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困境及对策分析
2019-09-10牛岁梅
牛岁梅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困境;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5-8877(2019)23-0138-01
对于作文教学来说,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学生的写作水平能够体现出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新课改实行以后,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够一味的向学生传授写作的技巧和方法,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当学生对作文的教学真正产生学习兴趣的时候,学生才会更好的进行作文学习。
1.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困境
(1)作文教学过程过于程式化
我国实行的是应试教育,很多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够考出一个好的成绩,所以,正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没有进行相应的转变,使得教学过程程式化严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都是依赖传统的教学方式,比如向学生传授学习技巧,引导学生学习优秀文章等,一旦学生掌握学习写作的方法之后,教师才开始进行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教学的内容过于枯燥乏味,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缺少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导致学生对作文教学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从而造成学生在教学中出现睡觉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2)受到写作要求局限性的影响
对于小学作文教学来说,原本就是一堂发挥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课,学生可以在写作的过程中将自己想要表达的和想要抒发的情感以文字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才能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如果学生只是为了完成写作任务,在缺少写作素材的情况下进行写作,那么最终的文章也不会有较高的质量。一般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师对于学生的写作一直存在一种错误的认知,认为只要给学生的写作设置更多的局限,学生的写作思路就会越清晰,所以在很多时候,教师都给学生制定了写作的框架,造成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了限制,可以用于写作的素材也被不断的缩减,最终导致学生只能够靠编故事来应付教师布置的写作。
(3)写作缺少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说,只要教师布置有关写作的内容,学生就会以模仿的方式来完成写作,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小学生年龄小,缺少生活的经验,不能够将生活中的内容与写作进行联系。不仅如此,很多小学生在进行作文创作的时候,由于缺少创新能力,导致一件小事被反复的用到写作之中。而且小学生由于总是模仿写作,造成写出的文章缺少真情实感,缺少灵活性和创新性,使写作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2.解决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困境的措施
(1)积极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
自从新课改实行以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就已经落后了,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的教学,教师要积极更新教学观念,只有教学观念改变了,教学的方式才能够得到改变。教师要重新定位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以学生为主,给予学生更多表达自己的机会,而不是将教师传授的知识照搬使用。这样一来,教师不仅能够完成新课改提出的要求,还能够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班级是由很多不同个体共同构成的,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在布置学生写作的时候,不给学生写作的题目,仅仅提供一个写作的大纲,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写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写作才会具有真情实感。
(2)引导学生写作生活化
对于写作来说,形式和内容都是多样化的,但唯一不变的就是作者想要表达出的真情实感。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时,教师要培养学生在写作的时候要表达出自己在生活中最真实的情感,而不是为了应付老师而写作,这样达不到学习的目的。就目前情况来看,小学生写作最缺少的就是表达出真实的情感,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写作的素材,有助于促进情感的表达。由于小学生有各自的学习特点,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的时候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这样才能够使学生表达出的情感各具特色。
(3)培养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在学生整个的学习生涯中,小学阶段才是最轻松的,为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品格,总是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对小学生进行引导,使得小学生也能够亲身经历很多的活动。小学生可以将每天的活动和感受都以日记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有助于促进小学生情感的表达。因此,教师要积极培养小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引导学生多观察自己周围的生活,去感受生活中的各种乐趣。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对小学生进行写作教学并不是一项短时间的工作,而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为了能够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教师要对作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不断的改进创新,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效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困境及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7(20):125-125
[2]梁小莉.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J].课外语文,2017(5):115-115
[3]贾丽娟.关于小学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课外语文,2016(20):3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