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来外语教师会被机器所取代吗

2019-09-10吴丽萍

科教导刊 2019年29期
关键词:外语教师挑战互联网

吴丽萍

关键词 “互联网+” 外语教师 生存危机 挑战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10.087

Abstract A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epoch, machines in which all kinds of technologies are embodied brings about a huge impact o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hence, some people in China doubt the usefulness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and even assert tha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would be replaced by the machine. The condi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existence has been confronted and threatened with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This paper, through the ways of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tries to seek what those challenges are (mainly, enormous resources and various way of learning), reaches a conclusion that foreign languages teachers, like those in other disciplines, will not be replaced by the machines since teachers possess the advantages that the machines don't have, like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The paper then discusses which direction is the right one to go out of the maze, namely, trying to promote teachers in their knowledge, skills and humanistic literacy; developing teacher education; carrying out the idea of lifelong learning; accelerating the integration of online & offline courses. It is hoped to make a helpful contribution for the career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Keywords "interne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 threatening existence; challenges

1 問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迅猛发展,慕课、微课大量产生,学生可以在网上选课,修学分,并获得证书。还有些基于互联网开发的应用终端,可以为学生提供海量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并且可以从网络上得到分析解答。在外语教学领域,学生的学习在听说读写译各方面都充斥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影子。有人甚至断言,外语教师以后不再需要了。[1]除此之外,当今计算机人工智能的发展,有报道甚至认为人工智能在同声传译领域的发展会让很多翻译人员失业,外语教师将不能幸免。[2]2018年9月一名中国传媒大学生英语系新生写信给校长廖忠祥说,人工智能正在“入侵”翻译领域,自己的梦想马上就会毫无价值,因此想要转系转专业。在信中,她同时建议学校取消外语专业。根据麦肯锡的数据,未来20年,全球一半的工作岗位都将被取代。由此,引发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未来外语教师会被机器所取代吗?”这个问题到底是杞人忧天,还是形势紧迫?这是关系外语教师生存的问题,不可小觑。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包括湖南、广东、湖北、重庆、辽宁、浙江、广西等地区的外语教师、其他专业教师、学校管理人员、校外工作人员和在校学生,共194名。

2.2 研究手段

作者在网上发放问卷调查,非量化的问卷与访谈类似。[3]所设计的问卷内容包括结构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两类共5个问题。其结构性的问题有:

(1)您的身份是:(单选题)

(2)您认为外语教师会被机器所取代吗?(单选题)

(3)您认为外语教师可能会被机器所取代的原因是?(多选题)

(4)您认为外语教师不能被机器取代的原因有: (多选题)

开放性问题:

(5)互联网时代,您对于外语教师的期待是什么?

随后,根据结构问题的回答,挑选不同群体的调查对象为代表,进行电话访谈,主要问及的内容是对结构性问题回答的细化和展开,还有开放性问题的详细解答。

2.3 数据收集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问卷星平台上发放。问卷开放时间为一周(2018年11月10日-2018年11月17日)。开放性问题的访谈,主要通过电话、微信、QQ进行,访谈的内容有的是文字,有的是语音,作者将语音转换成文字予以保存。

2.4 数据处理

数据收集后,对结构性问题用SPSS进行描述性的频次统计,而开放性问题则用关键词进行分析。

3 研究结果

(1)您的身份是:(单选题)

选择项为外语教师、其他专业教师、学校管理人员、校外工作人员、在校学生5项。调查对象占一半以上(56.38%)的是在校学生,外语教师占两成以上(22.34%),校外工作人员、其他专业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共占两成。

(2)您认为外语教师会被机器所取代吗?(单选题)

绝大多数的人(90.43%)的回答是“否”。

(3)您认为外语教师可能会被机器所取代的原因是?(多选题)

因为大部分的调查对象前面回答的是“否”,所以可以直接跳过这一题不用回答。但是因为回答的人太少,为了调查外语教师“可能”会被机器所取代的原因,该题后来被设置为“必答题”, 以增加更多数据来说明外语教师被取代的“潜在危险”。调查结果每个选择项都有被勾选。但是,作者发现,根据调查对象的身份不同,对该题的选项有不同的侧重。

外语教师所认为被取代的原因有:“慕课、微课是对他们最大的“威胁”。学校管理人员这一题跳过,未答。校外工作人员认为“教师不会给我们一个个口语打分,但是软件可以” (62.5%),在校学生有一半以上认为,“网络可以帮助翻译”、“教师所讲的语法知识网络上全有”、“网上有很多的慕课、微课可供选择”。

可见对于机器在外语学习方面的作用,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需求和看法,从侧面反映了机器在帮助外语学习有多方面的优势,能满足多种群体不同的需求,也从侧面反映了外语教师当今所面临的机器所带来的挑战。

(4)您认为外语教师不能被机器取代的原因有: (多选题)

对该问题的回答,每个选项都六成以上的人勾选。说明大部分人都认同所有给出的选择项当中提及的原因。外语教师的认为“老师的引导或启发作用很重要”和“老师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都很重要,可以帮助正确理解语言”这两个选择项勾选率最高,同时都达到了90.48%,其它原因依次为“教师的教学热情感染了我,让我更有学习动力”(76.19%),“课堂教学的学习效果远远胜于课堂外的外语学习” 和“教师的鼓励和安慰让我减轻了焦虑”(66.67%), “教师可以起到一个比机器更好的监督作用”,“教师可以正确分析我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61.9%),“教师可以运用专业知识帮助提高英语学习”(57.14% )。其他专业教师的认为“课堂教学的学习效果远远胜于课堂外的外语学习”勾选率为85.71%,其次是勾选率同为57.14%的选项为“教师可以运用专业知识帮助提高英语学习”和“教师可以起到一个比机器更好的监督作用”。虽然,其他专业教师可能不理解外语教师的比例较之其他人群要高一些,但是绝大部分的非外语专业教师还是认可外语教师的价值,认可外语教师有其系统的专业知识,更好地督促学生和更好地课堂学习效果。其实,并不是仅仅只有外语教师才独有,其他专业教师也同样拥有此优势。这从侧面说明了教师,不仅仅是外语教师有着机器所不能代替的优势。学校管理人员认为不会被取代的原因有“教师可以运用专业知识帮助提高英语学习”和“老师的引导或启发作用很重要”。校外工作人员勾选率最高(83.33%)的选项为“老师的引导或启发作用很重要”和“教师可以正确分析我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校学生对该问题的回答每个选择项都有至少60.83%的勾选率,其中绝大部分学生认为 “老师的引导或启发作用很重要” (83.02%)。该题每个选项的高勾选率说明了外语教师不能被机器所取代的理由是有充分的。

当问及有没有其他原因时,其中外语教师回答“电脑书本教不了批判思维”;校外工作人员回答“老師和我的情感交流是不可替代的”;在学校学生的回答类似,一名回答“老师是人,机器只是机器”,另一名回答“人类具有情感,但机器没有”。

对于该问题,笔者通过微信采访了从业一名20多年的英语教师、翻译方向的博士。笔者定义为调查者A。关于机器对于外语教师的替代问题,他的回答是否定的。其理由有以下三点:“第一,从这个知识结构来讲,机器知识结构虽然比人类储备大,但是,机器应付的只能是它储备的,如果超出了它储备之外,对突发的,尤其是文化这些东西继续答不上来。第二,机器它不能跟人进行情感、眼神等肢体语言上的交流,那就很难影响这个学习者,尤其是老师对学生的眼神鼓励更重要。第三,机器本身不能进行课堂管理。课堂上,有老师在,学生会更专注一些。”

笔者还采访了一名在计算机行业从事20多年的工程师,笔者定义为调查者B。他否认未来教师不会被取代。他的理由是,机器充当的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而已,但是作为教师,他与学生感情方面的交流是难以取代的。另外还有一名非英语专业的校外工作人员、留学归国博士,笔者定义为调查者C。他认为,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非常重要,比学了多少知识重要得多。如果外语教师能够被机器所取代,那其他学科教师都有可能被取代。外语教师不是只传授翻译,外语教师也不仅仅是上课传授知识,外语还有别的功能,它和中文教师的任务是一样的。

问题5“互联网时代,您对于外语教师的期待是什么?”问卷调查结果,经查阅相关文献,笔者对之归纳并分类,大概包括“知识、能力、人文”三个方面的内容。

有些调查结果直接包括以上两个或者三个方面,如:专业水平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个性化教学;生动传导外语文化;能力全面;业务精湛;希望外语教师能变得越来越优秀;生动形象口语好;内外兼修;课堂更生动,能引起班上所有人的注意;帮助感悟能力的提高。

在访谈中,当问及“当今的外语教师应该要做些什么才能保持以上提到的优势?是不是保持原状就好了呢?在当下,面临着信息化变革,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时,调查者A回答:“那肯定不能安于现状,跟机器相比,第一,我们必须发挥自己的优势,第二,学习机器的优势。发挥自己的优势就是使我们的知识结构越来越百科全书化。外语教学越来越ESP倾向,以前的单纯的通识性教育只是满足日常用语,那样的话,只能已经越来越落伍。所以我们要把自己的知识结构专业化。另外就是学习信息技术。 把信息技术转为促进我们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效率的一种工具,这个要加强学习。”当问及对当今教师有哪些期待或者要求时,调查者B回答:“因材施教”。调查者C则认为,未来外语教师应该要注重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和中文水平的提高。

4 分析与讨论

未来外语教师是否会被机器所取代? 这个问题从前面问卷第2题的调查结果可以明显地看出来,该问题的回答大部分人是否定的。 不同身份的调查者对此问题的态度稍有不同倾向。其原因,根据前面第4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引导启发”、“专业知识”、“监督督促”、“批判性思维”、“情感交流”都是高频词。而这些跟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人文素养有关。 其他专业和外语教师一样都有以上优势,没有区别。在随后的访谈中得知,外语教师和其他学科的教师一样,是不会被机器所取代的。其原因在跟教师的引导、督促、交流有关, 同时再次说明情感交流互动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外语教师并不仅仅教书,而且还育人。外语教师之所以称之为“外语教师”,首先应该是“教师”,然后才是“外语教师”。也就是说,外语教师应该首先具有教师的本质,关注“人”本身,用“心”对待学生,学习才有可能发生。其次是专业知识传递和能力培养。可以说,外语教师会被机器所取代的说法太武断。虽然,很多人认为,外语专业和其他学科专业不会被机器所取代。但是,还是有一小部分人认为可能会被取代。这说明,外语专业同其他专业一样都面临着机器所带来的挑战。

前面问卷第3题和随后的访谈结果表明,“慕课、微课”、“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支持”“海量资源”是外语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面临的机器所带来的共同挑战。诚然,以慕课为代表的网络课程,随时、随地,支持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这是互联网时代对教育带来的巨大优势,同时,也是对传统教师带来的巨大挑战。这个挑战是多方面的,如教学方式、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等。

问卷第5题的调查结果和访谈结果,可以看出调查者对外语教师的期待和需求。这个问题又与外语教师不会被机器取代的原因或者说教师所共有的优势指向一致。换句话说,问题直接指向“信息化时代下,全体教师所必备的核心素养是什么?” 吴卫东[4]指出教师核心素养的二分法概念。一是依据个体知、情、意人类心理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探讨教师所必需的人格素养,它们属于教师这一职业不变的特质;二是在特定场景中个体综合自身的知识与技能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行为特质是教师的能力素养,它们会随着时代与教育场景而变化,成为教师这一职业的可变特质。依据这样的分析框架,我们认为未来教师的核心素养分为不变的人格素养与可变的能力素养两大类。韩宝成、曲鑫[5]指出核心专业素养分四个维度展开,分别是教师知识、语言能力和语言意识、教学技能、情感道德。

笔者认为,教师核心素养都离不开相互关联的三个部分,即知识、能力、人文。知识素养包括:专业知识、教学知识;能力素养包括:专业能力、教学能力、学习能力;人文素养包括:品格修养、情感道德。

其中,学习能力最具有能动性,包括研究、自主学习等内容,根据时代不同特征,社会的不同需求不断的调整自身以适应时代社会所需要的能力。人文素养是基础,包括教师的品德修养等内容,属于不变的人格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是教师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属于可变的能力素养, 知识和能力随着社会的不同需求而变, 但是,教师必须具备对社会需求变化的识别能力, 然后调整自身的不断的学习能力,这也与教师终身学习理念相符。

根据调查和访谈的结果,我们发现调查者 “跨学科知识”、“跨文化知识”是对教师知识方面要求的高频词。“信息技术能力”、“与时俱进的能力”、“創新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是对教师能力方面要求的高频词。 “温暖”、“关注”、“引导”、“帮助”、“耐心”、“热情”、“互动”、“交流”、“鼓励”、“认真”、“负责”是对教师人文素养方面的要求。“全面提高”、“内外兼修”、“优秀”、“魅力”、“形象”、“生动”是对教师各方面要求的综合表述。对教师的知识要求有“精(专业)”“尖(前沿)”“广(宽泛)”三个特征。

因此,互联网时代,为了应对机器带来的挑战我们应该:

(1)发展教师教育。教师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小规模短期的教师培训。当今社会瞬息万变,教师唯有不断地提高自己,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社会的进步。与时俱进、能动性、教师自主、教师终身学习的观念、信息素养、人文素养、未来教师核心素养、情感智力这些都是教师教育的主要内容。

(2)加快教师角色的转变。人工智能全面改变了教师角色。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使教师角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人工智能不会直接取代教师,但通过“人-技”结合可以使教师从繁重的知识传授中解放出来,从事更具创造性的德育和能力培养等工作。[6]未来教育的变化,就教师的角色而言,从传授者向引领者转变,[7]教师将在人格发展和道德培养上发挥引领作用,在人格的建立与启蒙上,教师的工作是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的。

(3)促进线上线下教学方式的有效融合。“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混合式教学将成为常态,这也是破解提高外语教学质量难题的重要途径。现代信息技术已在深度和广度上全方位介入外语教学,这对广大外语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蕴含新的发展机遇。[8]怎样促进线上与线下教学方式的有效融合又与教师教育紧密相联,而且也与教师角色的转变密不可分。

5 结语

当今社会,互联网及其互联网的衍生产品如“慕课”“微课”等对所有教师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但是,外语专业教师和其他学科专业一样,是不会被机器所取代的。和其他学科教师一样,外语教师有着机器所没有的优势,如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教师的情感交流等等。当今,外语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教学知识,专业能力、教学能力、学习能力,品格修养、情感道德修养,也就说是,知识、能力和人文三大方面的学识和修养,以己为先,实行终身学习理念,发展教师教育,加快教师角色的转变,促进线上与线下教学模式的融合,更好地提升教学品质,打造金课,为我国的外语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孫海东. 看了“慕课”完成率数据,说点感想[EB/OL]. 教育. 博客中国. http://sunhaidong.blogchina.com/918581307.html (2017-08-27 21:50:21 ).

[2] 洛观世界.第一个即将下岗的职业:不是会计,不是司机,而是英语教师![EB/OL]. 快资讯. http://sh.qihoo.com/pc/948ede0a7d4a2a68b?sign=360_e39369d1 (2018-05-11 15:3).

[3] 刘润清.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4] 吴卫东.未来教师的核心素养[N].浙江教育报,2018.1.10.

[5] 韩宝成,曲鑫.中小学外语教师核心专业素养与评价——第五届中国外语教育高层论坛综述[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210-215.

[6] 杨宗凯,吴砥.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创新[EB/OL]. 探索. 中国教育信息化. https://mp.weixin.qq.com/s/PxoOLl2ny9gN8kWz370bRw ( 2018.11.21).

[7] 戴朝晖.MOOC热点研究问题探析——全国首届MOOC时代高等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启示[J].外语电化教学,2015(1):73-78.

[8] 王守仁.关于高校外语教师发展的若干思考[J].外语界,2018(4):13-17.

猜你喜欢

外语教师挑战互联网
“互联网+教育”下的外语教师TPACK框架构建
后方法视野下外语教师角色述评
大数据时代大学外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探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高校外语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培养研究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