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题设计的优化原则

2019-09-10黄谨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19年24期
关键词:散步核心素养

黄谨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话题设计策略研究》这一课题提出的背景有两个方面,一是贯彻落实语文新课程理念的需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有效对话成为落实语文新课程的一个关键问题——以话题为载体(依托)来实施有效对话;另一个方面是深化初中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改革的需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以话题来拓展课堂学习策略,丰富课堂学习活动,发展多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这里有三个关键词:一是“核心素养”,二是“对话”,三是“话题”,这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下:首先要明确的是,语文课程要形成并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其次,“对话”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形成与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第三,“话题”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对话”的重要载体。

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话题时,至少要从两个维度综合思考:第一,话题既然是为对话服务的,那就要看对话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我们设置的话题能否进行有效的对话,能否达到对话教学的目标;第二,话题的设置能否直指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我们需要思考阅读教学能够发展的核心素养是什么,话题设置是否能达到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一、对“话题”的再理解

我们课题组界定的教学话题,不同于一般课堂上、练习中、考试时指向明确答案的问题。教学话题一般是提供一个对话的范围、一条对话的线索、营造一种对话的情境,乃至构建一个对话的平台(活动),围绕话题开展的对话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小组合作、师生问答、设计活动、短文写作等等。

在课堂教学中,与常规意义上的问题相比,话题淡化了答案意识,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教学话题直接指向学生的思维,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让他们愿意思考、敢于合作、乐于发表,为该话题贡献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大更多元的思维空间,为课堂的生成提供更有利的平台。

二、“对话”与“核心素养”理论的简单梳理

研究“对话理论”和“核心素养”的专家们,观点各有侧重:

最早提出对话概念的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认为,“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人类情感的表达、理性的思考乃至任何一种形式的存在都必须以语言或话语的不断沟通为基础。他强调了对话的必然性。

被称为现代“对话”概念之父的马丁·布伯则认为,人与世界、与他人之间应构成平等的相遇。他更加强调对话的平等性。

英国物理学家、思想家戴维·伯姆进一步指出:“对话仿佛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的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条意义的溪流,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識。”他挖掘出了对话的创造性。

而引导对话从哲学理论向教育和教育观转变的,首推当代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弗莱雷认为,传统的教育是“储存式的教育”。“学生是保管人,教师是储户。教师不是去交流,而是发表公报,让学生耐心地接受、记忆和重复储存材料”,他认为,要通过对话,让“每个人重新赢得说出自己的话,也就是命名世界的权利”。他强调了对话的批判性,认为教育就是要促使人觉醒,让每一个人看到自己的价值,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提出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他更强调对话的主体性。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钟启泉翻译介绍了佐藤学的许多作品,他认为学习要走向对话,并认为对话所需要的思考力、判断力与表达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

一言以蔽之,无论是对话理论,还是核心素养,都强调的是师生与生生的平等交流与知识共建。

三、“话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从对话教学的维度考量

1.平等性原则:话题的范围与角度,是面向所有人的、开放的,不歧视任何类型的学生。

2.多元性原则:没有既定答案的话题,才是平等的,让人放松无防备的。因为不会有人事先知道答案,不会有权力中心的产生。

3.探究性(挑战性)原则:真正的学习不是对已知世界的探讨,而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究。源源不断的兴趣并非对已知内容的重复,而是对未知世界的发现。

(二)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维度考量

钟启泉教授认为,核心素养的核心既不是单纯的知识技能,也不是单纯的兴趣、动机、态度,而在于重视运用知识技能、解决现实课题所必需的思考力、判断力与表达力。学科教学应指向学会思考的“协同”“沟通”“表现”的活动,而不再仅仅局限于“读、写、算”技能的训练。

四、“话题”设计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散步》

通常情况下,“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这个问题可以在任何一节阅读课通用。这个问题主要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答案往往比较模式化,进行完这一环节到下一个教学环节,往往没有太大的关联。因此,这样的课堂有环节割裂、能力训练单一、答案模式化的特点。

本课题组老师执教《散步》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用一句话说说你所读到的是一次怎样的散步”,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话题具有开放性、主观性;而问题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全面性。

在教学实录中,学生刚开始将教师抛出的话题当做问题来回答,概括为“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在老师的逐步引导下,学生将关注点集中到“怎样的”三个字上,学生的发言开始变得有倾听的价值、有分析的成分、有思辨的味道。

生1:我认为这是一次很开心快乐的散步,因为一家四口去踏春本来就是一件很快乐的事,而且还有美景欣赏。(这是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的回答)从作者最后的写景可以看出他们很开心。(这是基于文本的分析)

生2:我认为这是一次充满矛盾的散步,因为他们发生了分歧,而文章在写分歧的时候用了较多的篇幅。所以要突出的是矛盾分歧。(基于文本分析的回答,同时与生1的回答是完全不同的,可见是在倾听生1的基础上作出的有自己思考的回答)

生3:我认为这是一次寒中有暖的散步。虽然天气很寒冷,但是我们却看到了早春的美景,让人看到了生的希望,当矛盾发生后解决分歧的场景让我们看到了一家人相互谦让、相互照顾的情景,心里也就觉得暖暖的。(在倾听了生1生2的回答后,生3的回答更具思辨性)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清晰地看到对话的特点:对话是在倾听的基础上进行的;对话催生了新的想法。此话题的抛出,不仅让学生概括了主要内容,也分析了人物形象,还探讨了文章主题,学生既对话了文本又对话了生活。课堂有整体阅读更流畅、能力训练更综合、对话产生了新认识的特点。

案例二:《信客》

本课题组老师执教《信客》时,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说说两个信客的‘信’表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两个”一词暗含了比较关系,学生需要去分析比较两个信客的同与不同;其次,“信”这个字一语双关,含义多元,既有实指又有虚指,既可以回答浅层含义也可以挖掘深层内涵;第三,“哪些”一词则要求学生要整体阅读全文并耐心搜索细节。

该话题中这几个关键词,字字紧扣语文核心素养,锻炼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概括信息的能力”“整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判断的能力”“多元表达的能力”,直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可见,话题并不是要多高大上,话题教学并非要抛开传统另搞一套,话题的设置要紧扣语文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话题教学可以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达成我们阅读课堂的三个愿望:“阅读更行云流水”“课堂更一气呵成”“表达更自由自在”。

猜你喜欢

散步核心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小赛去散步
小豆豆去散步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最美妙的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