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年级计算教学应重视操作活动

2019-09-10滕支蓉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29期
关键词:操作活动一年级计算教学

滕支蓉

摘  要:苏教版一年级下学期的计算教学,在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继续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在以前的计算教学中,我多采取同一种类型的题目反复练习的办法,侧重通过多做练习让一年级小学生自己“悟”出算理。以为计算不需要向学生说清道理,况且这看似简单的算理要说得让一年级的学生听得明白、一听就懂,还真不容易。结果发现不少学生算理不清,知识的迁移能力差,没办法适应千变万化的题目。经过尝试实践,我发现在教学中重视动手操作,再让学生思考总结出方法,理清算理,可以获得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计算教学;操作活动;一年级

一、牢固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

(一)从认识10开始,有计划使用小棒

满十进一,10是100以内数认识的基础。认数教学时我让学生带来了小棒,通过数小棒动手教学。小学一年级学生好奇、好动,跟着老师一起数小棒,学生兴趣都很高,都积极参与,积极动手。当数到十的时候告诉他们,为了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10根小棒,我们可以把它们扎成一捆。扎成“一捆”,实际上是向学生形象展示“十位”的概念,为以后学生进一步抽象理解“十位”做伏笔。然后和学生一起动手扎一扎,扎小棒对一年级学生有难度,在这里要有耐心,可以分小组互相帮助,自己动手印象深刻。在以后的教学中,看见一捆小棒学生都知道是十根,当手上的小棒达到十根时,他们也会想到要扎成一捆。

(二)理解数的组成

数的组成是学习加减法的重要知识。数的组成和数位的概念不清,计算就容易出错,例如有的学生计算出5+30的得数是53,就因为不理解30表示3个10,要写在十位;5表示5个1,要写在个位。

这里具体写一下使用小棒、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数的组成,再说下教学效果:在操作小棒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扎成一捆的是十,散开的是一,十和一是不同的计数单位。接着出示计数器,十要在十位计数,一要在个位计数。看着计数器写数,学生自然理解这个数的组成。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算理,通过数的组成理解。在此基础上,如果提问“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学生会表达,就不会出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尴尬。

二、用小棒操作理解算理,获得真正的理解

在教学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时,我用了很长时间让学生摆小棒理清算理。例如教学45+30时,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

第一步,先让学生拿出45根小棒,学生在之前的操作中已会拿出4个十和5个一,再让学生拿出30根小棒。我观察了一下,90%的学生都把30和40放在了一起,而没有和5放一起。问学生为什么这样放,他们回答,因为40和30都是扎成捆的,都要记在十位。这说明前面的数的组成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学生有了对数位认识的基础。

第二步,让学生看着小棒回答出得数。

第三步,在肯定他们回答正确时,让他们口述操作过程。

教学45+3时,继续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先拿出45根小棒,再拿出3根小棒时自然地和5放在一起,这说明他们已经理解了算理。接着追问:计算45+30和45+3有什么区别?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出,计算时要看清加数是几个十还是几个一。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获得真正理解,这样就既能说得数,又能说过程。

三、计数器总结方法

数学教师教的其实是方法,看着小棒能说出得数,离了小棒也要能说清过程。在让学生用小棒操作过以后,我又出示了计数器,让学生动手拨一拨。45+30,学生先拨出45,再拨出30。提问:计数器上哪一位有变化》?这一题应该怎样计算?学生能说出十位上4个十加3个十等于70,再把7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75。45+3,学生先拨出45,再拨出3。提问:计数器上又有哪一位有变化?这一题该怎样计算?学生能说出个位上5个一加3个一等于8,再把4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是48。学生摆小棒和拨计数器,不是具体的计算方法,而是解决问题的策略。直观操作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直观操作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抽象出算法。

四、动手操作注意事项

用小棒操作简单易学,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学得会,实现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关注每一位孩子数学素养的发展。操作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出现表面热热闹闹,而学生非但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还会阻碍学习活动的开展。

首先目标要明确,例如认数时通过10根扎成一捆,明确计数单位十和计数单位一的区别。计算时通过摆小棒,明确整十数和整十数相加,一位数和一位数相加。

其次,在学生动手操作前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巡视中,教师要把重点放在那些基础比较薄弱、动手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身上,对于这类学生教师要有操作方法指导。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不断积累经验,形成基本运算能力以后就可以不用摆小棒。

再次,操作活动全程中,警惕“学具”现象。操作材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拐杖”,要避免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学具上,过多摆弄学具。在教学中要把握好这个“度”。既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操作活动带来的成功感,体验学具的应用价值,感悟操作活动对解决问题的作用,又要避免学生把“学具”当“玩具”和课堂乱哄哄的现象。

五、要全面总结操作成果

操作活动是帮助学生形象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而学生能够有条理地把自己的操作过程用语言表达清楚,则有利于使其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因此,操作后教师应帮助学生对操作结果认真总结,准确归纳,在学生操作活动进行后,充分地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以小组交流、同桌对讲、个别发言等多种形式,使学生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同时,注意组织学生认真听取同学的表达,发现操作、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与存在的问题,参与评价其操作、思维过程的正确、合理与否。将操作活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充分挖掘出来,从而真正发挥操作活动对深化学生认识的作用,实现具体动作思维逐步到抽象逻辑思维的飞跃。

在教学活动中,只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就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能使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就能使学生在操作中快乐地获得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从而把知识从形象的感性认识转化成抽象的理性认识。

参考文献:

[1]张萍.小学一年级计算教学的探究[J].新课程(上),2015(9):160-160.

猜你喜欢

操作活动一年级计算教学
小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第一学段图形与几何操作活动的有效性策略探究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让计算教学不再枯燥
一年级数量关系有效教学策略的探讨
原创校园纪实节目《一年级·大学季》特色分析及发展趋势
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应对方案
优化操作提高数学探究实效性研究
关注知识本质 在体验中构建概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