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与时代相遇,本色与创新共生

2019-09-10陈丽娟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19年21期
关键词:孔乙己环节文本

陈丽娟

《孔乙己》是鲁迅的经典小说,因为经典,所以很难突破。《孔乙己》也是教材中的一篇经典课文,因为年代久远且篇幅长,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障碍。传统的小说教学无非是老套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加之无数专家名师留下过探索的脚印,更是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学创新的难度。这次“粤港澳同一堂课·走进大湾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专题网络教研活动中,两位执教现场课的老师选择这样的文章进行展示研讨课,可谓挑战很大。但珠海五中的丁世民和澳门濠江中学的骆晓黔两位老师用各自的方式对经典文本教学做了进一步的探索,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探索方向的无限可能。

这两堂课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本色的坚守。

本色的坚守首先体现在对语言文字的尊重。这两堂课都是贴着文本的语言文字前行的,体现了教师文本细读的功夫。丁老师的第一个话题“最伤孔乙己的那句话”,在话题的引领下引导学生品析课文第四段和第六段酒客们的语言描写,从而探究人物的心理动因,并思考“读书”对孔乙己意味着什么,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更深刻地感悟了人物形象。骆老师的“聚焦‘看客’——社会的凉薄冷淡”这个环节,引导学生用批注法聚焦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标点,并以分析小伙计对孔乙己的态度为例子,让学生借鉴赏析性批注的方法,从酒客、掌柜的角度分析“看客”对孔乙己的态度,深入到相应语段鉴赏小说语言,立足文本,立足阅读,并引领学生走进小说的情感世界。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阅读教学所要追求的不仅是让学生读懂文本,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学会阅读。骆老师的这个环节也充分践行了用文本教学这一理念。

本色的坚守还体现在对学情和学生的尊重。在展示课之前,两位老师都有预习反馈的环节,而且都要求学生提出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丁老师根据学生的质疑提出核心话题来组织教学;骆老师则在学生自主阅读并概括分析孔乙己的形象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点拨孔乙己的“苦人”形象。这都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阅读感受。另外,来自澳门的骆老师能够准确地叫出新认识的珠海学生的姓名,表面似乎与语文无关,但其实是对学生真正的尊重和人文关怀——这种关怀不是临时的表演,背后是下了功夫的。这种亲和力又何尝不是本色语文的体现?

这两堂课还让我们看到了语文与时俱进的创新。

首先是新理念的实践。促进高阶思维发展是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高阶思维又是和另一个关键词“复杂情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丁老师在课前布置的三个情景还原作业:画插画、演朗读、拟独白,便是引导学生在复杂情景、任务导向中进行语言学习活动。这三个活动的设计,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引领学生品味文本的精彩之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在现场看到孔乙己的演读者在众人的哄笑声中一次又一次地拿起酒碗,边喝酒边神色颓唐地辩解,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为学生细节处理的智慧点赞——这正是学生读完文本后对自己心中文学世界的还原,为接下来讨论话题深化思维在感性上做了很好的铺垫。

其次是文本解读的独特。课堂从何切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用什么点带动全篇的解读非常重要。丁老师的那堂课以“最伤”为切入点来解读文本,引导学生深化思维,很巧妙新颖。 在此基础上设计的“最伤孔乙己的那句话” “最伤孔乙己的那个人”“孔乙己,可怜?”三个话题架构起整堂课——可谓是教学目标的切入点,激活课堂的兴奋点,学生思维的敲击点,也是语言鉴赏的生长点,真正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既还原了小说情景,感悟了人物形象,又让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想要表达,敢于表达,并在表达中深入理解了文本,“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再次是对时代的尊重。当经典与时代相遇,高明的教师会让其焕发出新的魅力。苦人形象的聚焦,社会凉薄的体会,现实意义的思考,骆老师在引导学生品读《孔乙己》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在引导他们品读社会与生活?尤其是最后一个环节联系凉山火灾这则时事新闻,引发学生思考今天的我们怎样给社会加温。在上一个环节学生体会了文本中的冷漠,通过这个环节又触摸到了现实的温度。冷暖之间,不由得感慨万千,水到渠成地想要表达自己的领悟和思考,这个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精神上的一种洗礼。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品格:比如面对孔乙己这样可怜可恨的“苦人”,拥有善良和同情的能力;面对社会虚伪冷漠的一面,依旧充满希望并有积极探索的心态……这又何尝不是现在所提倡的核心素养的内容?语文学科肩负着培育学生精神世界的责任,课堂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着思想情感的培育,教师也在不动声色中达成了教学目标。

最后是教学手段的创新。高科技进入课堂,也是一个鲜明的时代特色。骆老师将纸笔系统巧妙运用在课堂中,可及时看到学生的反馈,引发了不少网络观摩老师的赞叹。

当孔乙己携茴香豆莅临大湾区,当教师用智慧让经典与时代碰撞,便成就了两堂本色而又不失创新的优秀课例。当然,语文教学本来就是“遗憾的艺术”,这两堂课也不例外。丁老师课堂的最后一个话题——“孔乙己,可怜?”本可将学生的思维带到一个新高度,可惜因为时间关系,未能够充分展开,不然课堂效果可能会更好。駱老师的文本解读倘若能够再破除一点固定的模式,对学生的启发可能会更多一些,思维训练的力度可能会更强一些。当然,这些都瑕不掩瑜,而且正因为有某种遗憾,才启发我们继续往前探索。

猜你喜欢

孔乙己环节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依托过渡环节 构建游戏化微课程——解决幼儿园过渡环节“消极等待”的策略
孔乙己(下)
孔乙己
谚语趣画
五环节助学教学设计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