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讲模式”下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实践

2019-09-10王伟

学习与科普 2019年3期
关键词:预习合作初中数学

王伟

摘 要:随着“学讲模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渗透,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的步骤也在进行着潜移默化地调整和变革,努力地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辅助作用,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在对数学知识的讨论和交流中,逐步提高学习的效果。在本文中,笔者基于自身已有的数学教学经验,提出优化预习模式、开展合作活动,以及创新评价环节和优化小结反思等策略,践行“学讲模式”的教育要求。

关键词:学讲模式;初中数学;预习;合作;评价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推进,教育部对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价值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在开展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也积极探索新颖的教学模式,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优化,逐步满足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而“学讲模式”就是能有效满足这一教育要求的有效模式,在对学生进行初中数学知识的讲解中,教师能够通过“学进去,讲出来”的模式,突出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作用,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优化预习模式,奠定学讲基础

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践行“学讲模式”的过程中,教师也开始重视预习环节的存在,思考如何提高学生自主预习的效果。但是,在传统数学课程的教学中,由于学生进行数学知识自主预习的资源只有课本,单一化的预习资源,会逐渐消减学生进行自主预习的兴趣,也就很难提高学生预习的效果。而现代微课技术发展,为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开辟了新的路径。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自主预习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在观看微课视频时,提高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在结合课本进行数学数学知识的理解中,提高预习的效果,从而为“学讲模式”的开展奠定基础。

例如,在《圆的对称性》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微课的形式,为“学讲模式”的落实奠定基础。在课下,教师将“圆的轴对称性和中心对称性”“画圆轴对称的方法”“圆的对称中心”等本节课的知识,以微课的形式进行讲解。同时,基于当前初中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结构,教师将《圆的对称性》这节课的预习视频时长控制在15分钟以内。随后,教师将制作好的微课视频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圆的对称性》这节课前,自主观看微课视频,从而初步认知“圆的轴对称性和中心对称性”“画圆轴对称的方法”“圆的对称中心”等知识,提高自主先学的效果。

显然,在对学生进行初中数学知识的讲解中,教师能够利用微课的形式,优化学生进行预习的路径,让学生在自主观看微课视频的同时,提高预习的效果,为落实“学讲模式”奠定基础。

二、开展合作活动,实现有效学讲

从社会对人才提出团队协作的能力要求之后,教师就将合作学习活动引入初中数学课堂之中,用于满足当前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而在践行“学讲模式”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使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活动,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位置,从而让学生在与小组成员的讨论中,充当“小老师”,提高教学的效果。同时,在实际应用合作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从而优化合作学习活动中组员的安排方式,促进学生之间有效的学讲。

例如,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中,教师先根据课堂教学的反馈,以及日常教学的经验,基于学生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等知识的实际认知效果,对学生进行等级的划分。随后,教师按照同一小组成员不同性质、不同小组之间具有相似性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组员的合理分配,使得每个小组中学生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等知识的认知效果,呈现差异化的分别。紧接着,教师向学生提出“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合作任务,让学生以分好的小组形式,共同开展《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的讨论和交流,并让小组中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等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对组内的其他学生进行指导和辅助,促进学生在相互帮助、相互交流中,逐步提高学习的效果,探究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显而易见,在开展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基于学生的实况,进行小组成员的合理安排,能够有效落实“学讲模式”的要求,突出学生的价值和地位,同时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创新评价环节,促进质疑反馈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能够从评语中了解自己学习当中的不足,从而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改进,提高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同时,学生也可以从评语肯定自己的价值,维持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的信心。因此,在“学讲模式”下开展数学课堂的评价环节,教师也可以创新评价环节的方式,创建多元参与的评价活动,使学生能够在质疑和肯定中,逐步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用计算器求平均数》这节课的学习中,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回答。之后,教師让学生将自己回答的结果进行展示,并对自己的解答过程进行讲解。随后,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过程和回答问题的结果进行点评,让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言语中,认知到自己的问题。紧接着,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同伴回答问题的结果和过程进行评价,让学生能够接受到同学的点评,从而基于同伴的期待性评价,促进自我学习行为的改进。最后,教师再让学生对自己对《用计算器求平均数》这节课的学习成果进行反思,从而深化对自己的认知,逐步改进自己的学习行为。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对教学评价环节的创新,能够有效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位置,从而使学生在综合多方意见中,逐步提高自身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效果。

四、优化小结反思,彰显学生魅力

“小结反思”环节强调学生建立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学生掌握的数学学习方法等。在“学讲模式”下开展数学课堂的小结反思工作,教师也应当改变传统形式下,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内容总结和升华的形式,而是要强调学生自身对数学知识进行总结,以及构建数学知识体系的方法。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学生在刻画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逐步反思学习的内容,总结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的效果。

例如,在《有理数与无理数》这节课中,教师让学生从“有理数”的中心词出发,延伸出“整数”“分数”等支路;随后,在“整数”后延伸出“正整数”“负整数”“0”等支路,在“分数”后延伸出“正分数(也称为是非负分数)”“负分数(也称为是非正分数)”等支路;紧接着,将“正整数”与“正分数(也称为是非负分数)”相整合,连接在一起,形成“正有理数”,将“负整数”与“负分数(也称为是非正分数)”相整合,连接在一起,形成“负有理数”等,……让学生在小结反思中,逐步构建“有理数”这一知识间的关系,提高学习的效果。

可见,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突出学生在小结反思环节的价值,让学生在自主构建思维导图的同时,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学习。

总而言之,践行“学讲模式”的教育要求,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并不是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就可以实现的,而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在开展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继续分析课堂教学的内容,结合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实况,创新落实“学讲模式”的教学策略,并应用在实践教学中,积累教学的经验,从而构建完整地落实“学讲模式”的教学体系,逐步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价值,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马涛.基于学讲计划的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刍探[J].成才之路,2017(32):92.

[2]赵东影.课堂灵动的序曲——对初中数学学讲计划落实的尝试与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20):33.

[3]张同刚.践行学讲方式,推动学讲计划——对初中数学“学”“讲”融合的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09):118.

猜你喜欢

预习合作初中数学
例谈自主识字的有效方式
三步走,“鲜活”口语交际课
论高中生如何通过正确的预习、复习学好语文
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浅谈职高生的数学课前预习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