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在碰撞中发光
2019-09-10陈奇川
陈奇川
文学经典的教学总是充满挑战,面对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专家解读、名师教学已然筑起高峰,然而在粤港澳同一堂课的舞台上,珠海五中的丁世民老师和澳门濠江中学的骆晓黔老师先后登台献课,带领学生在文本的领地跋涉,向思维的高峰攀登。以别样的解读上出别样的课堂,这也许是对文学经典最好的致敬!
在这次小说阅读教学中,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成了同堂异构的焦点所在。“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它在教学目标分类中主要表现为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从教学目标看,丁老师的教学目标高度简洁,“还原小说情境,深刻感悟人物形象,有自己的看法。”而骆老师的教学目标则十分清晰,“用批注法欣賞小说语言;聚焦人物关系,品析人物形象;解读作品内涵,思考作品的现实意义。”这两堂课的教学目标侧重于学生的学,共同点都是注重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与主题思想,注重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在教学策略上,两位老师的共同做法都是让学生展示课前预习的成果,从而为内容探究做铺垫。在丁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预习展示形式呈多元化,主要有“听朗读”“看插画”和“拟独白”三种形式,侧重于小说情境还原,培养学生想象、联想的能力。由于学生事先做好准备,故展示的成果都很出色。若是没有深入体会人物心理,学生朗读就不可能惟妙惟肖;若是没有理解世态炎凉,插画就不可能呈现出冷色调。难得的是,在“拟独白”的环节中,学生能够站在孔乙己的角度,用骈散结合的语言,模仿人物口吻,呈现人物心理,并将人物之间的关系揭示出来,以此呼应前文,这无形中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在骆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预习展示形式主要藉助板书,学生发挥小组智慧,将组员们对孔乙己的印象呈现为一幅幅的思维导图。学生结合文本,学会用关键词句从多角度看孔乙己,这是聚合思维的体现。在小组分享前,骆老师藉助纸笔系统让学生先投票,选出最受欢迎的一幅思维导图,而上台分享的学生也从中获得了肯定和鼓励。分享完毕之后,骆老师再作引导,学生纷纷发表见解。这就让学生更客观地总结出孔乙己既有善良、诚信的优点,也有自命清高、死要面子、迂腐等不足之处。在分析人物的过程中,学生虽然对人物的认知出现偏差,但经过争鸣后,他们最后对人物的认知是立体的,是全面的。
课前预习和展示的好处就在于既让学生熟悉了文本,也为课堂节约了时间,这为高效教学打下基础。两位老师的课堂借助预习展示之力,进而抓住文本语言的钥匙,为学生打开高阶思维之门。丁老师的话题探究主要是围绕人物形象进行设计:“最伤孔乙己的那句话”,重在探究人物心理动因;“最伤孔乙己的那个人”,意在概括人物群体特点;而“孔乙己,可怜?”要在评价形象意义。话题设计小巧,却有丰富的文本内涵让学生挖掘。在分析“最伤孔乙己的那句话”时,学生结合“你怎的连半个秀才都捞不到”中的“捞”字,将其与“考”字作比,指出后者是靠实力,而前者是靠不正当的手段,讽刺孔乙己学艺不精、学而不优。经过师生互动,学生从明白字词的意思到理解字词的作用,从低阶思维走向高阶思维。而在分析“最伤孔乙己的那个人”时,学生也能结合“每每”“慢慢”“你还欠十九个钱”等词句,分析出掌柜掌冷漠、势利等特点。此外,学生也能从酒客、小伙计的角度分析人物心理,从而对社会看客现象有了更全面的体会。品味字词如同针灸,只要找准穴位,就能一点就通。
骆老师的课堂中心主题是“聚焦被看与看,解读作品内涵”,教学过程一以贯之:先是聚焦“被看”的孔乙己,然后聚焦小伙计的“看”,进而聚焦酒客、掌柜的“看”,最后聚焦今天的“被看”与“看”。四个环节环环相扣,体现了教学思维的严密性与整体性。这是骆老师课堂的主线,而副线是利用批注法,让学生聚焦字词、句子、标点和段落,从而提高了审美鉴赏的能力。在聚焦小伙计的“看”时,学生从一个“配”字看出了小伙计对孔乙己的轻视和不屑;而从“恳切”一词看出了孔乙己被人排挤,想从小伙计那里得到认可;再从小伙计的心理独白“讨饭一样的人”一句,看出了孔乙己条件的落魄和生活的拮据。能够联系上下文进行思考阅读,这也是高阶思维的体现。当然,学生如能从标点符号的角度进行挖掘,可能也会有更精彩的发现。
难得的是,在这两堂课中,学生敢于提出质疑,这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践行方式。丁老师的课堂设计是基于学生对文本的质疑而建构起来的,他在课前预习布置了一个问题,“反复阅读课文,提出一个自己最感兴趣或有疑惑的问题”。之后,他根据学生的质疑进行整合归类,梳理出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孔乙己的结局”,二是“孔乙己的形象意义”。这堂课就是基于学生的质疑而搭起支架。而在学生点评的过程中,学生也能进行客观评价。譬如在“听朗读”的环节中,学生既肯定了小组的朗读,也指出了孔乙己的角色不够到位,不够严肃、悲伤。可惜由于时间关系,不然在最后一个环节,也将会有思维的碰撞。
在骆老师的课堂中,学生在聚焦小伙计的“看”时,先后提出了两点质疑,其中一个质疑是“孔乙己连一个小伙计的地位都不如,人人都嘲笑他。为什么连小伙计也嘲笑他,认为孔乙己不配考他”,骆老师没有急于回答,而是引导学生回到文本,结合小伙计的身份地位和说话语境,反推出孔乙己虽然会“茴”字的四种写法,可那是无用的知识,故而遭到轻视。更难得的是,骆老师在聚焦今天的“被看”与“看”时,带领学生从语言世界走向人类世界,让学生的思维进行拓展迁移,结合生活事例和时事新闻思考小说的现实意义。此举融入生命教育,培养人文关怀,从高阶思维的培养走到核心素养的发展。
众所周知,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经典的解读都是千差万别,丁老师和骆老师对《孔乙己》都有个性化的解读、设计与实践,最后给听课者呈现出各具风格的课堂。他们做到了以生为本,注重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这对于所有听课者来说,不乏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