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实践智慧生成的社会环境因素分析

2019-09-10陆韵

青年生活 2019年29期
关键词:社会环境高校辅导员

摘要:辅导员的实践智慧即通过行动扮演社会赋予的角色所需具备的知识,与工作场域中行动的目的、过程和效果紧密关联。实践智慧的生成离不开个人主观努力和社会力量的双重作用。有助于实践智慧生成的社会环境因素包括:提升全社会对辅导员职业的理解与认同;加强辅导员校外培训学习和工作锻炼;构建辅导员实践育人共同体;提升辅导员个人生活保障标准。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实践智慧;社会环境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社会赋予其特殊的职业身份并提出职业要求。其中,辅导员的实践智慧即通过行动扮演社会赋予的角色所需的具备的知识,与工作场域中行动的目的、过程和效果紧密关联,表现在理念、价值和举止等多个方面。实践智慧的养成是辅导员由新手走向专家的必经之路,更是代表着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素养的形成。社会环境是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物质与精神条件的综合,辅导员的专业成长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支持,已有研究指出:“高校辅导员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其身心越健康、主观幸福感越强、工作效能感越高、职业倦怠程度越低。”辅导员实践智慧的生成需要个人主观努力,社会环境提供的外界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提升全社会对辅导员职业的理解与认同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将辅导员身份界定为“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然而这样的身份仍使辅导员面临尴尬,不仅在校内由于教学与行政等多方面职业要求而压力倍增,更使社会上大多数人难以理解辅导员的工作性质,甚至误以为辅导员是学生的勤杂工,这将不利于辅导员自身的专业认同,使他们缺乏职业发展的信心和动力,更容易将自身认定为学校里的边缘人物,严重阻碍他们认真投入工作,影响辅导员实践智慧的形成。这需要高校从待遇保障、管理机制和发展前景等多方面稳定辅导员队伍,使之成为社会地位高、工作待遇好、受社会尊重的职业。[[]]同时,高校在向社會宣传自身形象的时候,应有意识地提升辅导员职业的作用和意义,强调在当今时代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必要性,以及辅导员工作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作用,使学生家长、用人单位以及全社会各行业人士理解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与岗位价值,对高校辅导员产生高度的认同感,从而支持和理解辅导员的工作。

二、加强辅导员校外培训学习和工作锻炼

实践智慧的生成是理论与实践不断磨合和相互促进的过程,需要辅导员基于工作实践不断进行知识提升、整合与优化。高校内的院系划分与学生工作条块分割使辅导员往往能够胜任小范围的工作内容,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多元化和复杂性、以及时刻冒出的挑战性难题随时考验辅导员的应变能力,需要他们在更广阔的实践空间不断积累经验,增加社会阅历。目前,对辅导员的培养途径和培训内容正日趋全面而灵活,教育部举办的全国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和研修基地的系统培训已成为常规。高校给予辅导员校外理论学习机会的同时,还需不断开拓实践锻炼渠道:例如鼓励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开展与外校之间的辅导员互换交流等,尤其是注重辅导员在企事业单位的挂职训练实践培养,为辅导员搭建在政府、企业交流学习的平台,这有助于辅导员在变化情境中接触更多的工作难题,更加深入群众、了解社会运行的整体状况,使解决问题的能力、协调沟通的能力以及文案写作的能力得到同步提升。

三、构建辅导员实践育人共同体

实践本质上并不仅仅是个体性的活动,其展开过程总是涉及个体之间的关系。在实践智慧中,价值取向、知识经验、行动方式、存在规定彼此交融,形成为统一的观念性形态并凝结于实践主体。辅导员的实践智慧需要在与他人合作、沟通、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创生,因此辅导员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对于促进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和专业认同度提升都有积极作用。共同体是围绕共同目标和兴趣而形成的一种灵活的人际关系,共同体成员在实践中相互存进、求同存异、共同成长。高校辅导员共同体属于育人为本的自发性组织,但共同体的组建与维持仍需要学校提供必要支持,不仅要重视提升辅导员专业能力,更需要建立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平等沟通机制,创造性地开展辅导员工作沙龙、典型案例分享、日常生活漫谈等活动,将思政专家、普通教师、学生干部等多元群体纳入共同体中,强调开放的经验分享和体验传递,促进辅导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协作,使辅导员在交流中总结经验、反思不足,同时缓解工作压力、提升职业幸福感。

四、提升辅导员个人生活保障标准

实践智慧的生成依托于工作中的灵感顿悟,与辅导员育人工作开展时的个人身心状态有较强的关联性。当繁琐事务多、工作负荷强、生存压力大的时候,辅导员难以全身心投入工作,更不用说加强反思、总结经验。辅导员待遇偏低、工作不稳定、出路较窄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质量,他们面临职业定位与个人发展的困惑,亟待高校调整优化考核与评价、培养与发展体制机制,在薪酬、晋升等方面更好地回应辅导员实际需求。有研究指出,在经济发达地区,辅导员经济收入满足心理预期,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比较丰富,在工作中也会有积极的状态。因此,不断完善辅导员社会支持系统,其中一项最基本的工作是需要保障并提升辅导员个人生活标准,这不仅意味着需要提升辅导员待遇,更要关心年轻辅导员的个人生活,保障他们拥有个人支配的时间,有多余精力去进行调查研究、阅读学习、扩展自己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资源,从而不断地扩展社会支持的来源渠道和利用途径。

参考文献:

[1]陆韵.知识社会学视角下高校辅导员的实践智慧:内涵、结构与生成[J].思想理论教育.2018(12):96-101.

[2]王虎.高校辅导员社会支持现状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3).

[3]刘世勇、余江涛.基于组织支持视角的高校专制辅导员队伍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5).

[4]杨国荣.论实践智慧[J].中国社会科学.2012(4).

作者简介:

陆韵(1986—),女(汉族),浙江湖州人,湖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社会环境高校辅导员
关于浅谈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研究
环境教育与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向
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尝试
从《无名的裘德》看哈代的悲观意识
发展视域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探析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浅析社会环境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