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生活之境,提道德与法制教育之效
2019-09-10唐晓燕
唐晓燕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制;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 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23-0155-01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天真活泼,思维方式单一。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很容易接受形象直观的知识点,所以,将生活中一些具体事例引入课堂教学当中,巧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1.生活化教学目标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所谓“教学目标生活化”的含义就是指:教育者能够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的内在诉求,确立符合学生未来发展的教育目标。现阶段的小学道德与法制虽然在趣味性、科学性上有所增强,但是,教育要求过于宽泛,塑造出的形象以及揭示的现象过于完美和偏于现实,这也就导致教学理论与实际生活出现了断层,既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也不利于学生的应用以及实践。不难看出,教学目标过于完美、偏离现实,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现实处境,努力做到适度合理,让教学目标更加“接地气”,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例如,在教学《吃饭有讲究》相关知识内容时,倘若教师只是按照书本上的知识点,告诫同学们要全面、有营养的进食,不可挑食,这只会让学生产生如饮白开水一般之感,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果,教师能够结合身边的实例,让学生通过对比来明确“挑食暴食”的不可取和全面进食的重要性,如是设计教学目标,更容易促进学生“知行统一”,让知识落实到实处。
2.生活化教学内容
(1)生活话题导入,构建愉悦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环节的设计直接影响整节课的教学质量。在教学开始之初,用一些生活话题、生活事例作为切入点,更容易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带着积极地心态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去,加快了学生融入课堂教学的效率,自然也就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例如,在教学《开开心心上学去》相关知识点时,笔者给学生抛出了这些生活化话题,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1、学校有什么奇特的景观?2、花草真美丽啊,该怎么保护它呢?3、纸张来之不易,该怎么爱护自己的书本呢?……用这些生活化话题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顺势打开学生的话匣,让学生带着积极地心态参与到讨论活动当争取,课堂热闹起来了,也就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2)巧设生活情境,优化教学环节
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当善于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去体味生活的真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巧设生活情境,重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提升了道德与法制学科的趣味性,更便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在设计教学情境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创建一些生活化场景,尽量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例如,在教学《别伤着自己》相关知识点时,笔者利用一些装饰以及多媒体营造家庭的氛围,并且依据大众家庭的客厅设置,模拟出了插座、拖把、水果刀等家庭用品。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勾起学生的熟悉感、归属感,随后,带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遇到的真实情况来谈一谈怎么使用家庭用品才安全。真实的场景,真实的体验,激发了学生的讨论热情,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提出生活化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鲍波尔曾经说过“正是问题激发着我们去发现、去思考、去实践……”问题对于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直接的影响。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生活素材来设计相关问题,用问题的激趣因子来激活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让学生通过自主分析、自主讨论、自主解决相应的问题。例如,在教学《上学路上》时,笔者就给学生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
你利用哪种交通方式上学?上学经过哪些路?怎么出行才安全?让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找到自身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体验知识的实用性,在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的同时,也能内化学生的道德素养。
3.生活化教学模式
在传统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紧跟教学改革潮流,及时转变教學思想和理念,树立正确、积极的教育观,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生活化教学模式,借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对教学的桎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互联网、电脑等),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创设出灵动的教学环境,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内容,引领学生进行更加有效地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刘亮.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4)
[2]苏雪.生活化教学理念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