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审辩式思维在阅读教学中的培养

2018-11-16王金娥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8年11期
关键词:氛围阅读教学问题

王金娥

[摘 要]审辩式思维是现代人才的核心素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情以及文本内容的特点,通过营造敢于质疑的氛围、提出挑战性问题、提供可视化思维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审辩式阅读思维能力,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认知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

[关键词]审辩式思维;阅读教学;氛围;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1-0030-02

审辩式思维作为一种高阶思维,是现代人才的核心素养。审辩式思维是一个通过理性思考从而获得合理结论的过程,包含着基于原则、实践与常识之上的热情与创造。审辩式思维是一种求真、求实的思维,一种公正、理性的思维。阅读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小学生大都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理性、逻辑思维尚处在萌芽状态。因此,教师应在学生形象性思维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让学生的审辩式思维得到有效培养,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向深入。

一、创设敢于质疑的课堂氛围

课堂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场所。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是课堂的应有之义。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常常心存顾虑:“我提出的问题会不会太简单,被老师批评或者同学嘲笑呢?”久而久之,学生就把问题埋在心中,不再提问,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营造一个让学生敢于大胆质疑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发问、求知,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审辩式思维的发展。

如,苏教版第10册的《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主要叙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经过,赞扬了司马迁牢记父亲遗愿、忍辱负重、发奋著书的精神。在学生初读课文以后,教师让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质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

1.“发愤”是什么意思?

2.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3.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经过?

在这些问题中,问题1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词典解决,其审辩式阅读思维几乎为0。问题2,学生从司马迁父亲临死前的嘱托中可以明白。这一问题通过基础性阅读一般都可以得到解决。如果把学生的阅读学习分为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的话,那么问题2对学生来说,处在舒适区,几乎不需要进行审辩式阅读思维。问题3,如果学生不经过深入思考,就很难回答出来。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这一问题处于“学习区”。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有力的支撑,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探究这一问题答案的过程就是学生审辩式阅读思维逐步得到发展的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先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提问;然后,再帮助学生提炼出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引领学生阅读探讨。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审辩式阅读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二、以挑战问题发展理性思维

倾听、学科本质、挑战性问题是学习共同体学说的三大核心要素。在这三个要素中,挑战性问题决定着学生思维认知的高度。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在学生对文本所表达的主旨有了基本认知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通过挑战性问题帮助学生辨析梳理文本内容,以促进学生独立、理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如,苏教版第6册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主要以小红马与小骆驼之间发生的故事来让学生知道:凡事不能光看外表,要对自己有正确的看法,不要总是羡慕别人。在教学时,教师提出挑战性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能力。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小骆驼跟着妈妈在沙漠里走了一圈以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假如你是那只小骆驼的话,是希望做以前那个为自己的驼峰和脚掌感到难看的小骆驼,还是希望做那个觉得自己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小骆驼?理由是什么?”在这个挑战性问题的引领下,学生深入阅读,感受到了人们应该正视自己,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要做一个对生活充满自信的人。

生活中许多问题是没有绝對的对与错的。同样,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不少认识也是没有对错之分的,关键在于教师对问题的引领,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解读。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文本内容,提出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的审辩式阅读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三、以可视化策略构建思维

可视化阅读策略主要是指以图示、表格等手段,结构化地展现文本意义、关系、线索等信息的一种阅读方式,它主要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这种阅读策略可以把隐形的知识显性化,把语言信息图像化,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更加深刻。在阅读教学中,如果从可视化阅读入手,就可以使学生的审辩式思维得到有效的培养与发展。

如,苏教版第9册的《师恩难忘》一课,作者通过对自己幼时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表达对田老师的怀念与尊敬之情。在教学时,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教师从可视化阅读入手,让学生思考:“作者以‘师恩难忘为题目,你觉得合适吗?理由是什么?想好自己要说的话,并且在椅座上(下图)写明理由,语言尽量要简洁。”

在这可视化的图像帮助下,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认知经验,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教学,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进行审辩式阅读思维的过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互活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理由是什么;对作者的描绘,能否引起你的共鸣,为什么。”这些问题都是培养学生审辩式阅读思维能力的必要途径。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灵活设计,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

四、在多维思考中催生思维完整

世间的万物都是具有多面性的。由于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学生回答问题时常常只从一个方面考虑。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展开审辩式思维,无疑能助推学生的深入学习。因此,教师应创造机会,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苏教版第6册的《海底世界》一文,主要通过对海底瑰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大都把阅读的重心放在理解语言、品味语言上,而忽视了学生思维的训练,这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以课文结尾“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为重点设计阅读问题。

1.海底物产丰富,说说这些丰富的物产可以为人类社会带来什么。

2.如果人类大量开采海底的物产,会给海底带来哪些影响?

这两个问题分别指向了正、反两个方面,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海洋的兴趣,还可以把学生引向对海底物产的了解上,让学生看到事物的另一面。这样的思考,打破了传统阅读教学程式化、浅表化的现象,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习惯于正向思考而忽视逆向的思维。因此,教师多角度鼓励学生阅读思考,帮助学生打开固有思维模式的屏障,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严谨,促进了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适时适当地引导学生展开审辩式阅读思维,以发展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认知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氛围阅读教学问题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