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环境行为视角的教室空间研究

2019-09-10李响

中国房地产业·中旬 2019年3期
关键词:问卷调查

李响

摘要: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学习效率的基础,优秀的教学环境也对青少年行为发展起积极作用,而素质教育的推广更是对中小学校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室作为学生一天中绝大部分时间的学习场所,承担了学校中最重要的空间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本文借助环境行为学的视角,以建华实验学校307教室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教室的布置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讨论教室空间的布置与改进。并希望通过此次研究,来优化学习环境。

关键词:环境行为学;教室空间;问卷调查;空间布置;教师设计

一、研究背景

环境行为学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以来,已经逐步成为了建筑学研究的核心理论之一。基于环境行为的研究覆盖了建筑学的方方面面,如李斌[1]简要介绍了环境行为学的学科框架,说明了其跨学科的特点,指出了它对中国社会的现实意义和学科建设意义。环境行为学的理论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另一方面,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学习效率的基础,针对教室空间的环境行为学研究仍不多见。比较典型的研究如杨兆华[2]以使用后评估作为切入视角,以环境行为的研究方法,详细分析了大连市风景小学中的环境行为;王丽等[3]基于品质提升的目标,分析了中小学校教室空间的设计提升策略。这些研究都为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分析做出了有益的启发。

教室作為学生一天中绝大部分时间的学习场所,承担了学校中最重要的空间作用,理应成为建筑设计的关注点之一。本文将以环境行为学为主要切入视角,探讨教师空间的布置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讨论教室空间的布置与改进。并希望通过此次研究,为优化学习环境提供建议。

二、研究方法

本文将以笔者就读的北京建华实验学校为例,结合文献综述、问卷分析与实地调研等典型的环境行为研究方法,分析学生在教室中的环境行为,揭示教室空间存在的问题,增进对于建筑空间的理解与认识,为未来的教学环境设计做好准备。

三、调查对象

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始建于1993年,是一所全日制、寄宿制民办学校,现有学前部、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在校学生近2800余人。本次研究将以建华307教室为例,此教室位于教学楼三层,先前由小学部使用,后因高中部扩招而改为高三教室,此教室南北长约为30米,东西宽约为15米,其平面图和内景如下图所示。

目前使用中,该教室共容纳35名同学和2名教师。教室出入口均在教室南侧,黑板设在东侧,南侧为储物柜和教室办公区,北侧窗户采光。目前教室中绝大部分课桌两两并排,少部分三人一排。与一般的教室设计不同,该教室黑板设在长方形的长边上,而这也是建华实验学校的教室的普遍现象。

在实际使用和前期调研中,笔者发现该教师空间存在过道狭窄、通行不便、视角限制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调查教室空间的实际使用情况,笔者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该教室中同学们的空间使用方式和使用感受进行统计。本次调查共发出27份调查问卷,收回19份问卷(有效问卷17份,无效问卷2分),其中共10名男生,7名女生。问卷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能够较好的反映该教室的基本使用情况。

四、调查结果

(一)初步分析

基于调研数据,针对同学们的空间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调查显示,有70.59%的同学每次课间离开座位次数大于1次,大于3次的占比5.88%;并且81.82%的同学每次离开座位的时间大于5分钟,由此可见,下课时离开座位活动是同学们的普遍需求。进一步的分析显示,大部分同学离开座位的目的主要集中在接水上厕所、向老师问问题、和朋友聊天与去柜子取物品等。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教室空间应当对同学们课间活动提供便利。

针对使用感受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区域1(窗前)、区域2(过道)、区域3(书柜旁边)、区域6(后门区域)、区域7(电脑桌旁)等区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拥挤,其中又以区域3最为严重。考虑到同学们需要停留在这里存取物品,与通过的人流相互冲撞,造成更严重的拥挤,这一特征是合理的。

除了感受之外,空间的拥挤也带来许多实际的不便,在调查中有12名同学表示,在通过过道时会因为拥挤而绕路或等别人通过之后再通过,而1/3的同学他们会时常碰掉别人课桌上的物品,甚至有极少数同学会因为拥挤而改变课间计划,甚至别人发生争执。

总的来说,建华307教室的空间拥挤情况,从感受和行为两个层面都为日常使用带来了不便。为了更为明确的定位空间的问题,笔者针对进一步对问卷进行了分组分析。

(二)分组分析

为了表述方便,笔者将第一排和第二排称为前排,第三排第四排称为后排。从调查结果中看出,前排同学普遍认为教室不拥挤,后排同学的拥挤感受比前排同学更强烈。笔者认为,这与他们在过道中通行的距离有关。考虑到同学们到达座位的流线,后排同学需要经历全部走道,这段的距离越长,在行动过程中遇到障碍的可能性就越高,因此给人留下印象的可能性也就越高,拥挤的感受就越强烈。

考虑到同学们离开座位的理由不同,针对离开时间与拥挤感受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离开座位的时间越长,拥挤感受越强烈。笔者认为,这种情况有两种因素导致:一来,离开座位的时间越长,在拥挤区域活动的时间越长,可能其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了进出座位上,而真正有效利用的时间较少,因此对于拥挤的感受就越强烈;二来,对于离开较为顺畅、交通时间较少的同学而言,他们对于通行的满意度较高,因此更可能选择多次离开座位,每次离开座位的时间较短。

总的来说,前后排同学由于空间位置和离开座位的流线不同,因此在离开座位的行为和空间感受上都有较为明显的差异。这也提示,建华307教室的使用问题与空间组织和流线组织有着明显的联系。

(二)分析问题

分析建华307教室的流线组织,可以发现流线为百叶窗型,讲台前的空间沿着教室长边展开,作为流线的主干,将人流逐步分散到每排上。这一组织形式的最大问题在于,不同区域使用人数不均,主干需要承担绝大部分人流,而支线则仅由部分同学使用,造成交通空间使用效率不高,负载不均衡,使用感受较为拥挤。

这一组织形式的另一问题,在于使用空间的浪费:教室黑板沿着长边布置,为了确保所有同学能看见黑板,课桌椅必须也沿着长边集中布置,因此窗前过道仅一列同学使用,却足有一米多宽,课桌间过道使用人数较多,却只有三十厘米宽。这种空间的浪费进一步加剧了拥挤的感受。

环境行为学理论指出,拥挤与密度是密切关联的。拥挤是一种主观上的感觉过载,密度是一种客观描述性的尺度,但是实际上人在同一密度下的拥挤感受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威斯康星大学教授Rapaport认为,人在环境中所接收到的信息刺激的多寡直接决定了人的拥挤感,而不同文化对密度要求的标准区别甚大,对最佳密度状况的期望与对高密度不可容忍的程度相差悬殊。

对于教室空间而言,囿于国情需要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因此难以实现绝对意义上的低密度,但是保持在一个相对适中的密度无疑有利于缓解学习的压力,并通过流线和空间的合理组织有效减少拥挤感,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良的学习条件。

五、总结与建议

基于对建华307的调研与分析,明确了拥挤感的来源和空间组织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研究内容与使用经验,笔者为教室空间的设计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

1.注重教室合理的流线组织。合理的流线需要综合考虑空间的效率和流线的均好性,在提升空间使用效率的同时兼顾不同区域使用者的便利程度,避免出现百叶窗等使用较为不利的流线模式。

2.合适的视线组织设计。对于教室空间而言,黑板需要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人眼集中注意力时视角仅有20度。因此而黑板应尽量设置在短边上,来保证坐在教室两侧的人能将黑板纳入视觉中心,也能够提升空间利用率。

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应当遵循与时俱进的设计原则,预留好新的教学设备和活动的空间,为新时代下教学的变革做好准备。

总的来说,本研究利用问卷调研的方法,结合环境行为学的分析方式,针对建华307教室在空间、流线、视线等方面的不足进行了深入分析,为教室空间设计提出了建议。相信未来的教室空间设计,能够进一步践行“以人为本”的思想,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斌.环境行为学的环境行为理论及其拓展[J].建筑學报,2008(02):30-33.

[2] 杨兆华. 大连市风景小学使用后评估[D].清华大学,2016.

[3] 王丽,王琰,宋德秋.基于我国中小学校空间环境品质提升的教室空间设计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7(09):220-221.

猜你喜欢

问卷调查
学生对翻转课堂综合评价的调查研究
江苏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调查与思考
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相关性分析
日语本科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基础性问卷调查分析
铜仁市学前教育专业新生科学素养现状的调查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高校“院任选课” 情况调查及问题解析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