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和应对策略分析

2019-09-10林晓纯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19年23期
关键词:表达技巧作文教学

林晓纯

【关键词】  作文教学 观察体验 表达技巧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23-104-02

“作文难”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不可忽视,必须得迎难而上。那么,该如何进行写作教学,怎样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呢?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无疑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契机,为作文教学改革拓展了思路。对于写作方面的要求,新课标强调“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还对写作的相关技巧、写作的过程以及作文的修改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为此,我们需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对写作教学进行大胆而有益的探索,解决素材与表达的问题,促使学生乐学善学。

一、观察·体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从教学现状来看,“无米下炊”已成为许多学生写作的通病,而学生的心灵与生活之所以不能擦出火花,究其原因,无非是考试、升学的重压抑或是来自社会环境的刺激诱惑,他们逐渐变得浮躁麻木了。对于他们而言,生活就是吃饭穿衣、上课放学、打球玩耍、上网闲聊……毫无新奇感。但如果注意观察和体验,在这些琐碎的生活细节中,完全能提炼出有意义的写作材料。

瓦特由壶水翻滚发明了蒸汽机;阿基米德从缸满水溢发现了浮力定律;牛顿于苹果落地悟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启发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因此,帮助学生练就一副“火眼金睛”,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的能力,是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那么什么是观察呢?所谓观察,就是远“观”近“察”,运用我们的各种感官去接触、认识、思考客观事物的过程和方法。鲁迅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任何事物都要经过准確、透彻地观察才好下笔。作品的产生,是建立在长期坚持、身体力行的观察基础上的。对于这一点,朱自清的《背影》中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描写为我们提供了典型的范例: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在这段描写中,朱自清先生始终把目光聚焦于“背影”上,对父亲的衣着和动作进行细致地观察,而这正是这篇作品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作者以“背影”为观察重点,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入学两周后,笔者组织了一次主题为“新老师印象记”的人物描写作文训练:选择你最熟悉的科任老师进行观察描写,但文中不准透露其真实姓名及所任学科。完成后老师从中挑选部分习作读给大家听,看大家能否凭借作文一致猜出他(她)是哪位老师。结果,许多学生能抓住人物外貌特征进行刻画,也能准确猜出其他人在文中所描绘的老师。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也在欢乐训练中提高了观察能力。

当然,观察的内容可以是多样化的:我眼中的校园;家乡风味小吃;捡垃圾的老人;一双粗糙的手……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要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物的特征,按一定顺序观察并善于挖掘生活的内涵,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

我们总强调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写作不能照搬生活的原样,而是通过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变成写作的材料。以李清照的《如梦令》为例: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卷帘人”对眼中看到的雨后海棠没注入“情感”,所以“依旧”;而词人却产生了情感体验,在她的想像中,自然是“绿肥红瘦”。有了独特感受,对阅读而言,就有了趣味横生的发现;对写作而言,就有了独具特色的作品。“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以真情实感体味人生,才能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才会产生打动人心的艺术魅力。让我们来看看节选自学生的考场习作《阅读生命》:

田野上

我迈着轻盈的步伐,带着愉快的心情,享受着“夕阳无限好”的惬意。远处,升起了袅袅青烟,那是农家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一边叨唠着生活的充实,一边品尝着鲜美的佳肴。那一棵棵挺直了腰杆的果树,那一朵朵含苞欲放的花蕾,毫不吝惜地吸收,似乎在为秋天蕴蓄着希望。凭栏远眺,那一个个跳动着的生命的音符,充盈了我们的头脑。驻足在田野上,我分明看到了生命的力量。

水塘边

“春潮带雨晚来急……”沐浴着新春的气息,我吟诵起了先人的诗句。放眼望去,那一洼洼清澈的水塘,在夕阳的映衬下,显得金光闪闪。那可是庄稼生命的延续,那可是绿柳长青的希望。昨夜的一场大雨,唤醒了沉睡中的生命,赋予了大地新的生机,打破了旧冬里严寒的束缚。漫步于水塘边,我仿佛听到了生命的呐喊。

……

小作者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用小标题的形式描绘了田野上、水塘边、夕阳下所捕捉到的意象,为我们高歌了一曲激昂的“生命交响曲”。如果没有细致地观察、真切地体会,又怎能引起我们情感的共鸣呢?

由此可见,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应该让学生读好“生活”这本大教材,引领他们不断观察、体验,从而找到创作的“源泉”。正所谓:细心处处有发现,发现时时有美文。

二、表达·技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当学生有了体验,有了真情,老师该如何引导他们学会表达呢?是否按“文无定法”让学生自由发挥就行了?

从现实情况来看,困扰学生写作的另一大问题是语言匮乏,缺乏新鲜感,读来味如嚼蜡。要知道:写作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多彩,在这张扬个性的空间中,我们可以尽情诠释自己的情感,见证自己的成长。而文章新颖的素材,独特的构思,深刻的立意,无不以语言为载体。因此,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如何立意、选材、构思、谋篇之外,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之叙述语言简洁扼要,描写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语言感人肺腑,说明语言准确科学,议论语言富有哲理。

“言为心声”“辞随意生”,如何让语言与思想相得益彰呢?在实践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不少学生在写作时能有意识地借鉴教材中的写作技巧。陶行知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纵观教材中所选的课文,有不少名家名篇。这些文质兼美的佳作,为我们指导学生锤炼作文语言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教学资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感受能力,我们可以从课文及中外名著中挑选一些精品让学生欣赏,认真学习、揣摩并领会文中锤炼语言的一些典型范例,并进行模仿性训练,使学生在读书中积累,在写作中提高。

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一文中,描写孔乙己掏钱付酒账时的动作有这样一句话:“(孔乙己)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这个“排”字,写的是动作,表现的却不止是动作,还有动作者的神态。本来很穷,只有“九文大钱”,却偏偏要一个一个地“排”在柜台上,可以想象出他的心里和脸上一定是十分得意的。寥寥数字,淋漓尽致地“排”出了孔乙己穷酸、迂腐、好炫耀的性格特征。

再來欣赏学生习作《成功的起点》:

手里拿着这稿纸,沉甸甸的,不知是因为这非比寻常,还是因为我神经过敏。我又一次检查了稿纸上的学校、班级、姓名,嗯,挺不错,都满意了。刚要把这稿纸投进信箱,手却不由自主地缩了回来。万一,万一这又是一篇石沉大海的死稿,又或许,或许这次有回音……我伫立着,全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这投稿箱前站了许久……

这是一名普通学生的真实经历。仅从这段简洁的动作、心理描写,我们便可窥见小作者期待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发表在报刊上的那种紧张不安的心情。尤其是投稿时的动作“缩”更为形象,它向我们传递了一种矛盾心情的讯息。多次的“石沉大海”却并未浇熄学生创作的热情,实在难能可贵。

《诗经》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每篇优秀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技法,只有善于借鉴他人技法,才可以促使学生深刻体会优秀作品的共性与个性,掌握写作技法,学以致用、推陈出新。正因为这样,我总是喜欢在班内开展“好读书,读好书”活动,并为学生开列一张图书清单,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优秀作品,让他们与经典为伍,并在阅读的同时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在和文本、作者、自我对话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学会作文。

此外,应为学生精心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如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专题沙龙,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辩论、演讲等形式来锻炼口才;通过班级优秀作文园地、校报、作文竞赛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类实践活动,让学生投入生活、拥抱自然、参观学习、调查研究、收集材料、采访人物,做到“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么一来,既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开拓学生的视野,又激发了他们表达的欲望。

提高写作技巧决非一朝一夕之易事。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写作的训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训练的”。要想写出好作文,平时应让学生多练笔,以随笔的形式记录下生活片断及点滴感受,适时引用名言俗语、诗词歌赋,采用多种修辞手法,灵活变换句式,“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作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语文教师进行深层思考和扎实实践,从而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改革,我们既要看到教学中的困难,更要看到希望,在新理念指导下使学生乐学善学,使写作成为表达的需要。

猜你喜欢

表达技巧作文教学
职业能力大赛视角下辅导员有声语言表达技巧探析
感悟平淡中生命的精彩
高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初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快乐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科普辅导员的言语沟通艺术
把作文教学的根深扎进阅读教学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