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历史与社会教学优化

2019-09-10周岩锡

青年生活 2019年24期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优化策略核心素养

周岩锡

摘要:当下社会在进步,教育也随着在改善,新课程改革在不断推进与深入,基于核心素养培养下的历史与社会教学也不断改进与进化,而相对的国家为了选拔人才也不断地改变考察方式和方向。历史是一门涉及知识面广的学科,可以让学生开采各国各地的历史信息,了解历史的规律。所以在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需要为学生的知识储备做好准备,提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而为使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提升,需要兼顾锻炼学生的分析和探索问题的能力,为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不断的升华与提升,从而不断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核心素养;优化策略

历史与社会这一学科的综合性较强,这一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了空间认知能力、历史意识、综合思维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这几方面。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求其在进行课程的讲解时不但要具有一定的人文性还应当拥有一定的综合性与时间性。也就是说应当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能够有条不紊地把握节奏,拓宽自己的事业,推动综合素质的发展与进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一、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指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以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观。唯物史观要求人们对自己所认识的历史都需由浅到深由内到外。人类想要抽丝剥茧透过迷雾般的外表看清和认识历史的最初的模样,这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想要对历史有全面、正确和客观的认识,学生就必需把唯物史观的所有都用上,包括观点和方法等。

通过展开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和了解到唯物主义是基本的主张,了解到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同时倡导学生把唯物史观的思想渗透到学生现实并化知识为力量解决困难。总体来说,学生要对于历史进行认识的同时,要学会通过唯物史观对所认识的历史全面客观的进行考察,在用唯物史观建构正确的历史认知。

二、古今贯穿

在历史与社会学科中我们直观看到的历史就是古,社会也就是今,那么对于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习就是将古与今贯穿在一起,让学生们在古今贯穿中体会到知识的乐趣,体验到知识前进的过程。在学习历史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地图的学习与对照加深历史知识的印象,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更好地去思考现代社会的问题。

例如老师在为学生们讲解“开疆扩土与对外交流”这一节课程时,教师就可以指引学生联系古今,对不同时期的地图进行对比,以及现代社会对外交流与历史时期有哪些不同之处,为了能够加深学生们的学习印象,老师还可以将这一对比制作成有趣的课件,运用时间轴的形式,将不同时期的歷史疆域以及对外交流现状更加直观地展现出来,这样一来不但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我们国家领土的变化以及对外交流情况发展的历程,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好习惯。

三、实现生活化教学

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既可以是实际感知和体验到的生活本身,也可以是一些需要在时代、生活背景下得到重新检验和论证的假说,它将充分体现生活的多样性、生动性和丰富性,将人类文化的间接经验和学生亲自经历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

生活化教学是以学生生活的世界作为根基和依据的,关注学生的个体生活与社会生活,关注学生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是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上,以提升学生生命价值作为终极价值取向。找准教学与生活的结合点,就能避免走弯路。比如,从教学内容的取舍角度讲,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创造,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改造、充实和重组,更加关注现代社会的发展,精选其中对学生生活意义重大的内容。从时效性看,选择离教学内容时间近的实际问题;从空间看,选择与学生时空距离较近的社会热点材料;从学生接受程度看,选择可冲破学生已有知识的典型事例。这样不仅能唤起和突破学生的生活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新的学科知识。

四、学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明确要求现代教师要让学生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要增强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教师要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都会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并不能保证答案的正确性,甚至可能是比较荒谬、天真的答案,而教师不能对学生这样的答案“冷嘲热讽”,而是要尊重和鼓励学生这种勇敢回答问题的精神,然后引导学生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加踊跃地回答教师的问题,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积极向上。并且,教师要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向学生渗透人文礼仪。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可以始终保持“和蔼可亲”的状态,通过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自由地发挥、创造以及思考。

五、总结

历史与社会学习作为一种知行合一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个体的被动学习转向协同的能动学习,由表层学习转向深入学习。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其内在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调动,探索性的学习不断深入。学生作为历史结论的发现者、综合者和陈述者,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科素养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养成。

参考文献:

[1]雷铭,朱立明,武丽莎 .融入与充实:从核心素养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J].教育科学研究,2018(2):76-81.

[2]魏翔行.也谈历史与社会教学优化[J].社科众横,2007(8):140-141.

[3]田红彩.基于学科素养的“历史与社会学习”实施策略 [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8(2):37-42.

猜你喜欢

历史与社会优化策略核心素养
如何通过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课提高学生大局意识
论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新课导入艺术探讨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基于一种优化策略的智能灯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