绶绘以长卷讽喻老友不应做清朝官吏,面对亡国之痛,应像陶公一样归隐田园。画中描绘陶渊明亲自种林,漉酒,宁愿乞讨也不接受别人的赠予。此画虽然为讽刺周亮工,借陶渊明形象规劝,但实为陈洪绶的处世之道。运用“图像志分析”去挖掘作品背后的主题。这件作品画家寄托什么思想?对于世界抱有怎样的态度?将图像分析进入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解释”这一层次。
三、图像学解释
观陈洪绶以陶渊明的形象自喻,画中虽见采菊时的悠然自得,但宽大的衣袍下掩饰着悲酸的悠然,在图中紧闭的双目里哪还有舒适惬意?看陈洪绶的画,常常使人感到一种既欣悦又悲苦的复杂情绪。身处乱世之中,一个不肯苟且的文人画家,手无缚鸡之力,唯有遁入空门才能远离乱世的繁杂。一个孤独流浪的文人墨客即使面对青灯古佛,又怎能压抑内心的愤懑抑郁之情,唯有挥洒笔墨,借前人的生活場景聊以眼前的状态与心情,实属无奈之举。其内心越是纠结,画面却越加别具一格,具有清奇脱俗的艺术效果。怡然自得的脸庞上仿佛能看见两行热泪,空有抱负却无处施展,无奈面对亡国之恨。陈洪绶融入作品中的感情,代表了明朝末期大多数文人的思想情感,他们只能拿起画笔来抒发内心的抑郁牢骚。从对陈洪绶作品具体的解读,转向理解其中的普遍性的含义。由个别升华到一般,文人的愤世嫉俗与无可奈何,是这个时代赋予的情感。
四、结语
中国画在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理论中的实践,使中国画与西方理论融会贯通。许多西方学者在谈论图像学时,认为其有局限性,当然,潘诺夫斯基的理论并不是所有的画作都适用,许多西方艺术作品更加适用于沃尔夫林的风格学解释。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研究应是“人文背景的重塑”,它试图带观者回到创作者的环境。中华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源远流长,强大的文化背景支持着中国画的创作,运用图像学的理论与方法去解释中国画,更有利于透过作品发掘中国的文化。
参考文献:
[1][美]欧文·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题[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
[2]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著.陈洪绶研究[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
[3]王璜生.陈洪绶[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
[4]葛焕标,骆焉名,楼长君.陈洪绶[M].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5.
[5]迟庆国,易东升,编著.艺苑掇英——名家名作陈洪绶[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13.
[6]邱振亮.中国美术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7]陆伟文.陈洪绶[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李培红,女,河南大学美术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画)(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