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的主体性特征与中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2019-09-10杜育余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23期
关键词:主体性

杜育余

摘  要:人具有很多特征,如自然性、社會性、主观能动性、主体性等。其中主体性特征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区别于自然界的重要特征。学校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主体人格的人。中学生是人主体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中学生的主体性培养,是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以及招生制度改革应有的题中之义。

关键词:主体性;主体性特征;中学生主体性特征

一、中学生的主体性特征

人具有主体性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主体性指主体对客体的主导地位以及对客体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的特性,其根本内容是人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人的主体性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抽象的主体性。在中国漫长的传统封建社会中,由于对人性长期的束缚,“存天理,灭人欲”,人的主体性发展长期受到阻碍,成为制约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在,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尊重。但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太高,还存在“三大差别”,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发挥。作为中学生,他们的主体性特征日益凸显。如何发挥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是教育部门必须重视的一件大事。

中学阶段,是学生主体性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希望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呈现在社会面前的特征已十分明显地显露出来,具体地讲,这种主体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独立性。随着中学生视野的拓展和技能的增强,其心智发展水平也迅速提高。他们开始学会审视社会、审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他们迫切希望自己从家长呵护、师长教诲、人云亦云的圈子中走出来,凭借自己的独立思考来决定自己的言行。

二是主动性。中学生特有的蓬勃生机和活力决定了他们作为主体的主动性和开放性。他们经常努力地尝试将自己放在与他人、与社会关系中去判定自身存在的价值。他们希望自己能主动地选择和参与社会实践,并通过实践在客体中留下“我”的印迹,他们要尽力挣脱来自教育者的束缚,用自己的眼光认识理解事物,并把活动本身及其结果看作是“为我而存在”。

三是创造性。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人是受动和能动统一体,但能动是人的更为本质的一面,是人与动物的分野所在。中学阶段,面对社会环境和人的生存、发展的矛盾,学生主体能够自觉地、能动地思考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重大问题,他们决心以自己的行为来改变世界,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生存条件,创造一个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社会环境来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

四是民主性。中学生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必然伴随着民主性特征的充分显现。随着学生主体中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因素的渐趋强烈,学生也自然萌生一种强烈的欲望,即能够质疑、探新、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中学生具有的主体性特征,向我们的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深刻把握中学生的主体性特征,才能实现教育的真正振兴,才能培养出有思想,有独立见解的创造性人才。改革中学教育,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势在必行。

中学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培养成为创造社会历史的主体呢?

一是要唤醒中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指的是人的自主、自立、自强的独立意识,是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与社会性的观念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愈强.他参与自身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展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强,对自身发展的责任感也就愈大。所以无论是教授知识技能,还是开展课外活动,应当考虑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去亲身感受,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参与学习。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是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主体能力是指主体能动地驾驭外部世界的各种条件和因素,以推动自身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能力。中学教育内容应当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感受到学习活动带来的成功愉悦。所以,中学教育内容必须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难易程度,不能提过高要求。试题或训练的难度不能超过同龄学生的大多数的能力范围。当前进行的“分层走班”制改革,就是针对不同学生,享受不同的“套餐”,适应了发展学生主体能力的要求。

三是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主体人格则是人的主体性的集中表现,是人的整体精神风貌,它们对人生的成功或失败,幸福或不幸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鼓励学生的自由发展。不能“一刀切”,要因材施教。

培养主体性的人,作为国家来说,必须改变人才选拔的模式,改革考试招生制度。作为学校来说,要改变学生评价模式,打破“唯分数论”,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搭建平台,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协作沟通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国家出台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改变了“一考定终身”和“考分考分,学生命根”的人才选拔模式,让学生从繁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更多地融入团体、融入社会。在团体和社会中体现价值,实现价值。

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从人的主体性发展的角度对我们当前的中学教育进行改革,这是教育振兴、民族发展、人类进步的必由之路,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的中学教育,必须始终贯彻人的主体性原则,我们的中学毕业生,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的主宰,真正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富有创造性的主体的人。

参考文献

[1]  张仲英 《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对人的主体性的解释及当代意义》《学理论》 2009年24期

[2]  白芳 《重新诠释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枣庄学院学报》   2011年03期

[3]  郭湛 《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1年1月.

猜你喜欢

主体性
浅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创新研究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陶行知“六大解放”之快乐游戏
劳动公有制是经济矛盾发展的必然趋势
独辟蹊径,语文课堂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探究
简析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