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阅读体验和思维培养的阅读教学

2019-09-10骆晓黔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19年21期
关键词:高阶孔乙己环节

骆晓黔

4月25日,“粤港澳同一堂课·走进大湾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题网络教研活动在珠海五中举行,我有幸上了一堂课——《孔乙己》。通过备课、上课以及聆听“圆桌论坛”专家的评课,我深受启发,本文将从备课和上课过程两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一点思考。

一、备课:拟定基于阅读体验的教学设计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经典之作。对于我而言,越是经典,备课越是艰难,生怕自己的解读有误,亵渎了经典。这篇小说主题意蕴丰富,解读的文章数不胜数,无数的名师演绎过:黄厚江老师的“孔乙己的手”;肖培东老师的“残喘在‘忘’与‘记’之间的苦人”;李镇西老师的“一个人和一个社会”;余映潮老师就曾对《孔乙己》写出18篇角度各异的赏析性文章:关于“长衫”,关于“酒”,关于“笑”,关于“钱数”……这些课例和解读都堪称经典,难以超越。但经典都是名家的,我,一切都要从头开始——而备课还没正式开始,我就告诉自己,不要想着超越名家的解读。

备课,我是从一遍又一遍地素读课文开始的。圈点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那些有感触、有疑问的字、词,甚至标点,写下或感想式、或评价式、或鉴赏式、或疑问式的批注。这些圈点批注,就是我的阅读体验。基于这样的阅读体验,我梳理了对《孔乙己》解读的两大方面的內容。第一方面,是关于小说中的人物:(1)孔乙己作为读书人的形象,孔乙己作为“苦人”的形象;(2)小伙计对孔乙己是否有同情之心;(3)看客的麻木冷酷。第二方面,是关于小说的主题定位——揭示孔乙己潦倒的根源,批判科举制度的危害?揭示像孔乙己那样的人性的丑?表现社会麻木冷酷的恶?揭示人性(国民性)的弊病?

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对上述两方面内容中的任何一个小点进行深入品读探究,都需要大量的时间。一堂课只有四十分钟,不可能顾及上述解读的方方面面。教学设计,一定得从上述内容中有所取舍,否则,就只能是教师单方面的“深入”。如何取舍呢,我把出发点定在学生,定在他们的阅读体验上。基于这样的思考,我设计了预习案,要求学生同样边读课文边做批注,课前组织学生交流阅读体验和互相解答疑难。通过课前的交流,我梳理了学生阅读本文的主要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孔乙己这样的一个人物?文章想要传达什么?很显然,学生能够感知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基本特点,但几乎没有过多留意其他人对孔乙己的态度;另外,学生无法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了解了学生的学情,我梳理出上课的主线:孔乙己之苦与社会之冷。

孙伏园先生在《鲁迅先生二三事》中对《孔乙己》的评价是“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风度”。这“讽刺”不应该侧重对孔乙己的,更应该是针对社会的;虽是“讽刺”,但是“又不很显露”,如何让学生不要把目光只停留在孔乙己,而要更多地去关注孔乙己身边的人?思考至此,我把课的主要内容定在:带着学生到文章的字里行间去穿行,去发现、挖掘这“不很显露”的“讽刺”。

基于我和学生的阅读体验,我最终整理出了这样的教学目标:在鉴赏小说语言的过程中体会社会的凉薄冷漠,丰富学生对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进而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思考作品的现实意义。

二、上课:形成基于思维培养的教学过程

这次网络教研活动有一个主题:阅读教学如何发展学生高阶思维。根据布鲁姆(Bloom)关于高阶思维的相关理论,高阶思维可以用这些关键词进行表述:分析、整合、评价、质疑、反思、创意、迁移……回顾《孔乙己》的教学过程,有些环节也能基本体现这个主题。

首先,看看学生展示自主预习成果的环节。这个环节学生利用课前板书,梳理各小组对孔乙己人物形象的认识,并结合课前批注进行简要分析,学生把各组的对孔乙己的认识和分析通过简单的思维导图来呈现。例如,学生在板书上呈现“善良”这一关键词,然后又呈现批注的关注点“一人一颗”,用这个语言点的赏析性批注来说明孔乙己“善良”的性格特点,这里就有“分析”这一思维能力的训练,小组成员一起提供关键词,然后从文本寻找可说明的语言点进行分析,用这些内容形成思维导图,这里也有“整合”这一思维能力的训练。

其次,教学过程中引入批注法鉴赏小说语言,通过批注一段话的字、词、句、标点,关注某一语言点的写法、内容、情感,关注对某一语言点的独特感受,关注阅读时的疑问和思考。学生在欣赏小说语言的过程中,梳理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理解人物之间的态度看法,丰富了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也渐渐理解了作者对冷酷麻木的世道人心的“不很显露”却很深刻的“讽刺”。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定点鉴赏第七段——“小伙计看孔乙己”这个环节,有两个同学都提出了问题。其中一位同学提出了这样的质疑:为什么小伙计会看不起孔乙己?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而要引导学生解答这个问题,就要打通上下文的关联,回到小伙计这个人物角色本身,他的身份、处境,他瞧不起孔乙己是随波逐流还是发自内心,他瞧不起孔乙己又能说明什么……解答了这些问题,也就明白了孔乙己作为读书人却被全社会瞧不起的原因,明白了作者设置这样一个科举失败者、地位尴尬者、命运不幸者的意图。不过,由于时间原因,这个问题,通过师生交流,最终只是大致地回答了小伙计看不起孔乙己的原因,而没有就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和作者设置意图这个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和深层挖掘,这也是一个遗憾。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批注法,学生据文解字并推论,通过字词句这些外显的符号走进文本的内核,这里既有“分析与整合”,又有“评价和质疑”,这个环节是能体现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的。

再次,在“聚焦今天的‘被看’与‘看’”这个环节,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个环节设置了这样的活动:今天这个社会,仍不乏“被看”与“看”的现象,请结合生活见闻或体验,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纵谈自己的生活见闻,有谈温暖式的“看”与“被看”,也有谈冷漠式的“看”与“被看”。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学生由读一篇作品得到情感熏陶和生命教育,这个环节,有“分析与整合”,也有“评价和思考”,当然也有“迁移”——学生结合已有阅读体验即席表达,视野和思考已经由文本世界迁移到社会生活。

三、“教改在路上”

《孔乙己》这个课例,基本能体现我们学校教学改革中倡导的一个课堂模式: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的起点定位在学生的预习,把学生能学会的交给学生去自学,教师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探究点、延伸点,从而使课堂走向高度、深度和广度;对于语文阅读教学而言,则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课堂在这个基础上出发,教师通过问题的探究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的更深更远处,又能巧妙地领着学生走出文本,放眼社会和生活,思考文本与我们的生活、生命的关系,借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素养:对生命生活的态度,对社会的担当,家国情怀,健全的人格,创新与实践的能力……

通过《孔乙己》的备课和上课,给我最大的启发是,阅读教学,一定要基于学生的阅读体验进行教学,从这个出发点定位教学目标、拟定教学过程,才能真正实现在课堂上“先学后教”,“有教有学”,“学有所得”。

给我的第二个启发是,阅读教学如果能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高阶思维为目的,就能促使“教的人”在备课过程中更深入地研读文本,形成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也能促使“教的人”思考和改善教学策略;阅读教学如果能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高阶思维为目的,也就能促使“学的人”在课堂中更愿意主动地参与课堂,因为学的过程不再只是“低阶思维”的枯燥单一的记忆和理解,而是“分析、整合、评价、质疑、反思、创意、迁移”这些复杂的思维过程,学生要学习那些“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内容,也许对于他们来说,这些越是有挑战性的东西,越是有趣。

“教改在路上”,是我们学校教研员高荣良老师的一句名言。对于我而言,这也是激励我在语文教学上不断探索的一句话,我的成长,也还在路上。我的《孔乙己》这一节课,虽然没有带给自己太多遗憾,但是也没有带给自己多少喜悦,因为通过这个平台,我看到了自己在教学上的诸多不足——甚至是稚嫩或者浅薄。希望通过这一次的备课和上课,自己在语文教学上能常常反思,增强文本解读的能力,改进教学的模式,摸索更好的教学策略,真正能够有所成长。

猜你喜欢

高阶孔乙己环节
高阶时频变换理论与应用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依托过渡环节 构建游戏化微课程——解决幼儿园过渡环节“消极等待”的策略
三个高阶微分方程的解法研究
高阶非线性惯性波模型的精确孤立波和周期波解
孔乙己(下)
孔乙己
谚语趣画
五环节助学教学设计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