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批注:审辩式思维训练的新支点
2019-09-10徐日纯
徐日纯
摘要: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文的阅读教学为例,采用再批注的方式,通过“初读批注,辨识结构”“再读批注,指出依据”“三读批注,提出创见”三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充分挖掘统编教材批注的教学价值的基础上,进行再批注,使学生的审辩式思维得到有效训练。
关键词:再批注;审辩式思维;消息教学
审辩式思维,又称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让学习成为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的思维。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大多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质疑来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但这样的教学方式,由于学生还是依赖教师提问,学生的审辩性思维难以获得发展。
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也是一种传统的读书方法。在统编语文教材中,编者会对课文进行一些批注。这些批注,大抵有两类:陈述式批注、疑问式批注。前者多是随文评点,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认识;后者则是难点质疑,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文本。教学中,师生一般比较重视难点质疑的疑问式批注,自己往往还添加详细的再批注,而对于评点文章的陈述式批注,大多只是看看而已。笔者以为,教材编者随文的陈述式批注,内容十分重要,而且还有补充和商榷的余地。引导学生对统编教材的随文陈述式批注进行再批注,很有必要。学生通过对文章进行批评和注解,能够较好地掌握书中的内容,还可以进一步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
下面笔者以统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一单元第一则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教学为例,探讨通过再批注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
一、初读批注,辩识消息结构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第一单元新闻单元的第一则消息。教材的批注有四处:
第一处:标题简明、醒目,概括性强。
第二处:黑体字是电头,也称“消息头”。
第三处:正文第一句是导语。
第四处:导语以下是消息的主体。
这四处陈述式批注,第一处是阐释标题的特点,其余是介绍消息各部分名称。因此,笔者在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这些批注:
师:同学们,我们读完一代伟人毛主席的这篇消息时,有没有发现,编者在旁边已经作了4处批注?下面大家认真默读课文,并结合这4处批注,用箭头划出其所对应的课文内容。(3分钟)
生:第一处批注指的是标题,就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第二处批注是正文开头的黑体字“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是介绍消息的“电头”,又叫“消息头”,第三处批注在正文的第一句话“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这句话叫导语,第四处批注是消息的主体,在导语以下的,都是主体。
师:很好!4处批注的对应范围讲得很清楚。那么,这4处批注对我们认识消息有何帮助?
生:这些批注是告诉我们这则消息的构成。消息就是由标题、电头、导语、主体四个部分构成的。
师:很好。你的发言,就是对课文批注的再批注。在准确画出4处批注的对应范围的基础上,明确了消息的结构。请大家把这些再批注写到书上空白处。
接下来,我们还会学习两则消息,同学们课后可将另外两则消息的结构也在书上一一批注清楚。
……
编者采用批注的方式,意在向学生介绍消息及其结构。在教学中,教师不宜进行过多的分析、评讲,而要利用这些随文批注,引导学生明确消息的结构常识,并提出自己对这些批注的理解,然后加以再批注,引导学生学习批注阅读,形成独立的审辩思维。
二、再读批注,读出课文依据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文的第一条批注非常精要,仅有10个字,师生一般不会作过多关注。若从培养学生审辩式思维的角度考虑,就要让学生对此进行再点评,分析文中批注的依据,或补充新的批注。且看笔者的这一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读一读第一条批注,然后思考,这一条批注与下面3条批注比较,在内容表达上有何不同?
生:第一条批注是说标题怎么好,后面的都是介绍消息各部分名称的批注。
师:你说得太好了!第一处是一条点评性的批注,重在说明“怎么样”;后面三处都是介绍性的批注,重在说明“是什么”。那么我們思考一下,编者对标题加了“简明、醒目、概括性强”的点评,具体有何依据?请大家再用三分钟的时间,默读这则消息,试从文中圈点勾画出这个点评的依据。
生:我想说一下“简明”。这个标题只用主语谓语,就表达得简洁明了。
师:能不能将你的结论再展开一点?
生:主语就是我三十万大军,谓语就是胜利南渡长江。主语谓语都很清楚,所以说是简明。
师:很好。她能从语法的角度进行标题的结构分析,这就是对编者旁批的再批注。同学们可以在这则旁批空白处,记下她刚才说的这句话。还有没有不同的角度?
生:我觉得简明还是指这句话里的人物和事件都提到了,人物就是三十万大军,事件就是胜利渡江。
师:太棒了!你这是从标题的内容角度进行点评,人物、事件,这是交待一件事情最重要的两个要素。老师也要把你的发现批注在“标题简明”这句话的旁边。
那同学们再思考一下,这个标题的内容这么简明,与正文中哪一部分最接近?
生: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这里的“英勇”“渡过”,就写出了我军的雄姿,和胜利渡江的事实。
师:很好!以文为据,充分!
生:我想说“醒目”。大概意思是很吸引人的眼球吧,有点“标题党”的作用。(众笑)
师:你的眼力很好!醒目在这里确是吸引人的意思,那么,这个标题里,哪些词语最能吸引你?
生:是“三十万大军、胜利”这些词吧?因为感觉这个数字好像写出了我军数量很多,很有磅礴的气势;然后“胜利”是战斗结果,让人一看就知道打赢了。
师:太对了!你对自己要有信心,表达应该更肯定!标题中这两个词太重要了,标题的吸引力就从这两个关键词表现出来。请大家在这些词下面加点圈注。
生:我说一下“概括性强”,批注的是指标题交待清楚了整个事件。就是说这则消息的全部的最主要内容,就在标题里。依据就是刚才说了,标题与导语的内容很接近。
师:对!甚至读者不用看消息全文,就知道消息的主要内容。这就是消息标题的重要作用。同学们思考越来越深入,那么,假如对这个标题再作新的批注补充,你会再批注什么?
生:我想批注“立场鲜明”。因为标题中的“我”字,就是人民解放军这一方,很清楚地表明了作者的立场。
生:我想批注“充满喜悦的豪情”,因为整个标题以及读完整个消息,给人的感觉就是充满了胜利的喜悦。
……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批注在文中的依据,并进行补充批注,这既是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也是对编者批注的再创新。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批注的依据进行了仔细探寻,以及补充批注的独立思考,就是审辩式思维的一个过程。
三、三读批注,读出个性理解
课文后三处批注均是介绍性批注,如果仅满足于厘清消息的结构常识,那么教学价值未免太低了。我们不妨引导学生在现有的介绍性批注基础上,仿照第一处批注,进行阐释性的、有个性理解的再点评再批注。试看笔者的片段教学: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发现,后面三处批注与第一处批注的最大不同,不再是点评“怎么样”,而是介绍“是什么”,这样的批注未免太简单了!大家能不能挑战一下编者,对后面三处的批注,也仿照第一处批注,试着逐一再作点评?
生:我想批注一下这句电头的结构。你看,“新华社”就是报社名,然后“长江前线”是地点,“二十二时”是时间。“电”就是“发电报”的意思,就是这则新闻是通过发电报过来的。
师:你的点评很清晰。实际上,你是告诉了大家电头的结构是由社名、地点、时间等构成。老师给你点赞!
生:老师,我想问一下:这个电头为什么要表明这些要素呢?因为第3、4课的课文,就没有这个电头。
师:呵!你提出了一个纵贯整个单元的大问题!谁来解答?
生:第3课不是消息,是新闻特写,第4课是通讯,它们与消息是不一样的。消息的电头,可能是用来告诉读者这则消息从哪个报社来的吧。
生:还有,是告诉读者这则消息的真实性,你看有“长江前线”这个地点,还有时间。
生:我觉得除了地点的真实外,电头的“二十二日二时”表明这则消息很及时。
师:“二十二日二时”就是凌晨两点,这只是点明发电时间,怎么能说是及时呢?
生:课文里第一句就说“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后面还说“不到二十四小时”,说明经过了一天一夜,这则消息是第二天凌晨2点就发出来,所以说很及时。
师:你太了不起了!分析有理有据,注意“以文为据”,大家要学习这位同学的阅读方式,不但能拿出文中依据,而且是在别人一般不注意的地方。太难得了!我建议大家用掌声表示赞赏!
……
其余两处批注,也是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先作再批注,然后各抒已见,不但弄明白了导语起到呼应标题、概括事件、吸引读者等作用,还搞清楚了消息主體是通过展开事实来表现中心,以及消息要求真实、及时的特点。这些再批注,引领学生在审问、慎思、明辨中,逐步训练了审辩思维,达成了教学目的。
本单元接下来的两则消息,依然可采用再批注教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随文批注,全部集中在消息的主体部分,教学中可先引导学生在再批注消息的全文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批注揣摩作为消息最详细部分——主体应该如何撰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一文的随文旁批,可结合教材P15页“技巧点拨”的知识短文,引导学生进行再批注,从中重点体会消息正文的“倒金字塔结构”以及了解消息的语言特点等。这样,关于消息的单元整体教学就会比较连贯且扎实。
再批注与批注的不同,就是在前人批注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个性化的批注,要求既有遵循的依据,又要有所创见。教学实践证明,再批注是实现学生与文本、编者直接对话的有效方式,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审辩思维训练效果明显,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本文为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2017年度重点课题《区域性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审辩思维培养策略研究》(立项编号zdzz17035)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