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存在的常见问题探析
2019-09-10赵跃萍
摘要: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推进,多数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单位的社会责任、社会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在这一环境中,事业单位需加强内部控制管理,规范各部门的工作流程,以确保单位财政资金的安全。但就当前多数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现状来看,其仍存在部分常见的问题。本文探析了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常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强化对策。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常见问题;强化对策
一、事业单位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必要性
(一)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事业单位在实施内部控制管理需遵循整体性、一贯性、针对性、合法性等特点,这就要求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需涵盖单位的财务、业务、内审等各部门工作,并通过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与内部监督等各环节实现自我约束与控制,最终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推动自身的健康发展。
(二)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财务决策等都需求以各部门的财务信息、业务数据为参考,因此会计信息质量决定了单位决策的科学有效性。在新时期,事业单位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可规范单位财务管理和各部门的内部管理流程,加强风险管理、财务、业务、内部审计等部门的信息交流,在部门合作与顺畅交流中提高数据采集、记录、归类及汇总等工作的效率,并提升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性。
二、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常见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虽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文件与法规,但就当前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现状来看,多数单位的内控制度仍存在较多常见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不足
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责是为群众提供社会服务,部分事业单位虽在后期改革中划分为公益三类事业单位,但其仍担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当前多数事业单位管理层强调社会服务质量的提升,忽视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等经济活动的展开,对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相关文件了解较少,错误认为内控管理是财务部门职责,且管理对象是基层员工,与自身无关,相应的内控意识较淡薄。各部门负责人在管理层影响下未形成正确的内控理念,内控组织架构及内控制度的制定等均存在缺陷,制约了单位的健康发展。
(二)风险评估机制欠缺
当前事业单位经费预算与风险管控的问题较明显,主要是因为单位管理层及工作人员的预算及风险防范意识淡薄,风险管理部门及风险防控机制设置不全面,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等方面管理不到位,如选择投资项目或进行重大决策时,相关人员的主观意识较强,在未充分分析项目投资成本、资金回收时间、实际收益、潜在风险、建立风险应对策略时,便盲目制定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单位的投资风险、信息系统安全风险及信用风险等。且风险管理中,多数事业单位未按相关制度要求每年进行风险评估,加大了事业单位的经济损失。
(三)内控活动缺乏规范
系统的内控制度可规范各部门的工作流程,提高单位的工作效率,但在实际运行中,多数单位的内控制度建设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制度与单位实际状况不符,难以对各项业务及财务活动提供指导。例如,某事业单位设置了内控制度,但其内控制度仅包括财务收支管理、预算管理、资产管理、采购管理等方面,未设置合同管理及建设项目管理等业务制度,制度覆盖范围有限,无法为各项活动提供指导,同时其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如部门及岗位职责与权限未设置明确界限,合同签订与验收、出纳与稽核等不相容岗位未分离,一人多岗或一岗多人现象普遍,关键岗位定期轮岗制度执行不到位等。
(四)内部审计制度落后
当前多数事业单位在内部管理中设置了内部审计等监督部门,但由于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足,对财务、业务、内审知识缺乏了解,使得内审部门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督职责。再加上内审制度建设不完整,员工对制度执行不到位等,导致其内审监管力度薄弱。如单位虽设置内审部门,但内审人员与被审计对象联系密切,内部审计中也以财务监督工作为主,忽视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导致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水平偏低。
三、事业单位强化内控制度建设的对策
在新政治经济环境中,事业单位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挑战与风险,单位要提升自身的社会服务质量,实现综合效益,就要优化内部控制环境、规范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等环节的工作流程,以建立系统科学的内控制度。
(一)创新单位内控环境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中的内控环境主要包含意识建立、内部文化宣传、组织机构完善、人力资源政策等方面。在实际内控管理中,事业单位管理層要树立内控意识,正确认识内部控制概念,依据单位实际情况构建内控制度。同时利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相关文件及法规构建单位内控文化,利用单位网站、制度学习、技能培训等方式宣传内控文化,以提升员工的内控意识。此外,单位要构建完善的内控组织架构,如单位设置专门的内部控制部门(或确定负责内控制度建设与实施工作的牵头部门,一般为财务部门),各单位负责人需对本单位内控制度建设施实施负责,并直接参与建设过程。在人力资源政策中,单位需依照员工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等对其展开专业培训,并制定关键岗位定期轮岗制度等。通过充足的人员配备、完善的组织结构等创设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二)优化风险评估机制
面对当前事业单位运营中遇到的各项风险,新时期事业单位需构建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并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聘请专业人员组建风险评估工作小组,由单领导层及部门负责人牵头,明确规定相关人员进行定期评估,且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在外部环境、经济活动或管理要求发生变化时,风险管理人员需立即重新评估经济活动风险,之后以书面报告形式及时提交单位领导层,并构建相应的风险管理系统。在风险评估中,单位要设定目标,并识别内控工作组织情况、制度建设情况、内部管理制度完善情况、内控关键岗位人员管理情况、财务信息编报情况等环节的风险,之后借助系统全面收集并分析预算管理数据、收支管理数据、政府采购管理情况、资产管理情况、建设项目管理情况、合同管理情况等,以精准判断单位潜在风险,之后依据单位风险承载力将其分为可规避、可降低、可分散及可承受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三)健全内控管理体系
事业单位在内控管理体系建设环节,一方面,事业单位要设置岗位责任制,明确划定各部门与岗位的管理职责与权限,并在各部门设置内控负责人,通过责任到人提高部门的工作效率及合作能力;另一方面,单位还需设置岗位分离制度,在财政资金管理中,单位要科学设置岗位,使出纳与稽核等不相容岗位分离,并加强内部授权审批管理,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关责任,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设置关键岗位责任制和定期轮岗制度。业务层面,加强预算管理、财务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环节管理制度的建设。
(四)强化内控监督制度
在内控监督管理中,事业单位需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或成立内部监督联合工作小组.并完善内控监督机制,明确要求审计人员向单位领导班子负责,规定审计部门定期或不定期(每年至少一次)检查单位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情况,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等,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同时单位还需辅以外部监督,定期组织财务审计工作,加强财务部门、外部审计部门与内部审计部门的合作,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完善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建设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内审监察不到位、风险管理制度落后等。对此,事业单位需以风险防范为核心,通过创新内控环境、优化风险评估、健全内控体系、强化内控监督等方面来构建系统的内控制度,以实现单位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洪生.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存在的常见问题及对策探析[J].财会学习,2017(6):241.
[2]李斐.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纳税,2019,13(6):90-91.
[3]吴伟.浅析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全国流通经济,2017(17):42-43.
作者简介:
赵跃萍,大同市投资担保中心,山西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