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绶传记解读
2020-09-02张洁
张洁
摘 要:研究陈洪绶的文章颇多,大部分是关于他生平事迹、人物画、版画创作、绘画思想、师友交游、绘画风格等方面的研究。前辈们在研究时,会引用陈洪绶某一篇传记中的片段作为论据,来陈述自己的观点。并未发现有专门将陈洪绶的传记相结合的阐述。本文将孟远、毛奇龄、朱彝尊三人所撰写的三个版本的传记内容相结合进行解读,分析三篇传记中所涉及的陈洪绶相关事迹,归纳陈洪绶的性格特点。
关键词:陈洪绶传记 陈洪绶性格
明末清初画家陈洪绶,现存的个人传记主要是孟远撰写的《陈洪绶传》、毛奇龄撰写的《陈老莲别传》和朱彝尊撰写的《陈洪绶传》三篇,其余现存传记内容大多出自这三篇。孟远篇,篇幅最长,所述事迹最多,陈洪绶形象高大饱满。毛奇龄篇,写了陈洪绶好酒色,人物鲜活。朱彝尊篇,篇幅短,点出前两篇未提及的事迹,丰富了史料。三篇各有特色,综合可表现出陈洪绶以下四点性格特征。
一、年少聪颖
朱彝尊的《陈洪绶传》中开篇有这样的描述,“年四岁”?譹?訛、“画汉前将军关侯像,长十尺余”?譺?訛、“翁见侯相,惊下拜,遂以室奉侯”?譻?訛,陈洪绶四岁时,在未来岳父家中读书。岳父家里粉刷墙壁,墙壁未干,但岳父有事,带来一个小童子,告诫小童子说,不可让人弄脏了墙壁。陈洪绶跟小童子说:“你不去吃早饭吗?”小童子就离开了。年小的陈洪绶因身高不够,搬来桌椅板凳,在墙上画关公像。童子回来看见墙壁上的画像,害怕地嚎啕大哭,岳父听见哭声走来,看见墙壁上逼真的关公像,以为菩萨显灵,惊得跪下祭拜,并且把这间屋子专门用来供奉关公像。?譼?訛这幅关公像高十余尺,十尺是三点三米左右,一般四岁儿童在一米左右。常人四岁尚不能灵活用笔,握笔力道还不稳健,陈洪绶四岁就能绘制是自己身高三倍之余的画像并且画的逼真,实在是天赋异禀。此外周亮工写的《读画录》中,关于陈洪绶的叙述有这样一句,“章候画得之于性,非积习所能致”?譽?訛。意思是陈洪绶画画好是天生的本性,并不是不断地学习能达到的,强调了陈洪绶在绘画方面的天分。
另外孟远的《陈洪绶传》中说陈洪绶“生而颖异,于书无所不读,总角时即有志当世务,思以吾力普济群生。”?譾?訛出生便有所不同,广读群书,幼年就有志向,希望凭借自己的能力造福百姓。所作的诗词,清新脱俗,不屑堆文砌词。练习的书法也是把诸位书法家的精妙之处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年幼有志向,努力读书,期望以后出仕能完成自己的志向。可以说陈洪绶是有理想并且勤奋刻苦,尽力实践的行动派。另外周亮工的《读画录》中有一句“人但讶其怪诞,不知其笔笔皆有来历”?譿?訛,说明陈洪绶在练习书法绘画时并不完全是靠自己的天分,后天仍然付出努力,“笔笔”皆是模仿古人作品得来的,“怪诞”在于他把这些“笔笔”用自己的方式组合起来。
还有毛奇龄的《陈老莲别传》中说陈洪绶“数岁,见李公麟画孔门弟子勒本,能指其误处。14岁,悬其画市中,立致金钱。”?讀?訛几岁的时候,看到李公麟画的《孔子弟子像图卷》勾画的版本,能指出错误之处。可见陈洪绶曾多次临摹《孔子弟子像图卷》,才能对原版画作如此熟悉。14岁的时候,把作品挂在市集中卖,立马就能卖出去。无名之画再好,售出也需要时间。可见在年少时,陈洪绶已经小有名气,作品在当时就很受欢迎。
二、轻财重义
除了绘画天赋在年少时表现出来,陈洪绶少时的品行也吸引文人才子与他争相结交。孟远撰写的传记中有两段文字着重体现了陈洪绶不为金钱折腰的品性。第一段是“以区区赀财产业耳”?讁?訛、“乃悉让所有”?輥?輮?訛,讲的是陈洪绶九岁时,父亲去世,家里的财产都是他的兄长洪绪在管理。兄长怕陈洪绶分走家中的财产,用尽心思筹谋,加害陈洪绶,经常挥舞拳头把他暴打一顿。不知缘由时,陈洪绶对兄长更加谨慎、恭敬。后来知道兄长是因为家产才伤害自己,认为男儿当自立,万一祖父并没有家产留下来,还有什么可争的呢。他不忍心让他的兄长因为这点财产,担上对弟弟不友爱的名声,就把所有家产让给哥哥。?輥?輯?訛
第二段是“强委三百金以周之”?輥?輰?訛、“乃列其乡里平昔交友之穷困者,计其缓急,以为厚薄,瞬息散遗尽”?輥?輱?訛说的是明末清初的官员李际期,当时任督学使者,也就是派往各省督导教育行政及主持考试的人。他当时知道陈洪绶家中穷苦贫困,强塞了三百金供陈洪绶周转。当时陈洪绶已经剃了头发出家为僧,他说道:“我已经是僧人,那就没有家了,作为一个僧人,还为了利益和士大夫来往,实在不该如此。你向来知道我的为人,怎么还这样做呢?”之后就罗列了乡间平时与自己来往的贫困朋友,按用钱的着急程度和所需数目做了分配,很快就把三百金分完了?輥?輲?訛。这与毛奇龄撰写的传记中的一句“人所致金钱,随手尽”?輥?輳?訛相互呼应。
三、忠君爱民
在明末清初社会动荡的那个年代,许多文人都接受大清任命的官职,陈洪绶忠君爱民,不愿接受任命与这些贰臣为伍。孟远撰写的传记中就有提到,“逋臣马士英,以醺帛玉耸,卑礼求一见,闭门拒之”?輥?輴?訛说的是明末大臣馬士英,有幸遇到陈洪绶时,带上丰厚的礼物,恭敬守礼的想要见上一面,陈洪绶闭门不出,直接回绝。文中用“逋臣”形容马士英,“逋臣”的意思是逃亡之臣,马士英虽然是逃亡之臣,但在当时也是有身份地位的,他恭敬的礼遇陈洪绶,陈洪绶闭门回绝,说明陈洪绶重国家大义,并且不为金钱所动,不为权势所迫。
陈洪绶不愿接受清朝的任命,即便对明朝失去信心,但他依然忠于皇帝。这很大部分受到他的老师刘宗周的影响。他的老师在崇祯皇帝去世以后,不放弃明朝,直到监国的潞王向清朝投降,刘宗周才意识到明真的亡了。当时许多的士大夫投降清朝做了贰臣,刘宗周为保全自己的气节,不做亡国之臣,开始自杀。跳到河里却被救了上来,之后开始了近半个月的绝食,殉国?輥?輵?訛。陈洪绶老师的这种精神影响了他,所以他对“贰臣”身份的人都有些抗拒的心理。就连周亮工也曾被他拒绝过。“顺治六年冬十月,周亮工代觐北上,过杭州索画,坚不落笔。”?輥?輶?訛清朝顺治六年的冬天,周亮工去北京朝拜皇帝,路过杭州的时候向陈洪绶求一幅画作,陈洪绶坚决不肯画。周亮工和陈洪绶是关系很好的忘年交,因为他是去朝拜清朝的皇帝,所以不肯相赠。“顺治七年五月,周亮工返闽经杭,为之作画四十二幅。”?輥?輷?訛周亮工当时的官职是福建右布政使,朝拜完皇帝要回福建任职。五月份经过杭州的时候,陈洪绶先画了四十二幅作品送给他。后来六月又画了《归去来图卷》赠送给周亮工?輦?輮?訛,借图劝诫好友能向陶渊明一样,不为五斗米折腰。
甲申之变?輦?輯?訛的第二年,在杭州江干地区发生兵变之后,鲁王占据东浙,隆武皇帝占据了福建广东。两人听闻陈洪绶的名气,争着想要陈洪绶为自己效力。他们一个要任命陈洪绶做翰林,一个任命陈洪绶做御史。陈洪绶认为“此固烂羊侯尉也”?輦?輰?訛他回答:“我之所以还在这世上行走,是因为没有世外桃源,古时候的人希望能为天子奉献自己,搏一个位高权重,难道以为我也是这样吗?”陈洪绶考了那么多年科举,就是想在朝廷謀个一官半职为国效力,眼前就有机会,但不是大明王朝的官,他不做。?輦?輱?訛“烂羊”是汉末时,外戚和宦官争斗,为了拉拢扩大自己的势力,胡乱的封官职,商人、厨子都做官,老百姓就编了民谣“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之后就指乱授官爵?輦?輲?訛。
文中还有“时时为排难解纷,多所拯救,人比之鲁仲连焉。”?輦?輳?訛说的是江干地区的官兵,有官兵向与陈洪绶一起出游的少年强征军饷,任意拷打,但是见到陈洪绶就害怕收敛。陈洪绶让他们约束自己的行为,也乖乖顺从。所以陈洪绶经常帮助百姓驱赶不讲道理的官兵,老百姓把他比作当世的鲁仲连。鲁仲连是战国末期的齐国人,他有雄才伟略,但不愿做官,这一点和当时的陈洪绶很像。陈洪绶虽未出仕,但肯为百姓出力,尽自己的努力,守一方安宁。“家骆骆待举火,不顾也”。?輦?輴?訛当时他家中已无米下锅,李际期强给他三百金,解燃眉之急,他收下后立马分给了需要的朋友百姓。
四、侠义风流
陈洪绶不仅是个有天赋的画家,有修养的文人,还是个风流才子。这三篇传记中六次提到索画的事。能向陈洪绶索得画作的概括为两类人,一是能奉上美酒佳人者,二是弱势群体。
孟远的《陈洪绶传》中有文如下:“老军出尊酒,索诗画,酒尽而挥洒成”?輦?輵?訛说的是一位老兵带了壶酒向陈洪绶求画,陈洪绶酒喝完画也画完了。老军能轻易得画,是因为这两者兼备。不仅是酒的功劳,与“老军”这个身份也有关系,陈洪绶向来乐于帮助弱势群体。换做是有权势的贵人带一壶酒,这画可能就求不到了。在毛奇龄撰写的传记中“尤喜为窭儒画,窭儒藉莲画给空”?輦?輶?訛“窭儒”指的是穷苦的知识分子,他们可以靠陈洪绶的画改善生活。另外朱彝尊撰写的传记中也提到“小夫稚子无勿应也。”“小夫”指的就是地位低的人,“稚子”指的是孩童,这两类人去求画他都会应允。
毛奇龄的《陈老莲别传》中还描述“豪家索之千缗,勿得也。尝为诸生,督学使索之,亦勿得”?輦?輷?訛、“有携妇人乞画,辄应去”?輧?輮?訛有钱的人带来一千缗铜钱,没有求到作品。做考生的时候,考官求画也不曾求到。说明银钱和地位并不能驱使陈洪绶创作。不过有求画的带着女子去,就答应了。这是第一处说明陈洪绶好女色。还有“刃迫之,不画,以酒与妇人诱之,画”?輧?輯?訛这是在浙东的时候,有位大将军遇上陈洪绶,用身份命令他画画,他不画。用刀架在他脖子上威胁他画画,还是不画。后来用美酒佳人诱惑他,他画了。他不畏生死,却好女色。朱彝尊撰写的传记中也写到“至酒间召妓,辄自索笔墨”?輧?輰?訛说的是一位宾客十分恭敬的来求画,不曾求到。后来到酒坊找了一位妓女相陪,陈洪绶自己向宾客索要笔墨画了作品赠与他。
结语
陈洪绶虽年幼淘气,但在不断读书和知礼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轻财重义、忠君爱国把他塑造成一个品行高尚的人,他能为亲朋仗义疏财,一生仕途坎坷,却坚持为民。也是个侠义风流的人,能为酒色提起画笔,有自己的生活情趣。但当时文人读书做官的思想禁锢了他,殊不知几百年后他在画坛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