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中的概念隐喻认知研究
2019-09-10李育民
李育民
摘要:《离骚》震古烁今,千百年来深深地震撼着人们心灵,是我国诗歌史以至世界诗史上,最为激动人心而具有“永久的魅力”的篇章。其中蕴含大量隐喻手法,对理解诗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传统思想认为,隐喻只是一种修辞手法和语言现象,这是对隐喻概念和运用方法了解不够全面的现象。本次研究将对《离骚》中的概念隐喻含义进行分析,并列举了诗歌中具体实例做进一步分析。
关键词:《离骚》;概念隐喻;认知分析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23-0015-02
在传统隐喻理论中,把隐喻看做是语言问题,和思维没有关联,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语言都属于非隐喻语言,隐喻可以说是种修辞手法。但经过时间和实践证实,人们更新了隐喻认知度,它作为人们生活的主要方式,已经逐渐凸显出其重要性。如今,诸多学者利用现代隐喻理论进行语言形式分析,因此,本文对《离骚》中概念隐喻认知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1概念隐喻概述
根据有关学者研究,所谓概念隐喻,主要是指在隐喻语言表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基础概念层面的隐喻性思维,体现在人们思维、行动以及思想表达方面,包括源域、目的域、影射基本准则以及意向图式等,通过此观点的提出,预示着已经逐步开始对概念隐喻进行全新认知研究。
概念隐喻由概念域组成,而概念域又有源域和目标域两种。二者相比较,源域具体并且好理解,而目标域则往往更加抽象不好理解。根据有关研究显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源域可以是人的身体、动物、植物、机器和工具、运动和游戏、烹饪和食物、力量、移动等。而最常使用的目标域则是思维、情感、道德、社会或国家、经济、政治、时间、生死、宗教以及活动等。
人类自身与外界进行互动和沟通,使得概念隐喻发生本质变化,从源域到目标域的转换,从而将源域中图式结构过渡到目标域上,利用好源域进一步构建目标域,也更好的理解目标域。多数隐喻在构成基础上具有相似性,如同源域和目标域一样,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相似地方,但是两个不同语义区域间的关联基本相同。在概念隐喻理论基础上,可以充分分析各种话语想象,形成一种思维导图,这样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其中隐含的潜在含义,使得人们更好地理解思考[1]。
2《离骚》中隐喻实例
通读全篇《离骚》,共有373句,当中源域主要表现为植物、动物、自然现象以及生活物件等。对全篇诗歌继续汇总分析如表1。
2.1《离骚》中植物形象分析
《离骚》作为屈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我国历史文学上最早并且也是最卓越的长篇抒情诗歌。《离骚》中诗人叙写自己生平经历,这充分说明它带有自叙传性质,同时也具有大量超现实描写,在自我形象中渗入了浓重神话因素。诗中构思体现出情节性,但又不是叙写客观真实生活经历,而完全是主观想象,体现了《离骚》是一篇浪漫主义抒情之作。诗歌中屈原通过运用大量隐喻手法抒发在逆境中坚贞不渝的强烈爱国情感。诗歌中“植物”的形象最为突出[2]。
长诗《离骚》开端很是奇特。诗人首先以十分庄重而自矜的口吻,自叙了高贵出身,奇异生日,以及由于父亲对自己莫大期望而赐予的“美名”。诗中这样写到:“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诗人通过香花美草隐含自己,因此他不满足于先天“内美”,还“重之以修能”,朝夕充实、提高自己,以便奉献于祖国。其中“江离、辟芷、秋兰”花草等形象的出现,运用了隐喻,比喻后天学习修身养性等。而又通过:“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把自己比喻为草木,感叹无人赏识之意。
又如“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中,“滋”、“树”都是指的栽种,种植。而“留夷”、“揭车”等则指的是香花美草,意思就是:我精心培育了这些花草,希望其能健康成长,最终开花结果。虽然开花结果属于正常现象,是不需要伤感的,但是看到全部的花草都凋零,田园里那凄凉的景象,则让诗人感到哀伤。诗人通过花草凋零景象,充分表达了国家对贤才的不赏识,而朝廷中奸诈佞臣,让诗人感到失望。这里的“植物”形象与前面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诗人将自己喻为“植物”,而后将他人比作“植物”,就好比自己是“园丁”,种花、育花相当于培养人才;而花果收获就是人才的回报;而花草衰败则是预示着人才的背离。
2.2《离骚》中动物形象分析
《离骚》中动物形象,是源域的体现,如雄鹰,通过对其壮志以及辽阔视野描述,比喻自身遭遇,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宁愿死去也不要与奸佞小人共事,抒发了自己高尚情操,并为之坚定的信念。诗中:“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当中,源域是宓妃,表现出了骄傲自大喜欢享乐。而诗人用来隐喻君主形象,就是目标域,通过此种比喻,让人们清楚知道君主骄奢淫逸之态,是造成亡国的主要原因,这也正是诗人远大理想和报复没有得到赏识和发展的根本原因[3]。
2.3《离骚》中自然景观等形象分析
在整个诗歌中,配饰出现频率最高,它具有透明干净的特点,诗人直接将其映射到目标域上,进一步抒发了诗人保持高尚节操的坚定信念以及对高尚品德的不懈追求。而诗中“粪壤”代表着肮脏低俗,它作为源域直接延伸到目标域品格上,也是那些奸佞、昏庸、恶劣世道等人物、事物的代表,表达出诗人对其唯利是图、挑拨离间德行的憎恶情感。
3《离骚》延伸到实际生活
通过上文现代隐喻理论可知,隐喻不仅仅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段,更代表着思维模式。隐喻除了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也是有着充分的体现。诗歌形式的隐喻手段,可以说是人们衍生隐喻思维系统性扩展的方式。
植物、动物等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之相互联系的事物。通常情况下,也是参照这些事物形成一种与之相关的认知形象,达到激发大脑进一步理解抽象概念[4]。例如:“祝您桃李满天下”、“高,实在是高”等等,我们要充分理解其中蕴含意思,才能更好理解语言意义。
总的来说,隐喻就是一种认知方式。而这種认知方式则可以分为两种,其一,利用定义进行认知,其二,根据隐喻实现的认知。第一种认知方式主要指的就是将具体某一事物的本质以及基本特点直接显示出来。如对“爱”的定义,则可以使用到“感情”、“爱慕”、“欲望”等字眼,而“爱”的内涵解释则包含了对事、对人的真挚的感情、偏爱、重视而加以保护以及吝惜等,但不难看出,这些词语并不能将“爱”的真谛充分表达出来,也没有给人一种真情实意的感受。所以,在生活实际中,一般会运用第二种认知方式,也就是使用隐喻来理解“爱”,如结合“爱是一次旅途”的隐喻,在实际生活中,在旅途中的种种经历将会成为资料库,所以人们常常会使用与“旅途”相关的概念来更好地感悟“爱”的概念。总之,隐喻的认知功能是通过隐喻来完成认知的过程,通过使用隐喻完成对事物的认知,其效果远比定义认知要好。
4结语
《离骚》一诗中,诗人运用隐喻方式,通过“花草”等形象进行比喻,使之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运用隐喻手法的经典之作,充分展现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使得隐喻理念完美地呈现出来。而后通过《离骚》延伸到日常用语,这充分表明了隐喻不仅是种修辞手法,也不只存在文学作品中。在文学作品与日常语言的融合下,进一步提升了人们鉴赏文学作品能力,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人们语言表达形式。
参考文献
[1]王娟.《离骚》中的概念隐喻认知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08(S1):278-279.
[2]王海龙.《离骚》语义认知与词汇语用之解构:《离骚》中的自称代词、主语位置及语义功能辨析[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101-102.
[3]郑雅婷.浅析《离骚》中的跨域映射现象[J].北方文学,2017(5):47.
[4]刘泉宏.《离骚》中“香草美人”的意象内涵和美学气质浅析[J].赤子,2017(7):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