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课四案:《孔乙己》教学中的“变”与“不变”

2019-09-10丁世民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19年21期
关键词:孔乙己探究活动

丁世民

经典的文本艺术形象,存在永恒的召唤结构,召唤读者入情、入境,在与读者的对话过程中,走向自足与圆满。或者说,经典形象能超越时空,超越历史,概括出人们普遍的心理结构或定势,吸引读者去探究,去发现,去认同或批判。

孔乙己就是这样的典型形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孔乙己,亦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他是被边缘化的孤异者,是追求优越目标的失败者,是可怜、可恨的荒唐者。孔乙己是隐喻,是情结,是一个关于人性荣与辱,功与败,善与贫的哲学象征。人们从孔乙己身上能找出很多关于生命的、梦想的、社会的种种议题,而最令读者深思的是:我们是不是孔乙己?鲁迅先生说过:“无数个远方,无数的人们都跟我们每一个人有关。”

阅读《孔乙己》,引导学生与孔乙己进行心灵对话,探求自我与典型形象的人生联系,进而思考小说的社会意义甚至是历史意义,是教学的最终诉求。

基于以上认识,完成了第一次《孔乙己》教学设计:

看见关系,看见自己

——《孔乙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多维把握典型形象“孔乙己”,记住这个“苦人”。

2.深入理解“看客”与“孔乙己”之间的艺术关系,体会“冷淡”二字。

3.能透过“孔乙己”反观自己,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我们要看见生命

“看见”,即观察、欣赏、体悟。

二、课堂活动——我们要看见关系

话题一:“我们看见的孔乙己。”

学生阅读,启发多角度回答。

话题二:“别人看见的孔乙己。”

文本细读:

1.酒客看待孔乙己。

2.掌柜看待孔乙己。

3.小伙计看待孔乙己。

话题三:“我们看见的自己。”

三、布置作业——我们要温存生命

随笔:孔乙己带给我们的生命思考。

此教学设计,以“看见”一词挈领全课,遵循话题教学设计的理念,通过“看见孔乙己”“看见关系”“看见自己”三个分支话题,引导学生领悟“生命意义”“奋斗意义”等主题。磨课过程中,老师们提出了本设计的诸多问题:立意太深,目标太高,话题太难,内容太多。如何改?着实头疼,作为一篇被“讲全”“讲透”的文章,从哪入手?一天早上,和一位英语老师聊天,说到孔乙己,她的一句话“孔乙己啊,老喝酒”带来灵感,于是有了第二个教学设计:

一个“老喝酒”的可怜人

——《孔乙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品析人物形象,走进人物内心,理解并同情这个可怜人,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出课堂话题

核心话题:“他老喝酒”。

二、课堂环节,围绕话题讲学

(一)去哪喝酒

(二)站着喝酒

(三)别人的下酒物

细读第4段、第6段。

(四)为何老是喝酒

哪句话最伤孔乙己的心?

为何老喝酒?

(五)最想喝什么酒

分角色朗读第11段,在冷酷的对话中,体会人物内心。

三、总结全课

孔乙己怎样才能活下来?(直面困难,勇敢前行。)

第二次教学设计,简化了教学目标,围绕核心话题,主线清晰,内容较为集中。但是,问题也非常明显:教学环节会限制阅读内容,拉扯学生思维,不利于学生思考表达,不利于达成教学目标。另外,关于“喝酒”这个角度,别人已经上过了,再上,新意不够。如何选取新的角度呢?以上两个教学设计是建立在文本解读、教学解读的基础上的,是基于教师阅读的设计,不妨从学生的阅读初感出发,看看他们会提出怎样的问题,根据阅读需求,再进行设计。

学生提问踊跃,整合情况如下:

①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为什么“大约”“的确”连用)(10次问)

②孔乙己的象征意义是怎样的?(文章内涵)(11次问)

③孔乙己的难言之隐,为什么“捞不到秀才”“没有进学”?(8次问)

④孔乙己为何总喝酒?酒钱从哪儿来?为什么喝最后一碗酒?(6次问)

⑤“开头作用”“孔乙己为何教小伙计写字”等文本细节。(9次问)

⑥“孔乙己欠的十九个钱还清了吗”等无效问题。(3次问)

从以上预读反馈,可以看出,学生最关心还是人物本身的内容,尤其是“命运结局”“人物意义”,基于问题调查,生成第三次教学设计:

为什么活成了悲剧

——《孔乙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从个人、他人、社会等角度分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

2.领悟孔乙己等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象征意义,获得成长启示。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读——寻找问题,提炼话题

引用何慧同学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孔乙己最后活成了悲剧”作为课堂话题。

二、課上讲读——思想碰撞,探究话题

(一)说说孔乙己的“活”

是什么让他活得如此这般?/哪句话最伤孔乙己的心?

(二)说说孔乙己的“死”

1.“死否”探究。

2.“死因”探究。

3.“悲剧”探究。

三、课堂小结,“今义”探究

第三次教学方案,是基于问题调查而设计的。学生想要解决的问题,教师想要教学的问题,本质上并没有多大区别,都是关于“孔乙己”形象意义的。此方案试讲过后,听课老师描述了听课感受“比较累”:学生没有充分活动,气氛比较沉闷。这是个警醒:是否只关注了阅读内容,而忽视了阅读方式和过程?

在老师们的帮助下,重新明确了如下问题:

1.小说阅读需要还原情境,入境方可入心;

2.话题设计需要找准焦点,牵一发动全身;

3.高阶思维需要质疑批判,提升言语品质;

4.学习过程需要有效活动,活动也是目的。

经过思考,又生成两课时教学设计:

“生”与“死”

——《孔乙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整体把握文意,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问题归类

提出核心话题:“孔乙己之死”。

二、课堂活动,感知人物

(一)概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与片段

(二)寻读课文,描述孔乙己活之状态

(三)精读课文,探究孔乙己死之铺垫

话题:“孔乙己死了?”

三、布置作业,情境体验

为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把握形象意义,而设置本次作业:

各学习小组从第4、6、10、11等段落中,至少选择一个情境,采用“画插画”“演读”“拟独白”(200字左右)等活动方式中的一种,参照活动评价表,完成情境体验活动。在第二课时前,班级推选出优秀的小组作业,以备展示。

“伤”与“怜”

——《孔乙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还原小说情境,深刻感悟人物形象,有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回顾所学;

出示任务:走进情境,走近人物。

二、课堂活动

(一)听朗读

1.林小琳小组演读第4、6段。

2.话题探究、思维深化。

话题:“最伤孔乙己的那句话”。(探究人物心理动因)

(二)看插画

1.郑雨婷小组展示插画作品。

2.话题探究、思维深化。

话题:“最伤孔乙己的那个人”。(概括人物群体特点)

(三)拟独白

1.作业展示、情境还原。

假如我们要给孔乙己这个苦人拍摄一部电影,电影在孔乙己的背影中结束了,最后传来孔乙己的内心独白。他会说什么?

夏艺馨小组宣读人物内心独白。

2.话题探究、思维深化

话题:“孔乙己,可怜?”(评价形象意义)

三、课堂总结

以上两课时教学方案,并非另起炉灶,而是第三次教学设计的升格完善。第一课时解决学生所关心的“孔乙己命运结局”这个话题,第二课时意在探究孔乙己人物的深层意义。

4月25日,于“粤港澳同一堂课·走进大湾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专题网络教研活动中正式执教《孔乙己》第二课时,虽然因时间关系,没有完成第三个话题的阅读教学,但是整个课堂过程流畅,学生活动充分,表达热烈,效果良好。

将近四个月的备课、磨课,多次进退维谷,多次修改调整,甚至推翻重来。《孔乙己》一课四次教学设计,其中有四个“改变”与三个“不变”:

第一,改变了教学主题的难度层次。四次教学设计的主题分别为:“看见关系,看见自己”“一个‘老喝酒’的可怜人”“为什么活成了悲剧”“‘生’与‘死’/‘伤’与‘怜’”,第一个主题最难,最难理解,带有心理學色彩,学生很难把握和理解;第二个主题陈述事实或现象,较易,缺少了思辨性;第三个主题易落入窠臼;第四个主题难度适中,既能为学生提供阅读抓手,又能启发辩证思考。

第二,改变了教学话题的设计角度。第一次教学设计的三个话题是建立在“看见”这个带有寓意的关键词之上的,过于抽象晦涩,换句话讲,这些话题过多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意愿,而忽视了学情问题;第二次教学设计的话题“老喝酒”来自文本本身,也是一个人物的突出特点,但是在训练学生高阶思维方面不够理想;第三、第四次话题设计的角度明显发生了变化,由“教师在教学解读中寻找话题”转变为“从学生学情角度提炼话题”,这是一种进步。

第三,改变了教学内容的逻辑起点。第一、第二次教学设计的内容起点来自教师的教学解读,是教师在思考“教什么”“怎么教”;后来的教学设计则改变了这一逻辑起点,教师着力思考“学生想学什么”“怎么帮助学生学习”,内容起点的准确与否、适切与否,决定了思维品质的高低,决定了课堂效率的高低。

第四,改变了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第四次教学设计与前三次教学设计的最大不同在于,重新组织了学习活动,用学习活动还原小说情境,为话题探讨做足铺垫和准备。“演读”“画插画”“拟独白”,三项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阅读学习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智慧投入,例如,演读小组会借鉴话剧表演朗读,插画小组会创意地运用色彩表现场景等等。这三个学习活动既是途径,也是目的,如李海林教授在《美国中小学课堂观察》一书中所说:“活动本身即学习内容”。

多次改变中,仍有三个不变:

第一,追求与经典形象的永恒对话没有变。按照美国教育家帕尔默的观点来说,教学要形成共同体,形成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这一主体是“伟大的事物”,有伟大意义的人、事、物,或者某种存在,都可以称之为伟大事物。《孔乙己》中的伟大事物是什么?可能是温存弱者的善良,可能是打碎旧梦的勇气,可能是鞭挞冷漠的痛苦,可能是心理的、历史的、哲学的多重思考。师生与孔乙己对话,发现自己与孔乙己的人生联系,获得有益人生成长的启示,这是对话的初衷。

第二,以话题促进对话的教学实践没有变。话题即言语主题、言语中心。话题教学,以话题为依托,为切入点,组织阅读教学,重构教与学的关系。话题对应的是看法,问题对应的是答案。话题教学的理想课堂是多维对话、深刻对话,问题教学的理想课堂是唯一回答、准确回答。阅读课变成问题课,最终生成一个正确答案,那将是很可悲的。因此,四次教学都在追求话题教学的理想境界:多元对话、多维对话;融洽对话,有效对话。公开课上,学生围绕话题“最伤孔乙己的那句话”“最伤孔乙己的那个人”开展自由对话与表达,彰显了话题教学的优势。

第三,提升思维品质、强化表达训练没有变。莫提默·J.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告诉读者“阅读重在提升理解力”。理解力即思维力,提升理解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孔乙己》四次教学设计中的每一个教学话题都指向学生的思维与语言训练。“我们要看见关系”“为什么孔乙己最后活成了悲剧”“最伤孔乙己的那句话”“最伤孔乙己的那个人”等话题,意在培养学生的分析力、概括力、鉴赏力、批判力等思维能力。同时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在最后的公开课上,学生能够落落大方地表达,能够深入字里行间去表达,能够言之成理地表达,令人欣喜与欣慰。语言表达的背后是智慧和自信,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是多么重要啊!

猜你喜欢

孔乙己探究活动
“活动随手拍”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设问引导探究
孔乙己(下)
孔乙己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