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2019-09-10梁婷李红
梁婷 李红
关键词:社会责任感;气候变化;荒漠化;能源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23-0089-01
社会责任感是指一个人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21世纪以来,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愈演愈烈,人类有着无法推卸的责任,一些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牺牲掉生态环境及他人的利益,这正是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究其根源是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缺失。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培养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下文选取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三个案例,展示地理教学中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过程。
1.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案例一选自必修1第二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之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5次评估报告指出,自19世纪观测记录的数据表明全球气温年平均升高 0.8℃左右。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汽车尾气的排放以及地表植被的减少等人为原因,是加速气温升高的重要因素。气候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也会增加洪涝、干旱灾害发生的频次和强度。采取措施以减缓全球變暖是地球上每一位公民应尽的责任。本节内容采取角色扮演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教学过程
活动设置:教师向学生介绍政府部门、工业部门、农林部门及普通公民这四种角色各自的职责和立场,学生站在不同的角色立场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学生发言:各组代表阐述本组拟采取的应对措施。
师生小结:根据发言情况,与学生共同总结概括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并鼓励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减缓全球变暖尽责。
(2)设计意图
角色扮演的方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使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认识不同角色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只有每个角色尽到自己的责任,全球变暖的步伐才可能减缓。
2.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案例二选自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之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众所周知,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土地荒漠化严重。调查表明,西北荒漠土地有90%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人们的过度樵采、放牧和开垦使得土地逐渐退化,进而形成荒漠景观,不仅影响到西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乃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因此,荒漠化防治已迫在眉睫。这不仅是西北人民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本节内容采取合作探究法渗透社会责任感教育。
(1)教学过程
活动设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根据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倒推治理西北荒漠化的措施。
学生发言:各组代表阐述本组合作探究的成果。
师生小结:与学生共同提炼荒漠化的治理措施。并结合蚂蚁森林的荒漠化治理案例向学生展示,荒漠化防治需要所有人齐心协力,哪怕只是在西北地区种上一颗梭梭树,也是为荒漠化的防治贡献一份力量、尽到一份责任。
(2)设计意图
学生根据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采取讨论、合作探究的方法,共同推测荒漠化的防治措施,不仅能让学生意识到人们应该对自然环境和他人负责,还能锻炼学生的协作探究能力,增加其合作经验。
3.能源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与治理
案例三选自必修3第三章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之环境保护与治理”。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开发条件优越。在煤炭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也伴随着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在煤炭开采的过程中,地表会受到大面积的破坏,大量土石外露,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而燃煤发电、洗煤等工业的发展极易造成“三废”污染。煤炭工业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保护好生态环境?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本节内容可运用学生收集资料的自主学习法进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1)教学过程
任务布置: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收集资料,整理提炼出煤炭开发利用过程中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有效措施。
课堂分享:学生在课堂上分别分享收集资料的成果,后一位同学在前一位同学答案的基础上进行补充。
总结升华: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总结出有效的治理措施,并将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问题扩大为整个工业生产的环境问题,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学生意识到不管将来从事何种职业,都不能为了经济发展而牺牲掉生态环境及他人的利益。
(2)设计意图
学生合理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可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网上资源庞杂,在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锻炼了其筛选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自己查找资料总结环境保护措施,印象也会更深刻,再通过课堂分享与教师的引导,更易形成对自然环境和他人的责任感。
文章以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三个案例,展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过程。实际上,地理教材中还有很多适合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素材。地理教师在教学中,遇到适合培养该品质的素材时,应进行灵活的渗透,因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只有不断地强化和锻炼,才能使学生具备稳定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马岚,黄成林.中学地理教育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23):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