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促使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2019-09-10何彩霞
何彩霞
摘要: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是语文课程的启蒙教育,需要重点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养成科学、健康的学习习惯,为语文学习开个好头。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尊重小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引导小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发现,使其在学习探索中实现可持續发展。本文将从训练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小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训练小学生的学习反思能力三个角度来分析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培养与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在常规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任务是尽快被动语文知识,然后按照固定思路解题即可,很少会关注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变化。然而,这种学习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比如小学生只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语文知识、缺少灵活迁移与创新的学习意识等等,这些问题都将严重影响小学生学习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对此,新课改提出了培养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具体要求,结合知识经济时代认为新型人才应该“学会认知”的时代特色重新制定了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将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学习,逐步优化小学生的学习素养。
一、训练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通常是指学习者在明确的学习欲望驱动下所展开的资料整理与分析、问题探讨与质疑、科学论证与创新等多种活动,是学习能力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设计自主学习任务,鼓励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展开语文探索,从而使其自主发现与建构语文知识,由此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能力。
就如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教学中,笔者就鼓励小学生自主预习古诗内容,通过学习辅导书、网络平台等方式整理本诗的创作背景,体会王维在创作这首古诗时所抱有的真情实感,理解王维当时的人生处境。然后,小学生就需结合课文注释朗读古诗、翻译古诗,记录自己感觉比较拗口且难以理解的词语、诗句,以便重点学习。由于小学生已经积累了充足的汉字学习经验,所以他们在完成“诵读古诗”这一学习任务的难度不大,只是可能因为缺乏共鸣而无法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但是,充足的文化背景资料却可以解决这一现实问题,使其准确把握古诗的情感基调。所以,本轮自学活动会给小学生带来较为积极的学习感受,易于使其总结出阅读古诗作品的一般流程与有效方法。
二、训练小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交流与合作十分普遍,小学生也需要通过合作与交流来获取新知,以便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学习水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丰富生生、师生互动机会,鼓励小学生展开思想碰撞与精神沟通,由此优化小学生的合作能力,使其懂得如何在团队中获得更多的学习收获。值得一提的是,有效的合作交流活动本身就可以优化小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其学会交际、学会沟通,也能直接作用于小学生的生活能力之中,拓展小学生的学习方法。
就如在《鸟的天堂》一课教学中,小学生就需利用四人小组合作机会来共同学习课文知识。首先,学习小组需相互听写,检查本组成员对生字词读音、写法的掌握情况。其次,学习小组则可深入阅读课文内容,先划分段落并概述段意,然后总结课文内容,汇总课文的写作线索。接着,学习小组则可重点品析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所使用的表达方法,感受南国秀美的自然风光,与作者产生共情,分享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本轮合作学习活动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个体思维片面、单一且学习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促使小学生实现有效学习。
三、训练小学生的学习反思能力
反思能力在学习能力结构中属于高阶发展层面,因为良好的反思活动需要小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与学习水平有一个清醒、客观的认识,而且还要结合个人不足确定具体的改善计划,从而循序渐进地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反思能力,促使小学生实现长远发展。
就如在《巨人的花园》一课教学中,笔者就鼓励小学生反思自己在本节课所产生的知识收获、能力变化与情感发育,促使小学生客观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首先,笔者设计了一些汉语拼音、组词题目,借此检查本班小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情况。然后,笔者引导小学生绘制了《巨人的花园》思维导图,引导小学生回顾了这篇课文的行文线索与语言特点,使其进一步感受童话故事的写作特色与表现手法。接着,小学生就需从个人行为入手,客观评价与反思自己的能力优势与不足,并且对下一轮自主学习活动进行合理设想。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很好地解放教师、学生,让小学生逐步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与自主权,保证语文课堂面向学生全体,从而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落实培养小学生学习能力这一新任务,为小学生、教师、语文教育的共同进步做准备。
参考文献
[1]魏九彪.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8(31):64.
[2]佟秋慧.自主参与 合作交流——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31):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